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战争

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中国战国时期的兵书《吴子》中已有“战争”一词(《吴子·料敌第二》)。历史上对待战争及其产生的根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例如,自然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的生物本性和自然环境,它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宗教战争论者则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认为战争是神的意志对人的罪孽的“报应”。种族主义战争论者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各民族之间──“优等”人种和“劣等”人种──的差别。新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者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的”基本原因,战争是调节人口的最重要的手段。心理决定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的根源存在于人们的心理之中。地缘政治学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由于地理环境──争夺生存空间引起的。这些看法都属于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战争观,它们模糊或掩盖了阶级社会战争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战争只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和国家形成以后,才出现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战争:按历史时期分,有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按社会形态分,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等;按兵器分,有使用冷兵器的战争和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按战争规模分,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而从战争的性质来说,在阶级社会只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大类。一切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属于正义的战争;一切由反动势力所进行的镇压革命、对外进行扩张侵略、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属于非正义的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是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在阶级社会里,战争与革命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战争可以引起革命。反动阶级常以对内对外的战争来维护其反动统治,促使它同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侵略国家的矛盾尖锐化,从而激起人民起来革命。另一方面,革命可以制止战争。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进行的革命斗争,能制止推迟反动阶级所发动的战争。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战争,它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主要手段,也是制止和推迟一切非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战争的发展历史

   战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至今已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争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极低,人们长期进行采集狩猎,过着集体居住、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和平生活,有时为了争夺野果猎物、抢婚或血族复仇,偶尔发生冲突。后来,人口日益增多,由氏族逐渐形成胞族、部落,生产逐渐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部落与部落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形成部落联盟,也往往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当时兵器与生产工具没有严格区分,战争中主要使用石制的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经过战争和其他交往活动,各部落逐渐融合,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成分不断增加,战争俘虏不再被吃掉、杀掉而成为有用的劳动力。从此,“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13页)。这时战争不仅很残酷,而且已具相当规模。中国古代传说的黄帝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的战争,古希腊荷马史诗描述的英雄时代的战争,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战争。战争中胜利者掠夺了大量财富,使过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成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战争也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    

·奴隶社会时期的战争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被迫在田野里耕作和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买卖、杀害奴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之间争夺奴隶、财宝和兼并土地的斗争也很激烈。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经过斗争的。这时期的战争大体上有:①旧的氏族部落势力反对新生的奴隶制的战争。相传有扈反对夏启的战争,大体属于这一种。②扩大和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战争。如武丁征服下旨、土方、鬼方等部落的战争,周公镇压殷人夷族部落的战争。③新兴的奴隶主推翻腐朽的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这是当时比较大的战争。④奴隶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争霸的战争。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⑤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齐、晋、鲁等诸侯国内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争。当时的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也促使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创造了条件。在古罗马,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公元前73~前71),动摇了罗马奴隶主统治的基础。    奴隶社会时期进行战争的军队主要是陆军,水军(海军)也已出现。陆军中以车兵为主,还有步兵。军队的骨干是“甲士”,奴隶当兵打仗,由“甲士”统率。当时军队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铜制的冷兵器,主要的作战形式是车战,其特点是摆兵布阵,进攻以破阵来实现,防御靠守阵(包括城池)来完成。为了对抗进攻,不仅出现了防御性兵器,而且筑城技术也比较发达,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从那时开始修建的工程技术最著名的范例(见长城筑城体系)。    奴隶社会时期的战争产生了朴素的战争理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战争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把道、天、地、将、法归结为战争的制胜因素,提出许多驾驭战争的理论原则,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不仅对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盛名,曾被人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除此以外,《易经》、《管子》等书中也有一些内容以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解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封建社会时期的战争

   封建社会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地主以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形式剥削农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同时还存在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顶点,就爆发封建社会时期的各种战争。战争的主要类型有:①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间,先后爆发过数百次农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朝的赤眉、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黄巢,宋朝的方腊、杨么,元末的朱元璋,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起义,以及清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等。这些农民战争都程度不同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封建王朝更迭的战争。如汉、唐、元、明、清推翻旧王朝的战争。③封建割据与封建统一的战争。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割据与统一的战争。④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如秦、汉与匈奴族的战争,唐与突厥族的战争,宋与辽、金、蒙、元之间的战争等。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割据、统一,以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其结果有的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的给当时的经济、文化带来严重的破坏。欧洲中世纪除农民战争、封建主内部的战争、民族与民族的战争以外,还爆发过以宗教的名义进行的战争。这种宗教战争本质上也是为着阶级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的。例如11~13世纪持续将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表面上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但实际上是罗马教皇和西欧一些封建主国家发起的侵略战争,结果使西亚地区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摧残。    封建制国家进行战争的兵员主要来自农民,有定期征集服役的,也有战时招募的。中国有些封建王朝曾实行府兵制,凡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疆。封建制国家的陆军和水军(海军),是地主阶级的武装支柱。陆军中有步兵、骑兵,在平原和起伏地带,骑兵常起重要的作用。在欧洲主要是封建主骑士组成的军队。当时,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铁制的冷兵器。至迟10世纪中国把火药运用于军事以后,开始使用火器。封建社会的主要作战形式是骑战和步战,快速机动、远程挺进、迂回包围等战法,都有很大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较长,战争频繁,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出现了《孙膑兵法》等许多战争理论著作。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选定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作为将领必读的兵书,统称《武经七书》。在这些兵书以后,又出现了《虎钤经》、《纪效新书》、《兵经百篇》等许多军事著作。这些兵书有的提出了“以战止战”(《司马法·仁本第一》)的思想;有的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图国第一》);有的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尉缭子·战威第四》),“天官时日,不若人事”(《尉缭子·天官第一》);有的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上略》),主张制胜破敌,以弱胜强,要兵将一心,依靠民众。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战争

