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世间至暗的人,到底会经历怎样的绝望?”
这个问题,或许绝大部分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回答。
但如果说世间有至暗的事情,那么南京大屠杀必然位列其中。
2001年9月,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个有着华夏面孔的女子,正在缓缓讲述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南京大屠杀。
她声情并茂,用坚定而悲伤的语言,让过往的历史一幕幕呈现在人们眼前,沉重不已。
演讲结束后,台下的与会者们掌声不断,大部分人都被女子的演讲所感触,但凡事都有例外,两名“被揭了老底”的日本人,气势汹汹地冲了出来,试图反驳这个事实。
面对质疑,女子没有丝毫慌乱,反而用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真相,据理驳斥,批得对方哑口无言。
世间从来不乏心怀正义的人,看着如巾帼英雄般的女子,会议上的许多学者也纷纷站了出来,怒斥两名日本人的卑劣行径。
最后,两人只落得个悻然离开的下场。
这名与日本人对质的女子,就是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一个20多岁的女子,居然会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四处奔波,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将这段历史写成书籍时,居然引发了全世界的震动。
人们将张纯如称为英雄,赞扬她勇于揭露真相的行为,然而,耀眼的荣誉背后刻着无数的伤疤,落在张纯如身上的雪,外人始终看不见。
悲剧来得如此突然,这个英雄般的女子,最后却选择饮弹自尽,年仅36岁。
从勇于说出被遗忘的历史到绝望自杀,张纯如到底经历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纯如的人生,感悟这个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那场世间至暗的惨剧。
“天秀开局”的才女
就像曾经的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纯如这个名字同样并不为大众所知晓。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的一个华裔家庭中,她的父亲曾是台大物理系“状元”,母亲张盈盈也是生物化学的人才。
“天秀开局”这个词,是对张纯如出身背景的最好概括。
也许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又或是得益于书香世家环境的影响,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张纯如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成绩在班里常年名列前茅。
“彪悍的人生往往不需要解释”,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人生强悍到如同“开挂”,而张纯如恰恰是其中之一。
当身边的同学还在为考大学而发愁时,她就已经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伊利诺大学录取。
张纯如最开始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但20岁那年,她却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于是便放弃即将到手的计算机学士学位,转而投身向新闻专业。
当时,几乎没有多少人看好张纯如的选择,认为她这种做法纯属任性,但很快,她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1989年,转专业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张纯如就靠着自身过硬的实力,拿到了伊利诺大学新闻专业的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的她,顺利进入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继续进修,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新闻专业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而写作恰恰是张纯如最擅长的事情,导师曾多次夸赞她的文笔极佳,还为此破例让其编写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传记。
导师的厚望没有被辜负,经过不懈的努力,张纯如不但成功编写出《钱学森传记》,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靠着这本处女作,张纯如获得了外界的认可,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身家显赫加上才华横溢,可以说相比于其他人,张纯如的人生道路要宽敞得多,哪怕是从事写作行业,也有着无数的方向可以选择。
然而,让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是,有着无数条平坦道路可以走的张纯如,却偏偏选择最艰难的一条路:编写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作品。
而这个选择的诞生,还要从她的祖父说起。
祖父的叙述,残酷的真相
张纯如的祖父名叫张铁军,曾担任抗日将领,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
俗话说“人老话多”,闲暇的时候,张铁军总会和孙女讲述自己的往事,其中就包括日寇那些惨无人道的疯狂行为。
不止是祖父,张纯如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也时常能够听到在那遥远的1937年,日寇是如何肆虐人间。
年幼时听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情,往往会被牢牢刻在心里,不曾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遗忘。
在张铁军的淳淳教导下,张纯如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并不陌生,她在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同时,也将同胞们受过的苦难记在心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纯如以为祖父所讲的往事,就是日寇曾经犯下的全部罪行,然而,在一次会议上,她的这个观点被彻底颠覆了。
