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祁彪 编辑|崔世海
“虽然新闻发言人生涯已经成为历史,尘封在过去的时光里,但这段经历仍时刻鞭策着我,促使我不断前行。”
今年66岁的王勇平,面色红润,讲述过往种种时,语气很平静。
10年前,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将王勇平带入了争议旋涡,也改变了王勇平的人生轨迹。
王勇平在给学员讲课
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离任后,王勇平曾任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华沙)副主席、中方委员,退休后又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发言人研究培训中心共同主任、客座教授,中国新闻智库高级研究员。
那场发布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勇平是拒绝谈起与那场发布会相关的内容的,他甚至在赴波兰任职之前表示:“我不想再和媒体接触了,我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这次记者联系王勇平时,对于那场发布会,他同样是拒绝谈起的。只不过如今的原因不一样了:“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了,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没什么好再说。”
“发布台上未必有鲜花和掌声,但一定会有质疑和问责”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的7月24日,决定召开那场紧急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王勇平刚下飞机,连事故现场还没来得及去,“情况不掌握”,但是王勇平最终服从了组织决定,“我确实没把握,但领导让我去,我会尽力而为。”
正是在这场发布会上,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了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标签,他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发布台。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或许换一种表达可能更好些,但它确实是有语境的。我自己知道,这次发布会是我八年新闻发言人生涯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次发布会,随着后来事态发展,这次发布会也成为直接导致我告别新闻发言人舞台的最后一次发布会。我认为不管存在多少不足,存在多少失误,我最终完成了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终究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了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让充斥网络的各种谣言得到控制,澄清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王勇平说。
同时,这场新闻发布会所引发的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讨论,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
“新闻发言人从登上发布台的那一刻起,就构成了事实上的责任担当。这种担当体现在日常发布的殚精竭虑中,更体现在舆论危机爆发时别无选择地置身于风浪尖上。发布台上未必有鲜花和掌声,但一定会有质疑和问责,甚至会有误解和‘中枪’。但这种担当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王勇平说。
“相比以往,目前在重大新闻发布和日常信息沟通中,新闻发言人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新闻发布会开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社会各界对政府这种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所持的公开透明的态度也越来越认可。”王勇平说。
新书《发布台》,“一场与过往经历的对话”
今年6月,一本名为《发布台》的新书悄然上市,没有任何宣传或者推荐活动,书的作者就是王勇平。
王勇平形容这本书为“一场与过往经历的对话”。作为曾经的政府发言人,他在书中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不仅对自己过往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还原了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的历史真相,而且在其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王勇平的新书《发布台》
他在这本书的绪论中写道:作为一名曾经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我已离新闻发布台渐行渐远。可是,2003年至2011年,八年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经历还时常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职业经历,也成为我关注新闻发言、投身新闻发言研究的初衷与动力。
这正是这本书被命名为《发布台》的原因。
从2003年“非典”这一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起点,到2011年7·23事故这一中国政府新闻制度建设的重要拐点,作为具有开拓意义的第一代中国新闻发言人中的一员,王勇平亲身经历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半程,也见证了此后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对于三尺发布台,王勇平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2018年6月24日,在一次论坛上,王勇平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发布台》。
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发布台
却又那样的令人关注、令人期待
有人说,它是传播信息的平台
有人说,它是联系民众的纽带
有人说,它是吸引眼球的焦点
有人说,它是唇枪舌剑的要塞
而我们说啊,发布台
就是发言人的阵地
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们全力以赴严阵以待
……
朗诵完毕后,论坛主持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走过来,在热烈的掌声中紧紧拥抱了王勇平。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新闻发布台无比珍重和敬畏的心情。”王勇平说。
拿自己当教材,连续三年获得“最受学员欢迎教师奖”
也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感情,王勇平在退休之后,依旧选择从事一份与新闻发布台息息相关的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师。
