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基诺族宗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棗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基诺族有崇信孔明仙和原始宗教的习俗。“基诺”在基诺语中的涵意是,“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这是基诺族曾有过母系制,舅父权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生动反映
金秋9月,新米成熟,各家各户要选择一个吉日,邀请亲朋好友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特懋克节是基诺族的传统节日,在2月6日至8日举行,人们除了杀猪宰羊,开怀畅饮外,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打起太阳鼓,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基诺族妇女 基诺族男女皆爱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基诺族还保留着同姓合居的习俗,在一个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内,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有的“大房子”内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反映了父系大家庭的残余,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目
1979年6月,云南地区的基诺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确立下来的少数民族。从此之后,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被确定下来。
文化艺术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舞蹈动作一般较简单
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织布的基诺族妇女
·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传统男子服饰,上衣为无领对襟白花格小褂,背上有6寸见方的彩绣图案,有的像太阳,有的似兽形,称为“太阳纹”或“孔明印”;下穿宽大的长裤或短裤;头上打包头,腿上打布绑腿。妇女头戴三角花格布帽,颇似头巾,很有特色;胸前围三角形绣花布,外穿对襟蓝、红、黄三色条纹布小褂,因上衣较短,故常露出腰腹部;下装是红布镶边的黑色合围短裙,腿上打蓝色花绑腿无论男女,“筒帕”是随身必备的佩饰,既实用,又是馈赠佳品,往往还是年轻人们互赠的爱情信物。受传统的灵魂观念的影响,男子筒帕上有9个图案,女子的筒帕上则绣7个纹案,象征着男子有9个魂而女子有7个魂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基诺族是一个擅长用鲜花虫草做饰品的民族。男子包头布端缀的是一朵用红豆及绿壳虫翅膀做成的花;男女自幼穿耳,并以耳洞眼大为美,耳洞眼越大就越意味着这个人勤劳、勇敢,而鲜花和色彩艳丽的甲虫则是最常见的“耳环”。
·基诺族建筑
基诺族居住的草房,貌似孔明帽,相传建房式样是孔明教的。实际上,基诺族房屋属简易的古代“干栏”式的小竹楼。家庭成员较少且经济贫困者,建盖的房屋较小,照例顶上盖茅草,楼上和四周全用竹笆材料,不设窗户,仅火塘上面的屋顶上留有出气孔。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新娘婚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
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献饭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习俗。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基诺族夫妇不合葬。
·基诺族婚俗
基诺族的婚姻,是从夫居的单偶婚,一般在本村寨不同的氏族内进行。婚前,除同氏族成员外,男女间的社交和性关系是自由的,不受法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谴责,私生子不受歧视,并随母亲到夫家生活,也有由舅舅收养的。男子婚后仍可继续“串姑娘”,而妇女婚后则要守贞操,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且很少有离异的现象基诺族青年男女结婚,由媒人和亲友带着酒、肉,到姑娘家共同商定婚期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同时还要送些蔬菜、鱼、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下午太阳偏西后,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后,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送给舅舅接人费。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祖,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四根肋骨给父亲,猪腿和猪头给寨长,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庆祝婚礼。晚上,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
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时候,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同时要唱一首歌,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之后,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同时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的观念中,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
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基诺族婚后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离异现象
·基诺族礼仪及禁忌
基诺族“祭大龙”这天,谢绝外地游客进寨子孩子出生的时候,不管谁在身边都要给他取名
生孩子的人家要在大门边插两枝带叶子的桐枝尖,以示外寨人不能进来
在孩子满月那天,谢绝外人进屋。
·基诺族成年礼
基诺族成年礼可以说是“在猝不及防中长大”。基诺族男女青年开始社交活动和婚恋前必须举行成年礼。举行成年礼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基诺族男子的成年礼最为隆重,最奇特之处在于采用“突然劫持”的方式。仪式由村里的“勺考玛”(村中未婚男女青年组成的一个组织)主持。劫持过程往往秘密进行。仪式开始后,人们首先在寨内公开剽以全牛祭祀祖先,然后把牛肉分给全村老幼,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祖先的福份。行成年礼伙子的份肉,按份额用芭蕉叶包成肉包,分摆在蔑桌子上,准备工作就绪后,勺考玛人员躲在受礼着上山劳动归来的途中或寨中玩耍之处,将受礼者突然劫持到新竹楼中,让起恭立桌前参加仪式。仪式请村社长老主持,首先宣布参加成年礼的人员名单,再带领大家吟唱史诗,内容多是讲述该民族的历史及传统社会生活习俗、道德、礼仪、生产经验以及爱情与家庭生活等。受礼者加入到仪式中接受成人教育用说唱形式对青年人进行社会生活知识、生产技能和道德礼节的常识教育,让即将成年的伙子按照古规做人。长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小包肉送给青年人,这是对他的祝福,也暗示了他将成为村寨正式成员。与此同时,受礼者的母亲当众人面将筒帕亲手挎在儿子肩上,这个筒帕是成年的重要标志,挎上它便享有了成年者的地位,从此应积极参加劳动,承担成年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仪式中的高潮是敬酒,这时往往是对新“勺考”的最大考验。如新“勺考”不喝酒,有一个人便会持火把火苗迅速吹向其脸,同时,抬水筒的人会向其身上洒水,让新“勺考”羞怯失态而引来满屋笑声。回到家中,受礼者的父母要赠给他全套农具和成年衣饰,自此,他便成为基诺社会的一个正式成员了。·基诺族大鼓舞
大鼓舞展示是基诺族大型的祭祀性娱乐活动,每年的2月6日—8日“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村里最高长老卓巴率领村民们面对着大鼓祭神灵和祖先,然后围绕大鼓翩翩起舞,基诺语称“司吐国”,译为大鼓舞。大鼓的四周镶嵌着形似太阳光芒的木楔,故大鼓被称作“太阳鼓”,大鼓舞也被称作太阳鼓舞卓巴祭祀后敲鼓三下,第一下让神灵保佑大家无灾无病、平安无事;第二下保佑大家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第三下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大鼓舞来历:传说在远古时期,大地被洪水淹没,创世女神阿嫫腰北将玛黑、玛妞放入大鼓中,躲过了灾难,并且繁衍了基诺人。为了纪念女神和祖先,大家跳起大鼓舞,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
基诺族饮食
基诺族喜酸、辣、咸口味,尤其喜酸。酸笋是主要的家常菜。把格里罗果捣烂后加辣椒、盐成为每餐必备的调料。基诺族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烤、煮、炒。酸笋煮狗肉、苦刺果煮牛肉、火烧飞蚂蚁、烤蜘蛛、竹鼠煮稀饭、芭蕉叶烧肉、金条肉都是特殊的佳肴。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蔬菜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基诺族节庆活动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基诺族主要节日有“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按基诺族的“太阳历”定在一月中旬。节日期间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最神圣的器乐--大鼓举行,男人们敲起大鼓、芒锣,妇女们载歌载舞。 基诺族群众欢度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是基诺语,它的本意是“打大铁”。早年的特懋克节,是打大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长“卓巴”决定。多数村寨都要凑钱买牛,举行一次剽牛活动和给铁匠送竹鼠,在卓巴家跳大鼓舞等集体活动·新米年
每年阴历九月,当包谷呈金黄色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北部山区的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基诺族的新米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 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个月内,由家长选定一吉日。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备办新米饭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长依自家种的地块,将菜饭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顿午饭,直到夕阳西下才赶回家。入夜,邀请亲友共进晚餐,同庆新谷登场之喜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