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宁夏回族渊源

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繁荣我们伟大的祖国,为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宁夏现居住着580多万各民族人民,其中回族约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是我国回族最多的省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但由于地域偏僻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关于宁夏回族较早的历史资料十分缺乏,仅存一些尚待实证的传说和史籍中零星的记载,可供我们追溯宁夏回族先民的历史足迹
  宁夏回族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回回先民踏上华夏大地的那一天起,就与宁夏这块多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宁夏回族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广开贸易,东西交通大开,各民族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明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发生接触,孕育并产生了后来集两种文明于一身的回族与回族文化。唐代来华的穆斯林商人、贡使、学者、宗教人士等遍布中国的主要城市,陆路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宁夏灵武,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新疆喀什等地,海路主要分布在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江苏扬州等地。宋代陆路虽不如唐代畅通,但因商业所需,仍有许多穆斯林商人活跃各地
     元朝前后,蒙古中兴,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因蒙古人西征被裹胁而来的数十万(一说百多万)中亚、西亚穆斯林东来中国,随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分散在全国各地,或为官,或经商,或驻屯,其中的大部分娶妻生子,落居中国,成为回族形成的主体力量。这时的中国大地上,除东北、西藏及内地的个别地方,已经无处不有回回人的身影,由于有较好的政治待遇及较宽松的生存环境,这些人与唐宋时入居的回回先民一道,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定居点,修建了上千座大小各异的礼拜寺,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与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群体——回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始、成为连接欧亚陆路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辖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海原县城,穿贾塘、郑旗、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及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都长安,居留贸易,有些人还娶妻生子,长住中国。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因种种原因在宁夏长期逗留,成为宁夏最早先民。唐代中叶以前,“丝绸之路”只经过宁夏的南部(主要指今天的固原、海原),而唐末、五代及宋初的丝路则要穿过宁夏中部数县(以灵武为中心出青铜峡、石空、中卫而进入甘肃)。这期间,往来于东西商道日益增多的穆斯林商人为后来回回民族在宁夏以及中国大地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部分最先定居宁夏的回回穆斯林,与后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各族穆斯林一道,为宁夏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人口与社会基础
  关于唐代居留宁夏的大食人,有“灵州回回”的传说可以参证。唐代天宝年间,中原发生叛乱,玄宗皇帝避难四川,太子来到宁夏灵州,投奔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并借大食兵平定叛乱,太子在灵州即皇帝位,为肃宗。叛乱平息后,东来的大食兵被作为贵客留在长安,时间长了,有点想家,整天嚷嚷“回(家)、回(家)”,故被民间称作“回回”。为留住这些有功客军,肃宗皇帝接受大臣建议,允许他们娶汉女为妻,但由于他们长相特异,没有人肯将女儿嫁给他们。肃宗无奈,又巧设龙灯会,使大食兵抢亲成家,从此安心留在长安。后来肃杀死了,大食兵受到冷落,便纷纷离开长安,来到灵州。郭子仪不忘旧情,诚心邀请他们在灵州住下,并给以优厚待遇。这样大食兵才安心留在中国,繁衍生息,于是有了“灵州回回”。传说是否真实,难以考证。但《资治通鉴》等中国史书却明确记载着唐天宝末年(756年)及贞元初年(787年)大食兵两次助唐平乱的事实。而且据史书记载,唐代中叶“朔方劲兵甲天下”,肃宗李亨确在宁夏灵州登基,并以灵州为根据地,借助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军队、安西兵、回纥兵、大食兵等收复两京,平定叛乱。平乱后大食兵的去向史书没有记载,却在回回民间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佳话,只能作为历史的注脚,供后人猜测了
     北宋、西夏时期,作为西夏王朝中心地带的宁夏北部地区已有确切记述回回人足迹的相关史料。《册府元龟》卷999明确记载,1019年以前,大食国的路线是经沙洲(今敦煌)过西夏而抵秦州(今天水)。西夏为大食“入贡”及西域诸国来贡的回回贡使、商人必经之地,作为西夏国都所在地的宁夏银川等地一定有不少穆斯林商人停留。《多桑蒙古史》中记述了成吉思汗于1219年西征花刺子模前,曾派3个穆斯林携带“重价白毛毡袍”等礼物去劝降该国国王摩诃末之事,而此种“白毛毡袍”就产于今日的银川。同时,西夏时期,因与中原王朝及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分廷抗礼和战争的需要,大批物资的采用包括马匹的来源,同样要仰仗于东西交通线上十分活跃的商人,而大食、波斯、回鹘商人为这些人中的很大部分,其中一定不乏长期居留者。据史料记载,11世纪至13世纪初叶,蒙古人西征前,喀喇汗王朝、西辽王朝辖下的穆斯林与中亚、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就以官方或个人身份大批东来,经由沙州或吐蕃东行,与西夏、北宋、辽、金贸易,这些回回足迹遍布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在陕西一宁夏一甘肃一青海一西域一线,一度有西域各国回回先民的“岁贡班次,道常不绝”,也有滞留在这一地区十余年者,“其所赍番货,散入诸路……民间私相交易,远商物货厚利,尽归于牙侩”
     据考古材料证实,在西夏的哈拉浩特城(今黑城遗址)西南隅,有座穹窿顶建筑,就是清真寺的残迹。黑城遗址离宁夏不远,同为西夏属地,宁夏境内应该也有此类建筑,只是历史久远,人事变迁,未能像黑城遗址那样得以保存而已。《甘宁青史略》是肯定西夏时期宁夏境内已居有回回的。有的学者也认为:“唐兀(即西夏)地方未被元人征服之先已有回回的存在。”    另外,文学体裁中也有西夏回回人活动的记载。如元曲中记西夏与北宋交战事情的杂剧《狄青复夺衣袄车》《十探子大闹延安府》中,都涉及到回回官兵的事,元曲写作时间距北宋并不远,即使是取材于传闻,也必有一定事实根据,这也间接说明北宋时期西夏国境内已有回族穆斯林先民的分布
     宁夏从唐代发端即有回族先民的足迹,元、明、清三代,宁夏逐步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回回先民自从入居宁夏以来,便与当地的其他各民族人民并肩开发这块宝地,为宁夏历史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表现在:宁夏回族为宁夏增添了新的民族成员:宁夏回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加速了宁夏地区开发的历史过程:宁夏回族丰富了宁夏地区的文化内容;宁夏回族的开拓精神和逆境求生的坚韧精神,充实了宁夏地区的精神面貌。  (资料来源:《宁夏穆斯林》(2004-2005年 1-5期) 作者:[银川]谭 锋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