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中华白海豚

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台湾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其他俗名尚有妈祖鱼、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等。属鲸目海豚科,身长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华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线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现及咸淡水及沼泽一带,例如长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口、汉江和珠江等,分布极之广泛。  西方文献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最早纪录是在1637年由探险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发现的纪录,而中国的最早纪录是在唐朝。  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会呈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种鲸类品种之一;为统一起见,各地学者都称它们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而“中华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国居民给它们的本地称号。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素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  中华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公布“我最喜爱海洋10宝”公眾网上投票结果,此网上投票为期4个月选出最受欢迎十种本地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得三千六百七十九票荣获“我最喜爱海洋10宝”第一位 。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驼海豚属 Sousa  种: 中华白海豚 S. chinensis  亚种: 中华白海豚 S. c. chinensis 

生物特征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    中华白海豚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中华白海豚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

生活习性

  很多的海豚或是鲸鱼都住在深水处,但中华白海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浅水处,如香港沿海一带。他们的休息或是游玩都会集结在近沙滩的海域,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会在浅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带出现。但根据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华白海豚亦会在不同的地方活动。一般来说中华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时间,它们会在潮涨的时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浅水或多岩石处,我们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时看白海豚,因为那段时间它们是最活跃的。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斑、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生长繁殖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动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m,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分布范围

  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据文献记载,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    中华白海豚有时也会进入江河。据最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据1997~200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开水域,南界在东澳—小蒲台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和澳门对开海面,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分布范围面积不小于1200km2。白海豚活动的密集区主要在伶仃洋的东南部,其中内伶仃岛周围、马友石至大屿山之间和桂山岛附近,海豚的目击率较高;而从淇澳岛至澳门之间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击率较低。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而且差异显著。

种群现状

  中华白海豚面对填海和水质污染造成生存范围的缩窄问题,繁忙的海上交通亦造成船只撞击。此外,中华白海豚亦可能遭渔民误捕,但除马达加斯加外,基本上并沒有以中华白海豚为目标的猎杀活动。中华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饲养,全球只有泰国和新加坡的水族馆饲养中华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饲养了从泰国暹罗湾捕捉的中华白海豚。2005年海洋公园曾承认考虑增购中华白海豚,引起国际保育组织的关注。目前人类所知有关中华白海豚的资料不多,珠江口和南非的中华白海豚是少数曾进行较详尽的研究及调查的种群。到了2000年,只有不足100头生存在珠江的统计。

致危因素

  1.填海与围垦  2.爆破  3.挖沙  4.渔业过度捕捞  5.船只来往频密  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7.农药污染  8.油污染  9.废弃物倾倒区  10.自身弱点

保护措施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也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  199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IUCN/SSC/CSG)在广州召开国际鲸类专家组会议,共同发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呼声;  1995年5月,IUCN/SSC/CSG在厦门召开了“闽、港、台鲸豚保育研讨会”,会议建议闽、港两地分别成立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  1996年7月,香港政府渔农署主持召开国际会议讨论保护香港的中华白海豚,11月香港政府在沙洲及龙鼓洲水域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同年,台湾也立项进行台湾海域(金门)中华白海豚拯救计划;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定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1997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1月,福建省东山——广东省南澳海域列入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确定的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华白海豚;同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分别在莱芜海区和龙头湾海区建立了中华白海豚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2月,在台湾召开了第一届台湾海域中华白海豚保育研究研讨会暨工作会议。  中华白海豚亦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完全禁止有关的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