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京族

京族京族 京族,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江平镇山心、巫头、万尾、潭吉四个村落,散居于红坎、恒望、寨头、互村、米漏、三德等地。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
    京族也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
   京族原住越南吉婆,后迁越南涂山,迁来广西有近五百年历史。据口碑、家谱等材料及建国初期澫尾村保存的旧公约可资证明。其中有“承先祖父洪顺叁年贯在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壹社贰村,各有亭祠”的记载。洪顺(越南的年号)三年即公元1511年,可见,距今已近五百年。他们最先到达巫头岛,然后逐步迁到澫尾、山沁、潭吉等地。

社会经济

  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网租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雇佣剥削以雇长工和利用京族传统的帮工互助性质的“寄赖”关系进行,剥削率高达70~80%。在残酷的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戴葵帽的京族姑娘。葵帽为蒲葵叶制,美观轻便,很为京族妇女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族保存以“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翁村”意为乡长或乡正,负责处理村内事务及纠纷,监督执行村约,主持祭祀仪式,筹办公益事业。‘‘翁村”下有“翁管”,协助翁村执行处罚,管理山林;“翁记”负责文书帐目。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嘎古,,集团商议决定,交“翁村”执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利用“翁村”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京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业经营。生产不断增长,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京族的渔业生产也发生了几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浅海捕鱼发展到深海作业;二是过去的竹筏小船已改为大中型渔船;三是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捕捞、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产形式;四是从单纯重视渔业生产发展到工、农、林、渔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沿海地区实行比内地更优惠的开放政策,使得处于开放前沿的京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迅速改变。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文化艺术

  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史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歌的曲调不下30种。按内容分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用京语演唱的京歌,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京戏”是京族传统的戏剧,称“嘲剧”,独具民族特色。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的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幽雅动听。

·京族民间故事

    京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学。以描述海洋和人类征服海洋的事迹为主要特征。其绚丽 多采的海洋、海岛神话,灿烂瑰奇的海生动植物故事及可歌可泣的爱情描写,表现出生动的 浪 漫主义色彩。在《三岛传说》和《京岛传说》中,京族人民给三岛来历作了天真而神奇的解 释,表达了他们战胜妖魔鬼怪和征服惊涛骇浪的坚强信念。《山榄探海》、《海龙王救墨鱼 》等海生动植物故事,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认识和理解,表达了人们对 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丑恶事物的抨击。《宋珍和陈菊花》等爱情故事,塑造了象 陈菊花那样可敬可佩的形象,歌颁了忠贞的爱情,抨击了封建礼教
京族人民还创造了浪漫而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机智人物故事和世态人情故事,创造了象维吾 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特堆”、侗族的“卜宽”那样机智勇敢的“计叔”。计叔用计 ,使贪得无厌的县官束手无策、使重利盘剥渔民的奸商得到应有的惩罚。“计叔”的故事充 分表现了京族人民的智慧和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精神。京族人民非常崇敬反帝斗争的 英雄,他们创造了《杜光辉的故事》、《刘二打番鬼》等抗法英雄故事,以此来教育后代, 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京族人民在创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汉族的丰富文化遗产。如汉族民间传 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在京族地区都广为流传,并逐渐京族化。京汉等兄 弟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更为绚丽多彩。京族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风 格、绚丽的风采,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京族独弦琴

·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

  独弦琴,古名匏琴,为我国古乐器之一。后来,结构日趋简单,演变成为独弦琴,流传于京族地区民间。它音色幽雅,婉转清柔,曲调独特,亲切感人。虽只一弦一拔,却能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 长颤音。它结构简单,取材方便:长匣式的琴身只需约一米的半边竹筒或二片木板,在右端 凿一小孔插一圆木做好琴码,在琴码前做出指板品格;左端钉立一小柱作摇杆,唯一的弦线 就系于其上、由高至低拉缠于右侧琴底所装的调弦较子上。按着摇杆,以小竹片拔琴就可演 奏。传统独弦琴曲主要有《高山流水》、《骑马》、《静静的大海》、《槟榔歌》、《送迎 新郎新娘歌》等十多首,多为较短曲子,多用于自娱、婚礼曲和民歌伴奏等。最著名琴手前 有苏善辉,后有阮世和。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新曲目,例如《渔村的早晨》, 不 仅绘声绘色地模拟了各种鸟鸣声,而且表现了渔民出海时男女对歌的情形,生动逼真地描绘 了朝气蓬勃的渔村景象,显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给人们以新的艺术享受。

