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楚辞》

楚辞楚辞  《楚辞》是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编着的《离骚传》,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楚辞作品的注本,不过久已失佚。继刘安之后,逐渐出现了不少《楚辞》的注本。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注本。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对后世的文学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魏六朝在贵族中盛行的辞赋就直接沿袭了“楚辞”的传统。《楚辞》中的《招魂》直接影响了汉代七言诗的发展。楚辞中反映出屈原等人的忧国爱民的高尚思想,从而成为历代文人的楷模。《橘颂》则对后来的咏物诗产生了巨大而长久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离骚》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认为《离骚》用简约的文词表达了高洁的志向和品质,言简而意赅。

创作背景

屈原屈原  “楚辞”其实并不单指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楚辞”的先驱者,是春秋末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民,他们以口头形式,创作了一些体裁新颖的优秀诗歌。严格的来讲,“楚辞”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南方楚地开始兴起并流行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到了西汉前期,西汉人将战国时期楚人所做的诗歌统称为“楚辞”。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尤其以屈原为重。屈原是楚辞体的奠基人,他的诗作,是“楚辞”的起源,也即“骚体”的始祖。屈原的诗作不但是《楚辞》中收录最多的,也是价值最高的。其中,《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都堪称是“楚辞”及古典诗歌的经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博闻强记,明於治乱,善於外交辞令。在楚怀王早年,他曾得到信任,担任“左徒”之职,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是改革派,遭到保守派的忌恨。有一次怀王让屈原草拟宪令,上官大夫想探听宪令的内容,但屈原不给他看。於是上官大夫反向怀王诬告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怀王听信谗言,就疏远了屈原,甚至一度把他流放到汉北。由於屈原被疏远,小人得势,楚国政治日趋腐败。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到楚国挑拨楚齐关系。张仪假意许诺把秦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让给楚,使其与齐绝交。怀王贪得土地而与齐绝交後,却并没有得到土地,於是大怒而发兵攻秦,结果丧师失地。怀王只得重新起用屈原,让他使齐,恢复两国邦交。然而怀王终是昏君,屡受秦国欺骗而不悟,终於被骗往秦国而不得返回,三年後死於秦国。  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子兰谮譭屈原,屈原又被流放到江南。他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在忧心国事,由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楚国在腐朽没落的统治集团手江河日下,倾颓之势已不可挽回。屈原眼见祖国沦亡、人民遭难,悲愤绝望达到了极点,终於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而他那些悲愤的诗篇,也正由此而具有了深沉崇高的悲剧美,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特征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在诗的句式形式上,采用三字一节的结构。中间以“兮”字为分节。三字节奏,使诗歌语言在结构上更富于变化,是诗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转变的先声。

作品简介

  《离骚》是楚辞的首篇,也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我国3000多年的古典诗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辉煌成就。它犹如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在我国古典诗史上,《离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部杰作的诞生,“楚辞”体又被冠以“骚体”之称。自古“风”、“骚”并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和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分别代表着先秦文学的两个发展阶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  《离骚》的本意,指的是忧愁或者牢骚,具体来讲,“离”指的是离别,“骚”指的是烦忧。屈原以“离骚”为题,就是为了抒发去国离家的忧愁烦闷之情。  这篇长诗一共有373句,2490个字,是一部气势恢宏、感情炽热的长篇巨构,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篇抒情诗。全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自己的出生、家世、学识、才能、修养、品质等方面写起,说到自己如何立志辅佐楚王推行政治改革,但却遭到恶人的谗言诋毁,自己的改革计划因此被楚王放弃的经历;在第二部分当中,诗人借女■劝告,阐明了自己符合古代圣贤遗训的政治主张,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了自己追求理想的顽强意志和探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接着写了自己架起龙车去求索却碰壁的结果。进入第三部分,诗人在追求落空的情况下,请神灵为自己占卜、降神、指明出路,然后按照神灵的启示,决定离开楚国去遨游世界。然而上升到云端时,诗人忽然看见自己生长的故土,终于不忍离开。但国中又无人能够理解自己,最后诗人只有选择以身殉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离骚》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手法,诗中的“灵均”,就是艺术化了的屈原。作品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又有典型的神话传说的浪漫想象。象征、夸张的手法在诗中随处可见,例如屈原在诗中说自己曾经种植了很多的芝草、蕙草、芍药、杜衡和芳芷。这些都是香草,诗人借香草来比喻品行端正、性情善良的英才;借栽植香草来比喻培养人才,用芳草中途变质,来比喻志气高洁的人变坏。又如,诗人描写自己在四条白龙和五彩凤凰牵引下,临风直上,在天空中遨游。早晨还在苍梧,傍晚就到了昆仑的“悬圃”。月神做了他的车夫,风神做了他的随从,风神对他前呼后拥,雷神陪伴在他的左右。这些显然都是出自于想象的夸张说法,但并不让人觉得荒谬,这些浪漫主义的手法,最大限度地烘托了诗歌的气氛,对于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九歌》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这个名词,由来已久。在古代传说中,它是夏启从天上偷带到凡间的乐曲。在现实当中,“九歌”原本是楚国民间流传久远的一部祭祀鬼神的乐曲。而在《楚辞》中,屈原将其改编为一部有关于祭祀方面的组诗。  《九歌》一诗,共分为11章,依次为:《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九歌》以祭祀神鬼为主要内容,包括了最尊贵的天神东皇太乙、云神、水神、山鬼、太阳神等。诗中呈现的,是一群人性化的美好的神灵,他们既有威严的气势,又具备丰富的人的情感。以恋歌来娱神,是古代祭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九歌》中关于这些神灵的生活的描述,恋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湘君》中,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湘夫人对湘君的相思之情;《湘夫人》一诗,则表达了湘君思念和盼望湘夫人时,迫切转而失落的心情。使得整章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此外的《国殇》,是一篇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挽歌,描写了古代战争,歌颂了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  《天问》和离骚一样,也是《楚辞》中的一篇重要的长诗。这是一篇独特的作品,全篇采用的几乎都是问句的形式,一共包含了170多个问题。屈原在开篇写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圆之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分别提出了:开天辟地之前的情况是谁把它传授下来的?高有九重的天是谁最初创建和构架的?十二星辰是如何被划分的?日月何以悬挂在天上而不会坠落?等等。《天问》以诗歌的语言,提出了自然科学、人类历史、神话传说、政治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屈原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也体现了屈原对真理的科学求实的态度。这部作品的突出贡献体现在文体方面,它的文体有别于屈原的其他作品。《天问》的结构紧密,主要采用的是四言的句式,形式丰富多变、生动活泼,富于节奏感;韵律精妙、文字精到。《天问》的文字曾被郭沫若先生成为“空前第一等文字”,德国的孔好古称《天问》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古的文献”。  《九章》一共包括了屈原所做的九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与《离骚》又有所不同。《九章》中的诗歌,主要运用的是白描的写实手法,文笔质朴,浪漫主义色彩较为淡薄。以艺术价值而论,首推其中的《抽思》、《哀郢》、《涉江》和《怀沙》四篇。

