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蚊类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夏秋季为发病季节的高峰,患病多为10岁以下儿童,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治愈后往往遗留失语、瘫痪等后遗症。近年来乙脑发病人数每年在1.7万一3.8万例,病死率高达3.9-6.9%。严重摧残少儿身心健康。     为了预防乙脑的发生,日本和苏联40年代前而我国在5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试制乙脑疫苗,我国于1966年开始试用鼠肾原代细胞制备的灭活乙脑疫苗获得成功,196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至今30余年,由于工艺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疫苗效力比70年代更为可靠。     大部分成人对乙脑具有免疫力,6个月龄以内的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被动抗体而得到保护。因此我国规定乙脑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6个月至10岁儿童,以及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群。在流行区出生后满6个月婴儿接种第1针乙脑疫苗,7-10天后接种第2针,属基础免疫,第二年加强免疫1针,然后6岁、10岁分别再免疫1针,使机体免疫力更为持久和巩固。     我国乙脑流行季节6-9月份,儿童接受基础免疫后,至少在末次注射1个月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才能达到高峰,所以接种乙脑疫苗应在流行期开始前1个月结束,也就是基础免疫在4-5月份完成,在此敬告还没有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家长,乙脑流行季节将至,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请适时接种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在我国经多年的使用证明,大多数接种对象基础免疫后没有反应,仅个别人在注射后24小时内局部出现疼痛或红肿,1-2天内消退,偶有发热,一般在38摄氏度以下,也有极少数人有头痛、头晕、恶心、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因此有过敏史者不予注射,有脑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严重急慢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者均不予接种乙脑疫苗。

接种乙脑疫苗不良反应与护理观察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害人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接种乙脑疫苗。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因多种原因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护理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高接种免疫水平,控制和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我接种点2006年4~7月接种过乙脑减毒活疫苗者进行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结果表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时的气温及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高峰。起病急,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到轻症脑膜炎的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不等,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而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接种乙脑疫苗。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因个体差异、疫苗所固有的特性、气温等多种原因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护理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观察内容及方法

  接种前了解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有无高热惊厥史、有无过敏史等。接种后家长多注意观察,如出现不适及时和医院联系,并详细登记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及时上报市CDC。观察内容包括:(1)局部反应:红、肿、热、痛等症状。(2)全身反应:发热、寒战、头痛、疲倦、皮疹、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3)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

·护理

一旦发生接种不良反应,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心理护理:告知家长一般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及时反馈情况,多询问、多安慰以消除家长紧张情绪,积极配合,精心护理。(2)局部反应:采取局部热敷;(3)全身反应:采取对症处理,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多饮水、必要时注射退热剂,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随诊。(4)变态反应:进行相应的抗休克(迅速使用肾上腺素、吸氧等)、抗紫癜(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应用等)处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对预防接种人员职业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检测,是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检验标准。因此,应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认真做好安全接种及不良反应护理观察工作,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全人群免疫接种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