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张伯苓

       张伯苓,名寿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他办学伊始,即以凌厉的锐气和喷薄的活力,改革传统教育,倡导新式教育,开辟先路,不懈求索。他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坚定的教育目标和宗奉不渝的教育理念,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披荆斩棘,开拓创新,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为南开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教育体系。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张伯苓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他不但提出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目的,即应造就具有“现代能力”的学生;而且始终将强烈的爱国主义、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之中。

生平简历

张伯苓       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天津,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优良成绩考上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全班第一名之成绩毕业,并被派往通济舰上实习。后来认识了中国知名教育家严范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著名商业家王益德聘请他教家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学习国外教育制度,而前往日本考察。一年后,与王益德、严范孙将3人将严、王二家馆合并,成立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收有梅贻琦等七十多名学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迁往南开区,并更名为南开中学堂。       民国六年(1917年)委托胞弟张彭春代管南开学校,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曾受教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国八年(1919年)天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为中国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次年开始招收女学生,与北京大学同为中国最早招收女学生的大学。1919年至1948年长期担任南开大学以及南开中学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南开女子中学正式成立。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天津南开小学。抗战期间率南开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主持校务。1938年,张伯苓接办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蜀光中学,张伯苓先生四大金刚之首喻传鉴兼任蜀光中学校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原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因病去职,总统蒋介石电邀张伯苓出任行宪后的第一任考试院院长,张伯苓本欲推辞,但因经不起杜建时、陈布雷等人再三劝说,而接下此一职务。        1951年,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天津,享寿七十五岁。临终遗嘱敦嘱南开师生“拥护自由,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誓死抵制专制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