·京族的音乐

  京族人民除了在唱哈节中演唱叙事诗和祭祀神歌以外,在其他欢庆的日子或青年男女的交往中,也演唱和对唱各种民间歌谣。京族民间歌谣歌唱的曲调有30多种,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长篇叙事诗、劳动生产歌、山歌、渔歌、宗教歌等。京族民间歌谣有些由通“字喃”的人记录并整理成歌本加以保存和流传,大部分京族民间歌谣则市通过歌手们在生产、生活和节日中即兴创作和演唱。  独弦琴是京族地区的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也称‘瓢琴’,琴身长一米左右,民间多用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或者或者用三块木版拼合成长方形长匣。琴身左端固定着一根钩状摇杆,摇杆上有一个碗状的共鸣器,一根金属细弦由共鸣器中心引向琴身右端的弦扣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调节摇杆的倾斜度进行演奏。独弦琴与京族人喜欢的“唱哈”和竹竿舞一起,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也有自己的戏剧——潮剧,也称京剧,其代表剧目主要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喜娘》、《二度梅》等。潮剧有唱词,也有道白,多使用二胡、笛子、锣、鼓、竹梆等伴奏

·京族的舞蹈

  京族的舞蹈主要有“跳天灯”和“花棍舞”等,都是在唱哈节时跳的舞蹈
跳天灯的舞蹈者上身穿着白色长衫,下身穿黑色裤子,头顶一个盘子,盘子内燃起三根蜡烛,舞者手中各拿一个杯子,杯中也点燃一根蜡烛。舞蹈中,舞者伴随鼓点节奏的快慢,转动手腕,并与其他舞者纵横穿插,变换队形,组成各种图样。  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人跳的舞蹈,舞蹈时,舞者身着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者一根长约半米、缠着彩色花纸的木棍,一般先唱后舞,或边唱边舞。舞蹈以手腕转绕花棍为主,同时配合舞步,不断变换位置。  

·京族民间吉祥物

  京族民间婚姻风俗中更为有趣。男女相爱后,男方便托媒人将自编的一首情啉和一只插有花卉的彩色木屐,送往女家。女家也从姑娘房中拿出一只花屐。  如果双方花屐左右配对,这对情人便是天作之合;如果不配对,便意味着无缘相许,结不成情侣。花屐配对后,即选期送礼盒联亲,俗叫" 送花屐"。  在京族民间普遍认为:珍珠象征幸福和光明,也是一利吉祥的象征。

京族民间传统体育

  京族传统竞技活动多与滨海文化生态环境有关,有“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  “捉活鸭”通常于节日举行。比赛开始,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子,鸭子向前面扑飞,选手们在后面紧追,以先抓住鸭子者为胜,然后把这只鸭子奖给他。“摸鸭蛋”是把一些煮熟了的鸭蛋丢进海水中,待鸭蛋沉到水底之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入海中,潜到水底去摸鸭蛋,谁摸到就归谁所得,并以摸得最多者为胜。通过这些活动,可测试参赛者的水性,提高游水和潜水的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顶头”、“顶臂”、“顶竿”等是京族民间的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竞技活动。“顶头”通常在工余饭后,或喜庆节日中进行。赤身露臂的小伙子在沙滩上或树荫下,面对面地双手撑地,双膝跪在地上,头颅相触,奋力推顶,将对方顶翻在地为胜。一般要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臂”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同时伸出双臂,掌心相抵,双方用力推顶,直到一方推越画在地上的中线,把另一方逼退为止。一般也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竿”活动更为精彩:两人相对而立,用一条两米多长的竹竿,分别置于双方的颈脖间或腹部,双方同时发力,尽力向前推顶,谁能越过“界河”,谁就是胜利者。这些竞赛活动,既是游戏,又是体育;既有力量的较量,又有意志的考验。有时也有罚饮酒或喝清水的。如果被罚者仍不服输,在受罚之后可以再重新比赛
打狗:打狗是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休息时,五六个人在一起,每人拿一条木棍或扁担在海边的沙滩或草地、平地上挖几个小坑、就可打起“狗”来。此项活动流传已有200年的历史,可以以个人赛和团体赛多种方式进行,场地、器材简单、不用花钱,也要求有一事实上的体力和耐久力,因此,是一项能使身心都得到很好锻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除上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外,京族也有跳竹杆的体育传统,闲暇时在海滩上,椰林下,拿起抬网的竹杆在地上敲打,小伙子与姑娘们逗乐,在竹杆上跳来跳去,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活动。“跳竹杆”风格铿锵快脆、欢乐奔放。

