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其资助来自于美国的铝业大王查尔斯·霍尔(Charles M. Hall,美国铝业公司的创始人,曾发明了提炼铝的简易程序)捐赠的遗产。该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旨在促进东亚与东南亚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等教育。该社尤其关注传统汉学研究,是久负盛名的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机构,这和1955年成立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明显不同。
机构设置
哈佛-燕京学社坐落在哈佛大学校园内,与哈佛大学联系密切,但其在法律上与财政上均是独立的。该社运行管理由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负责,董事会包括九名成员,三名成员来自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三名来自哈佛大学,三名来自校外。 哈佛—燕京学社职员很少,包括社长、执行社长、社长助理、活动协调员、编辑、访学项目主管、博士项目主管、普通职员等共8人。另外,该社还设置了一个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设顾问一名。 哈佛-燕京学社自建立以来,共有六任社长。第一任社长是法籍俄裔世族叶理绥教授(Serge Elisseeff,日文名英利世夫,1934年-1956年在任)。他是法国汉学名家伯希和( Paul Pelliot,原计划聘请其为第一任社长)的学生,是研究日本文学的专家。他担任社长20多年,为学社奠定了基础。第二任社长是赖世和教授(Edwin O.Reischauer,又译赖肖尔,1956年-1963年在任),曾担任过美国驻日本大使。他是叶理绥的学生,亦曾任东亚系教授,是研究日本文化最杰出的专家之一。第三任社长是裴泽教授(John Pelzel,1963-1976年在任),他是日本皇权和社会结构的专家。第四任社长是阿尔伯特·克雷格教授(Albert Craig,1976-1987年在任)。克雷格是赖世和的学生,以研究日本近代史, 明治维新时期历史知名。他曾与导师赖世和及费正清共同写撰《东亚传统和转型》,这本书从1958年出版上册以来一直是大学中奉为圭臬的东亚教科书。第五任社长是韩南教授(Patrick Hanan,1987-1996年在任)。韩南于1927年生于新西兰,曾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斯坦福大学,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并兼任主任,并为哈佛大学卫特·托玛斯(Victor S. Thomas)讲座教授。现任社长是杜维明教授(1996年至今)。杜维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文化中国及现代精神的反思,是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以前,学社在燕京大学也设有北平办事处,负责文、史、哲三系部分教授和科研经费,出版《燕京学报》(共四十一期)与若干特刊。燕京方面也同时成立管理委员会,始称国学研究所,由陈垣任所长。1932年管理委员会仿照大学管理制度进行改组,取消国学研究所名称,所长改称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总干事,负责管理学社在燕京的研究工作,并维持与哈佛燕京学社及中国其他六个相关大学的联络。首任总干事为燕大哲学系美裔教授博晨光(Lucius C. Porter),1939年洪业继任,1941年梅贻宝校长继任、1946年聂崇岐亦曾代理,1947年由檀香山美籍华人陈观胜接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停止了对中国的资助,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最终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