代表作

  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新莽时期,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共十六卷,今已失佚。后来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并为全书作注,成书《楚辞章句》。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晋代郭璞有《楚辞注》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

楚辞目录

  离骚  九歌:  九歌·东皇太一 九歌·云中君 九歌·湘君 九歌·湘夫人 九歌·大司命 九歌·少司命 九歌·东君 九歌·河伯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歌·礼魂  天问  九章:  九章·惜诵 九章·涉江 九章·哀郢 九章·抽思 九章·怀沙 九章·思美人 九章·惜往日 九章·橘颂 九章·悲回风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隐士  七谏:  七谏·初放 七谏·沉江 七谏·怨世 七谏·怨思 七谏·自悲 七谏·哀命 七谏·谬谏   哀时命  九怀:  九怀·匡机 九怀·通路 九怀·危俊 九怀·昭世 九怀·尊嘉 九怀·蓄英 九怀·思忠 九怀·陶壅 九怀·株昭  九叹:  九叹·逢纷 九叹·离世 九叹·怨思 九叹·远逝 九叹·惜贤 九叹·忧苦 九叹·愍命 九叹·思古 九叹·远游  九思:  九思·逢尤 九思·怨上 九思·疾世 九思·悯上 九思·遭厄 九思·悼乱 九思·伤时 九思·哀岁  九思·守志

楚辞体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在诗的语言上,楚辞讲求用辞华丽,对偶工巧。诗的语言美,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性情,使人饱尝美的享受。后世的诗人基于此,都非常重视对诗之语言的锤炼,追求诗情的内在美与语言外在美的同意。

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的笔法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此后,中国文坛大约在四五百年之间,几乎全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期间,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似是自甘寂寞,默默无闻。然而,中国由来是一个诗的国度这是不可改变的必然,并决定了中国的文学发展不可没有诗歌的存在,总有供其发展延传的文学力量在支持,从中孕育新的生命。      打破这种沉寂尴尬的,正是天才的诗人,屈原以及他的后学。屈原一生极富传奇性的经历,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不朽人生,政治上失意而痛心疾首的他注定了天才诗人这一身份地位,内心无比的愤懑而无所释处,则更是注定了《离骚》这一极具文学价值,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诞生,它的出现开掘了中国文学的源头,引领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坛。      出生于楚国的屈原,对楚国风土人情乃至一草一木自然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这对楚辞这一文体的横空出世,对于骚体的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屈原因黜被逐,官场失意,一腔热血的报国激情到头来却是满目疮痍的悲怆。心有大苦而难言,这是文学的最高境地,是成就屈原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本。他以自己独特的大起大落人生感受,借楚国语言形式的加工把当地的花草树木或象征或比拟或借代或暗喻,对诗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      他创新了诗歌一个新的时代。诗经是一部民间的诗歌总集,以集体为单位来创作完成。而离骚的出现则标志着诗人个体的诞生,完成了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这一关键性的举措开创了诗歌转向个人咏唱的一个新的纪元;诗经是记实的,真实的反应了社会的情况,被后人誉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而离骚则是中国文坛上浪漫主义的开山之笔,这一现状,不但为两汉的赋体奠定了根基,更为后世的李白、苏轼等浪漫主义大师,提供了不朽的创作素材与活力精神。      他创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诗经》当中,多是以四言为主的反复咏唱,而离骚则是以参差不齐,灵活多变的句法,表达一波多折的曲调。较之诗经短小篇复,取而代之的是离骚的长篇巨制。同时思想不再单一的现实情绪化。而是以多元的空间,展示了多元的情感。其中,屈原多方面的采用了楚国的地方色彩进行了浓描重写,而使离骚的风格当中有着浓重的楚国民间语言特色。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楚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成为了历来被众人考习的对象。      离骚里的物象,不仅仅只是单纯对自然的描绘,更有着人性化的感情表现力,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被世人所接纳。总之,有了屈原,诗歌不再沉寂。后人所学习他的,除了他给后人留下的素材,还有他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从汉赋,到唐诗,再宋词,再元曲。一代一代,因为创新而生命长存,因为创新而活力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