·京族跳竹杆

    一般为8男8女轮流打竹杠,轮流跳。打竹杠的8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 相对的两人双手握着两条细竹杠的末端,由8人中的一人统一指挥,按着一定的节拍,同时向 下不断地敲打粗竹杠,并且每对细竹杠时开时合,跳竹杠的8人则按节拍在竹杠间跳各种动 作 ,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开合时,双脚必须腾空或 停在细竹杠的空隙中,既不能踩着竹杠,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杠夹着。

京族的风俗习惯

·哈亭

  京族举行“唱哈”的固定场所。均用木料建造。正堂内,除供奉神位外,还有各姓祖先的灵位,是神庙和祠堂合一的建筑物。正堂两侧,设有从高到低的三级阶梯或坡板,在迎 神、祭祀或者听“唱哈”时,各人须按照规定的位置就坐,不能僭越。座位的高低,按照人 们在修建哈亭和筹备“唱哈”时所捐钱物多寡排定。 京族女服

·服饰

  京族妇女穿戴简单朴素,独具韵味。其传统衣式是短上衣,窄袖紧身,对胸开襟,没有领子 ;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裤子长而宽,多为黑、褐色。若外出作客,往往加穿一件旗袍似的 窄袖白色长外衣。跣足,喜戴耳环,旧时好食蒌叶使齿黑唇红以为美。喜梳“砧板髻”:头 发正中平分,两边留“落水”,结辫于后,缠以黑色丝布条,再盘绕头顶一圈。男子多穿着 窄袖袒胸,长至膝盖的上衣和长而宽的裤子,腰间束带。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京族男女大多着唐 装,只有少部分老年妇女保留着穿本民族服饰的习惯,今天仍有小部分老年妇女保持原来衣 饰。近几年,京族青年男女穿着已加入现代服装行列了。  

·日常食俗

  京族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澫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稻米除用来做米饭外,还常磨粉做成“风吹(米+壹)”和“(米+壹)丝”。“风吹(米+壹)”是用大米粉蒸制成直径近1尺的薄圆饼,撒上芝麻晒干,再放在炭火上烤后食用,香脆爽口。“(米+壹)丝”是用大米粉做成的粉条,晒干,加工后食用。“(米+壹)丝”是京族群眾喜爱的菜肴,将“(米+壹)丝”与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壹)丝螺肉汤,入口甘香、嫩滑,风味独特。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腳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祭祀食俗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米+壹)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屆时也要备豬、雞、鱼拜祖。煮豬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雞、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过去在京族民间,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

·典型食品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京族节庆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唱哈节”(又称“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别具特色,不拘一格。东兴市京族三岛的巫头村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哈节”活动

·唱哈节

  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唱哈”(京语唱歌之意),节日的来历是根据传说镇海 大 王创造京家三岛,稳定惊涛骇浪是在农历六月初十日,人们为了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敬仰之 情,就用歌仙传下的曲子,以歌的形式,在这一天的前后三天三夜里,举行唱哈,后来就形成为京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哈亭。一方面演唱哈歌,另一方面拜神祭祖
各村节日虽时间不同,但都分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个过程。迎祭神同在唱哈前一天举 行。这天上午,村民先“请”来本地陆上神灵,然后到海边去迎接最尊贵的镇海大王进哈亭 入座。下午三时,祭神开始,村民们虔诚跪拜,一老者念祭文,歌颂神的功德,祈求保佑。 祭后,请来的歌手开始唱哈,人们一边饮宴、一边听歌,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
唱哈是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有固定的专人(过去多由越南请来的歌手)演唱,歌词录于用喃 字写成的手抄本中,内容丰富,主要为京族民间故事诗、哲理诗、情诗和汉族古典诗词等。 歌手有三位,一男二女,“哈哥”专司三弦琴,当他拨弄琴弦,奏出悠扬琴音时,两位“哈妹”即放开歌喉,轮流主唱,婉转清柔,动人心扉。听到妙处,“好!”声阵阵,唱至情深 处,引起亭里亭外青年男女的歌兴,大家也都对唱起爱情的民歌来。于是,亭内由哈妹主唱 ,亭外千人云集,自由对歌,歌声如潮,平静的海岛顿时变得喜气洋溢,热闹非凡。三天三 夜后,唱哈结束了,人们又把镇海大王送返海宫,热闹的海岛恢复原来的平静,节日降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