2015年冬,在王勇平即将进入退休生活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国庆、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传媒大学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主任董关鹏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相继约他一聚,邀请他参与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
“刚退休时,对于做老师,我还是有顾虑的。我不希望出来再次成为焦点,只图一种身心俱静的生活。但国新办、中国传媒大学和中新智库的领导对我做工作,说我的经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应该利用起来。于是,我责无旁贷地接受了这个召唤,实现了从发布台到培训台的转身。”王勇平说。
王勇平第一次去中新新闻智库培训班上课,讲的是“新闻发言人的责任担当”,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现场掌声热烈,课后学员们排队和他合影……
这次讲课,让王勇平有了一种委屈后被理解,炒作后被信任的感觉。此后,王勇平把过去的真实经历和深层思考大胆讲出来,不仅让一个真实的王勇平站在大家面前,也让他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了培训学员的财富。
讲课过程中,那句“反正我信了”及发布会的经历,也时常被王勇平提起。
“我们谁都不是神仙,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不敢站出来,不敢承担责任,静默无言,造成更大的舆论危机,这是不能原谅的。我并不希望在我之后,还会有其他新闻发言人因为说了一两句话从发言人变成当事人。”王勇平说。
“记得有一次去上海给某系统培训,效果非常好,学员非常欢迎,后来又接连邀请我去了三次,这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和成就感。”王勇平说。
2020年1月1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王勇平接过一个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项目年度最受学员欢迎教师奖。这已经是王勇平连续三年获得这个奖项。
这个奖项,是学员对于王勇平最大的认可。王勇平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时的心情:“讲课本身就让我感到很充实、很满足,学院又给了我这份惊喜,自然很开心。我把证书拍下来,在朋友圈里炫了一下,不到半小时得到好几百个赞。”
离任发言人赴海外,写了4本书
然而,在离任新闻发言人最初的几年里,这种充实、满足和开心,对于王勇平来说,却是并不多见的,至少在他的诗集《在诗的王国里》和散文集《维斯瓦河畔》里体现的是这样。
王勇平在波兰写的诗集和散文集
2011年那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之后,王勇平被免职的消息就不时见诸网络。一个月后,靴子落地,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将赴波兰任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副主席、中方委员。铁道部负责人同时表示,“是正常的职务变动”。
在新书《发布台》中,王勇平首次回忆了当时的过程:“盛光祖(时任铁道部部长)部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最近网上对你炒作得很厉害,这当然不是你的错,但铁道部的新闻发布工作还要继续,再由你来发布新闻已经不太合适,党组准备研究给你调整一下岗位……’,领导这么做也是对我的保护,而且我当时的生活已经失衡,确实需要新的起点。”
王勇平表态说:“服从组织决定”。
2011年10月15日,王勇平登上了由北京转莫斯科到华沙的飞机。此后,王勇平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时间里,王勇平除了日常工作,将许多精力都倾注到了写作上。
三年时间,王勇平写了四本书,出版了三本,其中就有前文提到的诗集《在诗的王国里》和散文集《维斯瓦河畔》,还有一本是纪实文学《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这三本书,见证了王勇平当时的一种心境:领略异国风情,心念祖国故土。
而那本没出版的书,是一本纪实文学,叫做《相信》,写了20万字,记录了“7·23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前后一段时间的事。写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向社会说清楚当时真实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本书,则代表了王勇平当时的另一种心境:总想着要为中国高铁说点什么,也为自己说点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外界不断对我有很多批评,甚至对中国高铁建设也有了质疑的声音。”
同样是回忆新闻发布会前后一段时间的经过,王勇平创作《发布台》和没有出版的《相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写《相信》的时候,心里总是憋着一股劲儿,想解释些什么,说明些什么,其实说白了,还是觉得心里委屈。而现在,已经完全放下了,释然了。只把这件事当做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客观地把它展现出来,不带任何情绪。”
过上了十年前所期待的“安定”生活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长路漫漫,每一步都是财富,每一步都有收获。”
讲述过往种种的时候,王勇平语气都很平静,只有说起铁道部改革时,语气有了些许起伏。
2013年3月10日,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议案,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国务院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2013年3月17日早上7时许,“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在北京市西长安街复兴路10号悄然换上,原铁道部牌匾被撤下。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身处波兰的王勇平正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轮到他发言时,发言效果很不错。同行人员向他祝贺,他却回了一句,“其实我的心情很复杂,从今天开始铁道部没了”,便沉默了。
“作为一名在铁路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老铁路人,我对铁道部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也十分理解和赞成国家为顺应时代要求进行铁路改革的决策部署。如今,我国高铁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亿万民众都享受到了这项成果的福利,这也是用事实打消了那次事故之后质疑高铁建设的声音……”王勇平说。
记者采访时,恰巧赶上王勇平的儿子到王勇平家里蹭饭,正如每个普通家庭最常见的情景。
如今,王勇平真正过上了十年前所期待的“安定”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观象台】所有,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w_w~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