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 发布于 2022-10-02 00:12:34
- 分类:互联网百科
除类病毒外,病毒可以说是生命体中最简单的成员。它的遗传密码或基因组主要集中在核酸链上,只要这种核酸链发生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它们后代的特性表现。实际上,病毒的基因组在其增殖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自动地发生突变。其中大多数突变是致死性的,只有少数能生存下来。由于病毒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几百万次,存在产生突变的机会。因此一种病毒从群体水平看,在遗传学上不是同源的,故病毒的“种”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分类学上的种,而应称之为准种。病毒的自然变异是非常缓慢的,但这种变异过程可通过外界强烈因素的刺激而加快变异。许多化学和物理因素均可以用来诱发突变,诸如亚硝酸、羟胺、高温等。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突变有两种主要类型,即位点突变和缺失突变。所谓位点突变是指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碱基发生了改变,这就使由基因组控制的病毒多肽的特性受到影响。碱基改变导致某个氨基酸的变化,有时该氨基酸的改变不影响蛋白质的构型和稳定性,此时基因组的表型仍维持原状。如果改变的氨基酸位于蛋白结构的重要位置,那么多肽的正常功能就会丧失,此称错义突变。这种突变的结果有时导致病毒不能生存,有时在较低温度下多肽的结构能维持稳定,并能发挥其功能;但在较高温度时,结构发生变化,并易被细胞蛋白酶所降解。其中有一种称为温度敏感变种,常常归因于一个碱基的变化。温度敏感突变株的多肽虽不能维持原有的功能,但免疫原性常与野生株一样。目前医学和兽医中应用的减毒疫苗,大多数是将野生株连续通过一种新的寄主(如鸡胚或细胞培养等)而获得的。也有不少是将病毒培养在较低温度下筛选获得的。例如口蹄疫病毒温度敏感突变株的毒力较低。 缺失突变是指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被丢失,从而使病毒的特性发生改变。如果缺失的那部分核酸序列是无关紧要的,那么病毒的表型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如果是关键部分,则病毒将失去独立繁殖的能力,甚至是致死性的。在这类突变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缺陷性干扰病毒颗粒。在某些条件下,如细胞培养中接种大剂量病毒并连续传代,易感细胞被感染后只产生少量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而大量病毒的基因组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几乎所有RNA病毒和大多数DNA病毒均有发现,它们对同源的完全病毒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和致病作用中都很重要。如缺陷性干扰病毒颗粒与病毒的持续感染有密切关系,对动物体来说,缺陷性干扰病毒颗粒可以减轻发病,减少死亡,更有可能引起慢性带毒感染。病毒的重组
在自然条件下,通常会有两种或多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生物,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分子间会发生交换或重排(见病毒DNA重组的模式图)。核酸序列的重新安排发生在一个分子内,即分子内重组,这种现象主要见于双链DNA病毒,在RNA病毒中只见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有时亲缘关系较远的病毒之间也会发生分子间重组,如乳多空病毒和腺病毒。重组是反转录病毒繁殖周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基因组反转录成DNA后必须整合到寄主细胞的DNA中,引起细胞转化。病毒核酸间的交换主要发现于节段病毒,如果两种相近的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它们的基因组中有一个或几个节段发生交换,而且发生频率很高,高达3-10%。呼肠孤病毒的不同变种混合感染时,可以产生5种不同重配的子代。禽类不同肉瘤和白血病病毒之间也发生重配,频率超过8%。 病毒与其他生物一样,通过遗传来繁衍后代,保持物种的稳定性。由于病毒基因组小,复制周期短,因而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变异率较高。病毒变异率高,体现了病毒的适应性强,生存力强,例如RNA重组使转基因植物的抗性丧失。这也是病毒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原因。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