   17~19世纪,欧洲、北美洲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逐渐以集中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代替分散、落后的小农生产,以雇佣剥削制代替封建剥削制,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摆脱封建桎梏,为资产阶级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员。资产阶级为了对内对外进行战争,比较普遍地实行征兵制(见义务兵役制)和预备兵制度,采用正规的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制定统一的操典、教范和条令,建立庞大的正规的陆军、海军。陆军中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等。军队还建立了各级司令部和总参谋部。蒸汽机的发明,大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时代发展到机器时代,给资产阶级军队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使战争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逐渐转变为主要使用火器。这一时期,主要的战争类型通常有:①资产阶级的革命战争。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内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和解放奴隶的战争,法国革命战争。这些都是进步的战争,它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②殖民主义战争。它是资本主义强国向外扩张的侵略战争,使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地区统治权的战争。如17世纪的英荷战争,1756~1763年英、普与法、奥、俄等国进行的七年战争,1853~1856年由俄国与英、法、土耳其、撒丁四国联盟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等。这种战争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给殖民地和参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国从1840年以后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并领导多次反对军阀的战争,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军事学术和战争理论都有很大发展。如在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法国人民“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冲破了一切旧的战争法规和惯例,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列宁军事文集》第335页)。革命军以各兵种组成了独立的师或军,创造了以散兵和步兵纵队的配合为基础的新的作战方式。这些都被拿破仑一世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比较正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同时产生、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统治,迫使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举行“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1871年法国工人进行武装斗争,成立巴黎公社,揭开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战争的序幕。K.马克思、F.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时总结当时无产阶级的武装斗争经验,全面地论证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根源、性质和消灭战争的途径等问题,为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战争创立了科学理论。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压迫的加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激烈,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大体上分为: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如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等。②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③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4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先后发动了侵略战争,中、苏、美、英、法和欧、亚、非洲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这次战争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④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进行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随后又以革命战争,保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地区的人民,坚持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族解放战争,如朝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战争(见朝鲜战争),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战争,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战争,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战争(见中东战争),阿富汙人民、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等。    帝国主义阶段的战争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参加战争的不仅有现代化的陆军、海军,而且有空军。战争中不但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和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还使用了原子弹,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空前增大。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出现,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曾提出了“总体战”理论,主张军事斗争与政治、思想上的奴役、欺骗和经济上的掠夺等手段相结合,要求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在和平时期就要服从战争的需要。还出现过空中战争论(空军制胜)、机械化战争论(坦克制胜)、核武器制胜论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В.И.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点及其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就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科学地阐明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原理,论述无产阶级对待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提出并实现了利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列宁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为一切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战争树立了榜样。И.В.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理论,在领导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选择从农村发动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人民军队,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人民战争,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通过长期战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消耗、歼灭敌人的力量,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保卫了社会主义建设,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丰富的战争理论遗产,批判地汲取外国战争理论的精华,集中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以人民战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敌人。

战争与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用和平方式不能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时,就要诉诸武力,爆发战争,企图以战争达到政治目的。霸权主义者进行的侵略战争,是争夺世界霸权、区域霸权的政治的继续;而革命战争则扫清革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革命的政治的继续。    政治决定战争的性质,是对战争胜负经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反对侵略、反对反动统治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得道多助,能够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战争,取得国际上的支持,具有最后胜利的基础;为侵略扩张或巩固反动统治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是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它失道寡助,缺乏胜利的基础,即使一时取胜,最终也会失败。“军之败也,生于不义”,中国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懂得这个道理。毛泽东在1946年曾说:“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毛泽东选集》第1246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解放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战争中的精神力量也取决于政治。如在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来源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灌输;中国抗日军队的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战斗的精神,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来源于共同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热忱和对最后胜利的信心。    然而战争并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它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本身有自己的规律。它有一套特殊的组织──军队及其指挥系统;特殊的方法──战略战术;特殊的过程──攻防进退的交替运用。人们如果在军事上不能认识战争的规律和正确实施战争,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难以取得胜利。军事家不仅要认清战争性质对战争的影响,而且要善于使用武器装备,学好用好战略战术,掌握克敌制胜的方法。  

