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儒艮

哺乳动物。儒艮与海牛皆为草食性动物,但栖息地不尽相同,它们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的物种。和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鳍近似于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长牙则近似其远亲大象。虽然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某些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但在人类持续的猎杀、栖地減少以及困在渔网中溺毙的意外等已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某些地区称它们为“海牛”(sea cow)、“海猪”(sea pig)、或“海骆驼”(sea camel)。     儒艮  儒艮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海牛目 Sirenia  科: 儒艮科 Dugongidae  属: 儒艮属   种: 儒艮  

型态特征

  儒艮的体型大而呈纺锤状,体长约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个体相当少见,一般而言雌性的体型会比雄性大一点。皮肤光滑,外观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颜色较背部来得浅,体表毛发稀疏。颈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转动头部或点头。前肢短、呈鳍状,末端略圆   笨拙的儒艮而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儒艮主要的推进力来源,成年后则转变为以尾鳍为主。乳房1对,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儒艮沒有外耳壳,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于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潛水时盖住鼻孔。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须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著年龄增长,它们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馀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被厚重的上脣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平的橫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它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換系统(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体末端的动脉与靜脉紧邻以维持体热不散失的一种血管构造),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溫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

生活习性

  比起其近亲海牛,儒艮似乎有更加复杂的社会行为。虽然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此类群体的功用为何至今仍不清楚。它们总是悠闲地移动,泳速多在每小时10公里以下,若是被追赶时可以两倍的速度逃窜;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潛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冬季来临时,它们会利用较深的水域以避开沿岸的寒冷海水。儒艮的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与鱷鱼偶会捕食儒艮。  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它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跡,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

地理分布

  儒艮为海生(偶尔会进入淡水流域)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虽然它们被认为栖息于浅海,但有时也会移动至较深的海域,约23公尺深。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连续,这可能与栖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內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北达台湾与日本的冲绳,往南则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邻近海域。

生长繁殖

    儒艮母子  儒艮的生殖行为与其他海牛目动物类似, 通常1只发情的雌性会吸引众多的雄性,它们彼此间会争斗以争取交配权。其交配过程曾有数次目击记录,首先为“跟随期”,此时一群雄儒艮会游在雌性身旁,而雌性会想办法逃开它们;接下来是一段激烈的活动,雄性会用尾鳍拍水、泼水并不断旋转;然后才开始交配,此时雄性会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会彼此推挤并同时抱住雌性。怀孕期至少在12至14个月以上,幼儒艮约3个月左右即开始摄食固体食物,但多半要到18个月大时才断奶,之后还会留在母亲身边数年。儒艮终年皆可生产,但似乎有季节性的高峰期。生殖间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

种群现状

  与海牛一样,儒艮族群量減少的主因也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儒艮骨头推测,儒艮至少已被猎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具有商业价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头成年儒艮可提炼24至56公升的油,皮肤可制成皮革,而它们致密的骨头被当作象牙的替代品用于雕刻之用,不断的捕猎造成部分地区族群急剧地減少,例如在17至19世纪间,马达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杀以取得其肉。至今在它们大部分的栖地內仍不断遭到猎杀,有时还会在市场上公开贩卖。在澳洲,儒艮已被列为保育类动物,仅部分地区有原住民猎人的捕猎。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于渔业拖网、海边保护游泳者的防鲨鱼网、捕海龟网与炸鱼等。它们也是原油汙染的牺牲者,在1983年Nowrus号油轮于波斯湾翻覆事件,以及波斯湾战争期间的原油汙染等都造成它们死亡率的明显提升。已知的天然威胁包括暴风雨、寄生虫与鲨鱼、虎鲸的捕食。澳洲也许是目前族群量最多的地区,估计约有8,5000头,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內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的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拆除了几个码头,并明令禁止污染物直接入海,捉住儒艮应立即放生。但儒艮的处境仍不乐观,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因近亲交配而使得整个种群灭绝。  中国数量不明。在中国儒艮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据渔民言,近年数量更趋减少,就广西等处过去常见的海区,目前也甚少见。50年代以前渔民视儒艮为“神异鱼类”从不捕捉,1958年后开始捕猎。1958—1962年间不完全统计捕捉了150头,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50头,从此日益罕见。儒艮体大肉嫩,第一颈椎和牙齿等可作饰品,因而搁浅或误捕后也被杀死。北部湾儒艮资源本来就不多,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广西合浦渔民和海南渔民分别在沿岸组织围捕,年获数十头,80年代仍有乱炸滥捕现象,严重破坏了资源。  1992年,中国设立了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区内水质良好,水下有众多潮流脊与潮流深槽及潮间浅滩,海草蘩茂,生境适宜,是中国儒良活动的密集区域。近年合浦的沙田镇居民曾看到儒艮。

保护价值

海南海域发现国家濒危物种“美人鱼”重返故里  儒艮与陆地上的亚洲象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进入海洋,依旧保持食草的习性,已有2500万年的海洋生存史,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是我国43种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动物分类等极具参考价值。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称之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动物”。他说:“对儒艮的保护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护,必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说儒艮的保护关乎到湿地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儒艮还有着很高的医药价值,儒艮油有温肺散寒、健脾益气的功效。这当然不是鼓励捕杀儒艮,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在不伤害它们的前提下为人类治疗疾病。从长远的角度看,儒艮还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更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