那是1994年,刚刚完成《钱学森传记》的张纯如,受邀前往加州参加一场研讨会,而与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还有一场主题为“30年代日军在中国战争中的罪行”的照片展。
研讨会结束后,好奇和求知驱使着张纯如毫不犹豫地参观了展览,只是在看到那些黑白模糊的照片时,她呆住了。
破旧的照片,单调的黑白色彩,映照着一场场屠戮,血淋淋的惨状似乎穿过时空,让每一位观看者都不寒而栗。
张纯如此时才明白:祖父为了不吓到她,已经把那些人间惨剧删减到只剩下一二,之后才讲给她听。
那场照片展,让张纯如久久无法释怀,她无法想象到底是多么残忍的恶魔,才能犯下这样的罪行,而如此沉重的历史,却不被大众所悉知。
是的,在当时,关于纳粹在二战中的罪行资料数不胜数,可中国抗战的相关作品,却少之又少,甚至是难寻踪影。
历史是现代的映照,在过去的时间里,很多悲惨事件都被人们记录下来,唯独南京大屠杀,像被人故意抹去般,找不到记载。
而这场悲剧的制造者,更是直接否认罪行,公然在教科书上偷改历史,以此掩盖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
“是记录难度大,还是有人故意掩盖?”张纯如并不知道答案,但她始终认为:“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真正的文学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的思想和情感。”
父母的精心培养,不仅给予张纯如超众的才华,还让她拥有了一颗正义善良的心,大学毕业时,张纯如就曾在毕业典礼上呼吁:“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今天在场的各位,能够始终怀着一颗为真善美而战的心。”
而如今,为了让人们认识南京大屠杀,知道日寇曾经犯下的恶行,20多岁的张纯如,在身边人异样的目光中,毅然踏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她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被掩盖的真相。
寻找真相,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物质社会而言,张纯如此大费周折去写一本历史著作的行为,无异于是“浪费青春”。
但张纯如对此却丝毫不在意,她说:“不管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都会写出来,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发生在1937年南京的事情。”
尽管心怀信念,可寻找真相的过程,依旧比张纯如想象的要更加艰辛。
刚踏上故土的她,立马迎来了第一个难题:语言不通。
从小在美国生活的张纯如,很少能接触到中文,而这也导致她在到达中国后,和人们难以交流,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找到杨夏鸣副教授当翻译。
语言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更加困难的事情立马随着而来。
在经过四处打听、查询资料后,张纯如了解到还有一些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幸存于世,可当她找上门想要采访做笔录时,却遭到了拒绝。
没有人会主动撕开伤疤,供别人取乐,对于这些亲历者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生难忘的梦魇,每次提及都痛彻心扉。
面对这种情况,张纯如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讲述了自己写书的原因,靠着真诚的态度,她打动了许多人,得到一次次采访。
彼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事实上,就连张纯如都不知道,一场至暗的绝望,正在缓缓向她袭来。
从1994年到1997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张纯如一直在四处奔波,她相继找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以及亲手犯下这场恶行的日本人,对他们进行采访。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她都会竭尽所能,将资料详细记录下来。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也就是动动笔的事情,可只有身处其中的张纯如才明白:这其实是一场难以言喻的折磨。
张纯如每天要在陌生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工作十来个小时,但这还不算最糟糕的,为了更好地创作,她不得不设想自己也是南京大屠杀的经历者。
“砍头、活埋、火焚……”,受采访者口中的种种酷刑,成了对张纯如最大的伤害,她经常处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中,一想到日寇就会气得发抖,失眠做噩梦。
短短三年,她的体重迅速下跌,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甚至还会感到莫名的窒息。
备受煎熬的不仅仅是张纯如,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在来中国之前,张纯如就已经怀有身孕,可长时间的奔波和精神摧残,导致孩子最终还是没能保住。
家人担心张纯如的身体,纷纷劝她休息一段时间,但张纯如却没有答应,她说:“我的脚步能停下,但那些受害者的生命却无法停止流逝,我不想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时,还无法瞑目。”
为了那30万无辜受难的灵魂,张纯如决然地一头扎进深渊中,咬牙前行。
举世震惊,从未停下的脚步
艰难的付出最终还是获得回报,在经历了三年的煎熬后,张纯如成功将诸多南京大屠杀相关人士的经历,编写成一本书,其中不乏大量的资料和照片。
她将这本书取名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1997年12月,此时距离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60周年,《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经出版,立马震惊了全世界。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赞扬道:“南京的悲剧已经被西方所遗忘,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尤为重要。”