战争与经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战争总是和敌对双方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归根结底是战争的动因,即使是宗教色彩浓厚的战争也是如此。在阶级社会,战争的终极原因,是为了争夺或维护某个阶级、民族、政治集团的经济利益。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军队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军队的费用和物资消耗,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等,都依赖于经济条件,依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战争越现代化,对经济的依赖性就越大。独立的国家,力求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军事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战争一旦打起来,敌对双方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都力求破坏、摧毁或利用对方的经济。如何加强军事经济建设,合理发挥经济效益,保卫自己的经济目标,有效地保护经济潜力,是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给经济带来破坏,其破坏程度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而日趋严重。反革命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更甚。革命战争则为经济发展扫清道路,创造条件。革命的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能打破旧的上层建筑,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创造条件。  

战争与军事

   军事是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军事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军队的组织编制和装备,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军事教育和训练,军事经济和国防建设,战争的动员、组织和准备等。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一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二是要有驾驭战争的能力。这就必须建设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及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要有先进的军事思想,正确的作战指导,等等。    战争与军事,互相依存,互为作用。一方面,战争实践对军事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军事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满足战争的需要,接受战争的检验。另一方面,军事的进步又对战争的方式、方法、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总之,现代化的战争,必然要求军事的各个方面现代化,反过来,军事的现代代,也会促进战争的现代化。  

战争与科学技术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也是科学技术的竞赛。从工业革命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战争向科学技术提出需求,科学技术往往在战争中首先得到运用。例如雷达、核技术、电子计算机等,最初都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出现,并且首先运用于军事的。战争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一旦运用于军事,必然引起战争方式的变革。例如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于军事,使战争从使用冷兵器转变为使用火枪火炮,军队的战斗队形由集团的密集队形转变为散兵的疏开队形;内燃机、飞机的发明和运用于军事,使军种、兵种的结构编组发生很大变化,使地面战争发展成为立体战争;核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于军事,使战争涉及的范围和破坏杀伤力空前增大,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常规战争的新特点。当前,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把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军事上,军队不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就很难进行现代战争。  

战争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战争的一种客观因素。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它不仅受到地形、交通、人口、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风、雨、雷、电、光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从古到今,不少作战行动受到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而没有成功,也有许多作战行动善于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而取得胜利。例如拿破仑一世、A.希特勒都曾企图进攻英国本土,由于未能克服海峡阻隔和其他原因,而没有达到目的。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由于及时进军,利用潮汐使兵船直抵敌占内港,军队顺利登陆,歼灭了荷兰殖民者的军队。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影响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从利用地形到改造地形,从巧借天然风雨到人工制造风雨,都说明了人们在战争实践中,有能力逐渐认识、利用、改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战争向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能够增强或削弱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影响。但是战争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仍是一条客观规律。战争指导者必须善于掌握这条规律,运用于军事行动。    战争既是军力、经济力的竞赛,又是意志、谋略等精神因素的竞赛。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和自然条件等,都是制约或影响战争的基本因素,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能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战争领导者、指挥者和全体军民的自觉能动性,才能促进战争的进程,争取战争的胜利。同时,任何战争都为两个重要因素制约着:一是人,二是物,特别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武器装备优越的一方,取得胜利的物质力量就强大一些。然而武器装备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因为一切武器装备都是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而且“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第81页)。许多现代武器装备虽然已自动化,但是归根结底仍是由人掌握。武器装备越现代化,越需要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操纵,越需要具有科学的组织指挥能力的人去驾驭。因此,军队的训练教育,军官的培养与选拔,也越来越重要。人与物必须结合,无论过去、现代和未来的战争,都必须遵循这条客观规律。  

战争的发展趋势

   当今人类正处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仅使常规武器系统得到不断的改进,而且正在出现并发展新的核武器系统,太空武器系统,气象、生物、化学武器系统,以及自动化指挥系统等。这些都将会给战争带来许多新的特点。未来战争,可能是使用核武器、同时使用常规武器的战争,也可能就是常规战争;可能在陆地、海洋、空中进行,也可能在外层空间进行。那时由于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投入战争,因而时间、空间对战争的限制将相对缩小,使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战线广阔,进程加快,进一步立体化;由于广泛开展电子战,因而无形的角逐将更加激烈;由于武器的破坏力、杀伤力空前增大,战争将会异常残酷,战争的物资消耗空前增多,后勤保障将更加艰巨;由于战争进程变化急剧,新的军种、兵种还会产生,组织指挥将会更加复杂困难。这些特点不仅没有降低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