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杰 发布于 2022-10-02 10:09:55
- 分类:互联网百科
短尾猴 哺乳动物。短尾猴体型比猕猴大,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雄猴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猴的体长为50~58厘米,5~11千克。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则较为粗糙。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且为尾毛稀少,因此又“断尾猴”之称。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食性较杂,主要以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及竹笋等为食,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 短尾猴为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椎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猴科 属:猕猴属 概要
下山觅食的短尾猴 短尾猴俗名别名红面猴英文名 stump-tailed macaque 拉丁学名 Macaca arctoides 地理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繁殖方式胎生。习性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体型比猕猴大,体长50~56厘米。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生活习性
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除采食或嬉戏追逐时上树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活动。群居,群体20-50只。受惊时,迅速结队从地面逃跑,但逃距不远。具弯竹垒柴习性。食性较杂,主要以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及竹笋等为食,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目前人工饲养短尾猴比较困难。短尾猴比较畏惧寒冷,是为昼行性、树栖的动物,但也常见在沟谷、山坡等处的地面上觅食,夜晚在高大乔木的横杈处休息。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30只不等。短尾猴的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栖于亚热带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集群活动,小群20-40头,大群50-70头。群体由成年强壮的雄猴带领。白天活动,天黑后一般在树上睡眠,也有在悬崖边睡眠的。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树叶、种子、以及水果,也吃蜥蜴和小鸟等。 福建永泰短尾猴喜添家丁·生长繁殖
每年9—10月份为交配的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翌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地理分布
短尾猴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青海、西藏,以及孟加拉国、缅甸、印度、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四川东部、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现存量约10万余头。 模式亚种(L.S.Speciosa)产于泰国、缅甸、印度和我国云南等地。保护情况
在我国,短尾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活跃着一群短尾猴,经常和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旅游的游人嬉闹,与人和谐相处。近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猴群越来越多,短尾猴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现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短尾猴已达到数千只。·新短尾猴
一个由野生生物保护协会领导的国际科考小组,最近在印度东北部的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短尾猴。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这种短尾猴被命名为“马卡卡短尾猴”,意思是“密林深处的猴子”。同目前已经发现的其它短尾猴相比,马卡卡短尾猴身体较大,尾巴较短,而且有一张“黑脸”,它们生活在海拔1600米至3500米的地方。 印度科学家希望获得马卡卡短尾猴的DNA样本,以确定它在灵长类家族中的位置。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1种短尾猴,它们主要生活在亚洲地区,其中有8种生活在印度。 红面短尾猴常用于眼科和行为研究。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