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野骆驼

哺乳动物。野骆驼别名双峰驼、野驼,属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使野骆驼练就了一副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赞誉。     野骆驼  野骆驼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骆驼科 Camelidae  属:骆驼属 Camelus

生物特征

  野骆驼的体形高大而稍瘦,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公斤。头部较小,后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较短,上唇裂成两瓣,状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既可以保证呼吸的通畅,又可以防止风沙灌进鼻孔之内,从鼻子里流出的水还能顺着鼻沟流到嘴里。耳壳小而圆,内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还可以把耳壳紧紧折迭起来。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的眼睑,两侧眼睑均可以单独启闭,在“鸣沙射人石喷雨”的弥漫风沙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的视力。据说它还能够预感到风暴的来临,《北史》中就有:“且末(新疆南部的一个县)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惟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的记载。  野骆驼的颈部较长,弯曲似鹅颈。背部的毛有保护皮肤免受炙热阳光照射的作用。尾巴比较短,生有短的绒毛。背部生有两个较小的肉驼峰,下圆上尖,坚实硬挺,呈圆锥形,峰顶的毛短而稀疏,没有垂毛。过去曾认为驼峰是贮水的器官,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天山最警觉的动物野骆驼驼峰的结构主要是脂肪和结缔组织,隆起时蓄积量可以高达50公斤,在饥饿和营养确乏时逐渐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它还具有适当变化的体温,在傍晚时升高到40℃,在黎明时则降低到34℃,从而适应荒漠地带一天中较大的温差。  野骆驼的四肢细长,与其他有蹄类动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别发达,趾端有蹄甲,中间一节趾骨较大,两趾之间有很大的开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连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为“丫”字形,并与趾骨连在一起,外面有海绵状胼胝垫,增大接触地面部分的面积,因而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还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热、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伤。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增厚,形成7块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以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  野骆驼的全身的淡棕黄色体毛细密柔软,但均较短,毛色也比较浅,没有其他色型,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接近。每年5—6月换毛时,旧毛并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绒被与皮肤之间形成通风降温的间隙,从而度过炎热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绒长成以后,旧毛才陆续脱掉。

生活习性

  野骆驼生活在极端艰苦,极其贫瘠,极为干旱的沙漠里。夏季沙漠里热得像蒸笼,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度以上,而地面沙石上的温度可高达七十摄氏度,就是鸡蛋都能很快烤熟。但在骆驼脚掌上长有一层很厚的胼胝,不怕烫脚。冬季沙漠里又变得极冷,气温常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但野骆驼身上厚厚的驼毛,能够抵御寒冷。沙漠中经常刮大风,一年里至少有五十天是刮八到十级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骆驼的鼻孔和眼睑有特殊构造,可以防止风沙侵入。沙漠里空气干燥,极少下雨,根本长不出茂盛植物。野驼群每日只能辛辛苦苦,到处觅食,也只能找到一些低矮植物来充饥。野骆驼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是由于它们有着特殊的能节约水分蒸发的机能,另外它们还能从干燥植物中取得所需要的水分。在必要时,它们还会找到咸水泉去喝些咸水。它们在七月的烈日暴晒下,竟能滴水不进,活了十六天。同样的高温缺少的条件下,人至多只能坚持两个小时。在沙漠,野骆驼是所有动物中最顽强,最能吃苦耐劳、最富有抵抗力的一种大型动物。  野骆驼的嗅觉十分灵敏,白昼活动,行走时步履坚定,昂首阔步,但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较为温和,但发怒时会喷吐唾液和胃里的东西。虽然可以在沙漠之中生存,但它还是更喜欢临近水源,青草茂盛的地方,常常集中在雨季形成的河流两岸,红柳、沙棘和各种野草生长茂盛的地方。只有当敌害威胁它的生存时,才躲进浩瀚的沙海之中。它的食物多种多样,沙漠中生长的棱棱草、狼毒、   戈壁上的野骆驼芦苇、骆驼刺等贫饥的沙漠植物都是骆驼充饥的食粮,四室的胃有极强的贮存、消化食物的能力,休息时可以把胃中的食物吐出来反刍咀嚼。野骆驼还很耐渴,能够很长时间不喝水而仍然正常生活,仅仅是身体逐渐消瘦,但喝水以后,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完全恢复。野骆驼耐渴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况下,它可以一次畅饮10多千克,在胃内的水脬中贮存起来;二是它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粘膜面积很大,能防止水分散失;四是它的体温日夜差别竟达6℃,所以能够通过调节体温来控制水的消耗。此外,还有它的皮肤很少出汗;排尿较少;粪便干燥,含水极少;呼吸次数少,从不开口呼吸等等。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几天不喝水,在冬天甚至可以几十天不喝水。在盐水泉和淡水同时存在的地方,野骆驼更喜欢饮盐泉中的水,这样不仅补充了水分,还得到了身体所需要的盐分。  野骆驼一般结成群体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开始结成五、六只,或二十只左右的群体,有时甚至达到百只以上。在沙漠中迤逦行走时,成年骆驼走在前面和后面,小骆驼则排在中间,并常常沿着固定的几条路线觅食和饮水,称为“骆驼小道”。野骆驼善于奔跑,行动灵敏,反应迅速,性格机警,嗅觉非常灵敏,有人认为它就是靠嗅觉在沙漠中寻找到水源的,也可能是凭借特有的遗传记忆。