让现代人重新记住过去,许多历史学者都未曾做到的事情,张纯如做到了。
《纽约时报》认为:“这是过去60多年来首次打破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沉默,揭露了日本曾经的恶行。”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不仅补全抗日战争的空白,更是受害者们对日寇的声讨。
在此之前,张纯如也曾想过这本书会激起很大的反响,但结局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经出版,就得到了美国大部分作家的支持和推荐。
此后连续5个月,这本书一直出现在《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榜单中。
1998年,30岁的张纯如成为首个登上该书榜单的最年轻华裔女作家,并被授予了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女性奖。
在许多人看来,张纯如做到这一步已经足以自傲,但她对此却没有感到丝毫满足,而是继续前进的步伐。
“想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南京大屠杀,光写书是不够的,还得推广”,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张纯如抱着疲惫的身躯,开始了四处演讲和签售的日子,她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尽可能地参加社会活动。
但此时的张纯如并不知道,自己呼吁正义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安。
他们像潜伏在黑暗中的野兽,伺机偷袭。
灾难,再一次进入黑暗
灾难,是从签售会和演讲开始的。
在活动上,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攻击和骚扰张纯如,试图以这样卑劣的方式,让她停止揭露日本恶行的行为。
面对恶魔的袭扰,张纯如并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予以强力的反击。
可千防万防,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眼前面对面的攻击没有用,日本右翼势力又开始不断发出匿名威胁和恐吓。
在一波又一波的骚扰下,张纯如本就临近崩溃的身体,彻底垮了,她始终只是一个人,也会感到害怕。
绝望像无处不在的空气,围绕着张纯如,让她感到窒息,张纯如不敢随意透露家人的信息,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她对朋友说:“我这几年一直活在恐惧之中。”
南京大屠杀资料中血淋淋的黑暗,加上不堪重负的骚扰,张纯如常年紧绷的神经,在经历了一次次重压后,崩溃了。
张纯如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看起来像50多岁的老人,可就算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依旧不肯放过她。
患上抑郁症后,张纯如不得不选择在家休息,家人建议她要个孩子,以此来分散压力。
张纯如同意了,三十来岁的她,心里也确实想要个孩子来陪伴自己,就在她和丈夫欣喜地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时,张纯如却总是受孕失败。
精神上的重负,让张纯如的身体变得无比脆弱,无奈之下,她只好选择代孕,进行人工受孕。
没有了“后顾之忧”,张纯如又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这一次,她根据华人移民美国的种种史实,写下了描述华人在美所做贡献及受到歧视的《在美华人》。
2003年,《在美华人》出版后,同样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张纯如的存在,但她的生活环境,也越发糟糕。
母亲劝张纯如先治好身体,可她却说:“写作就是我的生命意义所在,哪怕只有一年的时间可活,我也要尽力写下去。”
张纯如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太久,这种紧迫感,让她迫切想要创作出更多为正义发言的作品。
《在美华人》刚出版不久,张纯如就着手准备写下一本书,这一次,她想要描述的是日本在二战中,制造战争及虐待俘虏的事情。
夜晚的灯光下,张纯如拖着苍白的脸颊、瘦弱的身体,艰难地查阅着资料,黑暗围绕在她的四周,一步步逼近。
这一次,她依旧毫不犹豫地投入至暗中。
没有人会想到,这本关于日寇虐待俘虏的书籍,竟然成为张纯如未完成的遗作。
南京大屠杀给她带来的冲击,哪怕过去多年都无法治愈,如今再次面对深沉的黑暗,她终究还是没能挺过来。
二战老兵们期望的眼神,像砖块不断累加在张纯如的身上,她带着一去不归的气魄,不断直视日寇的罪行。
英雄屹立于山巅之上,孤身对抗恶魔,直至力竭。
2003年7月,在听完老兵们的采访录音后,张纯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不得不入院治疗。
罄竹难书的罪恶、毫无人性的黑暗、外界的非议和延绵不断的恐吓,让她的抑郁症不断恶化,整夜无法入眠,甚至出现幻觉。
2004年11月9日,心里背负着太多人性黑暗面的张纯如,开车行驶到一条偏僻的小路,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遗书里写道:“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和折磨。”
日寇犯下的种种罪孽,跨越60多年的时间长河,将张纯如拉入绝望的深渊中,以至于她不得不用结束生命来解脱。
张纯如的一生,无愧于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华夏情怀,她是一个“斗士”,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
在某些人看来,张纯如的所作所为是没有意义的,过去的让它过去就好。
但真的没有意义吗?
“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战争的斑驳旧迹,受害者动人心肠的泪水,老兵狰狞的伤疤,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如今的和平,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只有不忘却历史,我们才会有危机感;
只有不遗忘过去,我们才能懂得和平的可贵;
只有牢记伤疤,我们才能明白,祖国强大是一切的根本。
时至今日,抗日战争中那些无辜遇害的先辈,他们的哭泣声仍然回旋在这片大地上,我们又怎能忘怀?
O_o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