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斗蟋蟀

斗蟋蟀辗转传到台湾的早期,先在赤崁(今台南市)一带盛行。台湾南部以务农为主,蟋蟀又喜欢躲藏于农地或草丛之间,所以斗蟋蟀早期一直是农闲之馀盛行的娛乐。一直到经济慢慢好转之后,人们也开始重视休闲活动,渐渐地,斗蟋蟀也不再局限于农闲时候,更不局限在南部;而斗蟋蟀的工具也从早期用锄头在地上挖小沟,一边念著斗蟋蟀的歌谣来相斗,演变到用砖头排列在地上,或用竹筒做成“王櫥”“死櫥”相斗;现在则是用透明压克力所做成比赛工具。  斗蟋蟀活动的进行是以一透明压克力U型槽,两端及中间各有一个活门,热身后的蟋蟀就可放入报到区,等到活门打开后就可进入待命区,此时饲主可使用“貓勒”(也就是貓的胡须)来激怒公蟋蟀,等到裁判把中门拉开后,就开打了,输的一方就会掉头落跑,赢的一方就会趁胜追击,同时发出胜利的鸣叫,胜负就此分出。  斗蟋蟀的历史由来-斗蟋蟀最早的文字纪录首推北宋末年顾逢在“负喧杂录”中曾提到:“斗蝨之战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京城里的人,在七、八月间,家家都饲养促织(也就是蟋蟀)。只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见到路上行人提著瓦盆泥罐內装蟋蟀,当时男女老幼都以斗蟋蟀为乐。同时也记载:蟋蟀的体性、名色、养法、治法及产、捕、辨、才、斗等二十几种专门学问。  “宋史”也记载宰相贾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斗蟋蟀以娛嘉宾。贾似道甚至规定凡是在斗蟋蟀时,任何人都不许打扰,因为这是“军国重事”。他后来还为此编写了一本“促织经”;可是,最后因为太沈迷于此道而误了国事,因此被后人戏称为“蟋蟀皇帝”。到了明朝,斗蟋蟀的风气更盛,甚至连皇帝也经常和宮女、太监一起伏地,为比斗的蟋蟀吶喊助阵,是历代最盛行的朝代。斗蟋蟀流传到清朝,也有皇室庄亲王为此编了四卷“蟋蟀谱”;然而后来,被一些道学家斥为玩物丧志,因而禁止于清宮內进行此类嬉戏;不过,禁止归禁止,宮內的小太监依然深乐此道。一直到了后来,斗蟋蟀就从宮廷盛行到民间,而被称为“秋兴”,蟋蟀也一跃成为重要的民俗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