地理分布

  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使野骆驼练就了一副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赞誉。  野骆驼家族的主体在中国。据专家称,野骆驼现主要分布在中国阿尔金山北麓(包括新疆和甘肃阿克塞安南坝)、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地区及蒙古国的中蒙边境外阿尔泰戈壁4个片块。此外,甘肃马鬃山一带也发现有百峰左右存在。  罗布泊地区是一片罕见而独特的被沙漠、盐泽、红柳、苇林所覆盖的洼地,洼地中央是内陆湖泊罗布泊。罗布泊在干涸以前,树木和灌木丛林很多,有许多野生动物在那里出没和繁衍,其中就有非常适合在这个地理和生态环境中生活的世界仅存的珍贵的野骆驼。据专家们分析,五六十年代时罗布泊一带的野骆驼至少四五千峰,八十年代初估算也有700峰左右,而现在仅剩几十峰了。据1999年5月国际科考队称,在罗布泊南部的考察中,他们在头3天中先后见到54峰野骆驼,其中第一天就见到一群37峰的驼群,驼群中还   昆仑山上的野骆驼有17峰小驼,这是很难得的。专家们说,这表明近些年来野骆驼的保护有了作用,同时也说明,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不止几十峰,很可能达到或超过100峰。专家们一致认为,罗布泊地区是野生双峰驼模式产地及纯血统种群的分布区,其它3个分布区与家驼放牧分布区都有重合现象。  阿尔金山北麓,是野骆驼生活的主要地区,种群较大。这个活动区主要在新疆若羌县境内和甘肃与新疆接壤的阿克塞县西部。这里荒漠比较好,灌木较多,又有一定水源,很适合野骆驼生存。经过调查估计,这一片的野骆驼至少应在三百峰左右。因为国际科考队近年发现的二百多峰野骆驼,大部分在阿尔金山北麓一带。  另据新华社报道称:“甘肃境内的野骆驼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多峰发展到400多峰。”其分布地除与新疆相联片的阿尔金山北麓的阿克塞安南坝外,还有敦煌湾腰墩、肃北马鬃山地区(笔者在马鬃山岩画中亲眼见到众多的野骆驼,证明历史以至史前时期这里是野骆驼的重要活动区)。据笔者采访甘肃省野生动物管理局有关专家获悉,甘肃阿克塞境内现有野骆驼近200峰,敦煌湾腰墩和肃北马鬃山地区也分别有百峰左右。另据一些专家考察估测,新疆哈密地区西北到北塔山与蒙古国交界地带,至少有一百峰左右野骆驼。

生长繁殖

  每年的1—3月是野骆驼的发情季节,雄兽争斗时,主要是将头部伸到对方的两腿之间,绊倒对方后再用嘴撕咬。这时常常见到单独行动的野骆驼,往往都是求偶争斗的失败者,也有发情的雄性跑到家骆驼群里,与雌性家骆驼交配的情况发生。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怀孕期为12—14个月,翌年3—4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2小时便能站立,当天便能跟随双亲行走,一直到1年以后才分离。4—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35—40年。

种群现状

  据中外科学家们调查,目前全世界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一千只,而且仅存于中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这极狭小的“孤岛”地区。据专家们介绍,本世纪80年代初全球约有2500-3000峰野骆驼,目前仅存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其中中国大约有七八百只,其余二三百只在蒙古国。  野骆驼现主要分布在中国阿尔金山北麓(包括新疆和甘肃阿克塞安南坝)、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地区及蒙古国的中蒙边境外阿尔泰戈壁4个片块。此外,甘肃马鬃山一带也发现有百峰左右存在。  据专家们分析,五六十年代时罗布泊一带的野骆驼至少四五千峰,八十年代初估算也有700峰左右,而现在仅剩几十峰了。据1999年5月国际科考队称,在罗布泊南部的考察中,他们在头3天中先后见到54峰野骆驼,其中第一天就见到一群37峰的驼群,驼群中还有17峰小驼,这是很难得的。专家们说,这表明近些年来野骆驼的保护有了作用,同时也说明,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不止几十峰,很可能达到或超过100峰。专家们一致认为,罗布泊地区是野生双峰驼模式产地及纯血统种群的分布区,其它3个分布区与家驼放牧分布区都有重合现象。  阿尔金山北麓,是野骆驼生活的主要地区,种群较大。这个活动区主要在新疆若羌县境内和甘肃与新疆接壤的阿克塞县西部。这里荒漠比较好,灌木较多,又有一定水源,很适合野骆驼生存。经过调查估计,这一片的野骆驼至少应在三百峰左右。因为国际科考队近年发现的二百多峰野骆驼,大部分在阿尔金山北麓一带。  甘肃境内的野骆驼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多峰发展到400多峰。其分布地除与新疆相联片的阿尔金山北麓的阿克塞安南坝外,还有敦煌湾腰墩、肃北马鬃山地区。甘肃省野生动物管理局有关专家称,甘肃阿克塞境内现有野骆驼近200峰,敦煌湾腰墩和肃北马鬃山地区也分别有百峰左右。  另据一些专家考察估测,新疆哈密地区西北到北塔山与蒙古国交界地带,至少有一百峰左右野骆驼。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保护野骆驼的行动就开始了。1959年,中国对野骆驼做过一些调查,1964年,中国将野骆驼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当时一级保护动物只有7种);1986年,新疆环保局在阿尔金山建立了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野骆驼保护区;后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1992年)和敦煌湾腰墩自然保护区(2001年),与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相联结。据甘肃野生动物管理局的负责人介绍,甘肃还在有野骆驼的肃北马鬃山一带划定了保护区(2001年),和其它动物一起实施了保护。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现圈养着7峰野骆驼(是国内外目前圈养最大的种群),其中1峰母驼已成功产下1头小母驼,这是国内外唯一的人工圈养繁殖成功的个例。  1993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野骆驼邮票。联合国环境署官员、英国野骆驼保护基金创始人简·海尔博士的加盟,使中国的野骆驼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保护基金的资助下,1995—1996年,简·海尔博士和中国的袁国映等人冒着生命危险,骑着家骆驼在中国境内的4个分布区,对野骆驼的分布范围、繁殖习性、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极旱荒漠类型保护区,也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模式产地。   为保护罗布泊地区特有的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维持荒漠珍稀生物物种的天然栖息地,挽救世界上仅存于中国和蒙古的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早在198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就批准建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省级)。1995-2001年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先后6次进入阿尔金山——罗布泊地区,行程近四万公里,对在中国的骆驼主要分布区嘎顺戈壁、阿奇克谷地、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中蒙边境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由于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区域的野骆驼远离家骆驼,因此,被认定是世界上仅存的纯基因野双峰驼种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国家环保总局通过联合国全球基金会(GEF)出资75万美元建设野骆驼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还得到世界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和英国电器公司的资助。200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以新政函[2000]72号文批准将保护区更名扩大为“阿尔金山——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设是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体现。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带,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有多种独特的珍稀荒漠动、植物物种分布,这些生物不仅具有特殊的基因类型,同时又是罗布泊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