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知乎 发布于 2022-10-04 00:45:47
- 分类:互联网百科
【资讯百科在线助读】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原题】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将是怎样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学教研室主任段培君教授在《中国评论》月刊三月号发表专文《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作者提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这是大趋势大格局中的一个表现。”“从中国发展的需要看,中国不仅需要坚持开放,而且需要将开放推进到构建开放社会的阶段。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开放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方面,乃至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面,是与这种淘汰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胜利,一种活力机制的胜利。”文章内容如下: 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将是怎样的关系?它的走向如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内部进程的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环境所带来的某种新格局,中国国内与国际上都有人对此表示关注,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譬如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之间会变得更加开放还是趋向封闭?中国与世界之间会变得对抗多一些还是合作多一些?是和平发展的倾向更强还是战争的可能性更大? 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
开放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到基本方面 毫无疑问,提出这些问题并非偶然。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排除在某个时段某个领域出现某种封闭的可能,比如贸易保护主义的现象。也可能在某个时段某个领域出现对抗的情形,如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利益纷争。甚至还可能在某个问题上存在着局部战争的选择,如台海问题。我们不能不看到世界上包括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不能不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其他国家存在着发展阶段或程度的差异,不能不看到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可能出现的碰撞,不能不看到影响历史过程的全部复杂因素,这之中既有中国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例如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之间仍然存在着比较确定的方面。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大于封闭,合作大于对抗,和平大于战争;或者用更加正面的语言说,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这可以称为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判断。此判断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对世界和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再思考的结果。 从世界的情况看,开放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即全球的开放化、系统化。全球化增强了各国、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赖,要求各国、各个方面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要求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解决全球性或局部性的问题。 全球化即全球的开放化、系统化,可以通过以下事实得到理解和说明: 其一,创新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导机制,创新体系与新的产业结构向全球辐射,体现为知识与产业在全球的某种开放与扩散。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与仲介组织形成的创新体系,催生了新的产业结构。其发生演变的第一阶段是信息技术产业出现,第二阶段是生物技术产业出现,目前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即新能源产业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改变了或正在改变人类的实践结构和生存方式。 其二,开放性的全球经济新系统出现。根据2000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投资报告,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已占据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技术贸易的60%,技术转让的80%,研究开发的90%。以跨国公司为纽结,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性经济网路,在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首要的作用。 其三,全球开放性的信息网路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载体。以中国为例,2009年12月线民规模已达3.84亿。全球线民总量截至2009年9月为17.3亿。全球已有46亿移动用户,其中近10亿是3G用户。全球信息系统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交往方式,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系统化在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 其四,全球社会组织“爆炸式”发展,形成了所谓的“全球结社革命”。根据2004-2005《国际组织年鉴》,各种国际组织57964个,国际非政府组织50658个,在过去10年增长了4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基金会一千五百九十七个,社会组织四十一点四万个。社会已成为一个迅速生长着的开放性结构。 这些表现集中起来,就是当代席卷全球的开放性、系统性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中,各方在技术、经济、资源环境方面的根本利益,都须在一个开放的、合作的、和平的世界秩序中实现。就全球而言,短期内各国或各种可能的方面之间可能出现封闭、对抗、甚至局部战争的某种情形,但从长期看,开放、合作与和平代表了各方的根本利益。这是各方利益战略博弈的均衡点,各方最终会围绕这一中轴旋转。就这一点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这是大趋势大格局中的一个表现。 开放、合作、和平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调
换一个角度,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也是如此。开放、合作、和平作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方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 历史地看,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在开放、合作与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开放重点是技术和资金,建立特区,沿海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第二阶段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层面,包括1992年后努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等。在这两个阶段中,也包括开放与技术、资金和制度相关的文化教育要素,所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涉及上面的三个层面。 中国的显着变化是从开放开始的。中国的有识之士曾深切地认识到,不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不改革开放,中国就会被开除球籍。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改革开放而不是其他。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国没有理由要离开开放的道路。动摇了开放,就动摇了中国发展的根基。也因为这一点,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方面。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既定国策。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过曲折,虽然不能排除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存在着与开放不符的倾向,但是,这不会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主导方面,不可能成为主流。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挡不住的,中国的发展是挡不住的。国门已经打开,任何企图重新将之关闭的倾向,都将被视为对中国发展或中国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冒犯,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行的。 这样说,是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论述的。这一角度是重要的,但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从中国现实发展的内在进程进行分析,看是否需要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是否需要根据中国发展的新条件、新形势将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继续推进开放,就不是真正地坚持开放。改革开放是动态的过程,只有在这种动态的推进中,才是真正地坚持改革开放。从中国发展的需要看,中国不仅需要坚持开放,而且需要将开放推进到构建开放社会的阶段。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粗放型转向创新型的阶段,要求技术、资本、人才和产业形成更高水准的开放性结构。中国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具有彼此协调的开放水准。中国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中国人民能够全面分享改革开放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分享世界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所以,中国在技术与经济的层面、制度的层面和思想文化的层面都面临更加开放的任务。这一任务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说,就是构建开放社会。只有在这样比较完整的开放结构中才能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产学研政介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开放结构中,中国才能够推进制度文明的建设,坚定地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民主法治,提高体制机制方面的竞争力;只有在这样的开放结构中,中国才会最大可能地汲取先进的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开放社会的全方位开放是一致的,是同一个进程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再扩展一点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不仅融进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而且也融进了全球的信息网路和交往系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中国的经济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反之也受到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之后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事态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它们已不可能在一个非开放的结构中进行处理。 所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发展的大势来看,都是开放大于封闭,合作大于对抗,和平大于战争,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这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面,是立足于长期的一个判断。 开放是生存和发展的原理
这样说,实际上就意味着在基本面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方面,在开放、合作与和平的状态外还存在着封闭的、对抗的某种倾向乃至战争的可能。实际上,开放、合作与和平正是相对于封闭、对抗与战争而言,后者总是以某种方式和程度而存在着。我们不能讳言它们的存在,也不能讳言它们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只是说,在当今的条件下它们不占主导地位,正如冷战思维依然在某些人那存在,但在思想只不占主导地位一样。 从大的视野看,二次大战以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非零和博弈逐渐在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于这种进程之中,是这一进程的一个方面。我们重视封闭、对抗的存在,重视战争的危险。我们知道开放、合作与和平就是在克服封闭、对抗和战争的过程中发展的。开放、合作与和平成为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其中就包含着人类的努力于其中,包含着人类正确的认识与实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真看待和面对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的封闭、对抗乃至战争的危险。 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人类的理智。理智的分析告诉我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看似对某些群体利益的保护,实际是对包括这些群体在内的整个人类利益的损害。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种认知的短视,是视野的封闭使然。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中国、开放的社会需要心灵的开放、思想的开放、认知的开放,需要解决认知的短视、视野的封闭问题。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屡屡推进思想解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对中国有意义,而且还有着全球性的某种意义。 然而,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方面是机制,一种淘汰性的发展机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可以把封闭作为其基本选择或者某个方面的政策选择,但其结果是损害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落后,最终置身于被淘汰的格局中。所以,开放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方面,乃至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面,是与这种淘汰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胜利,一种活力机制的胜利。 在这一意义上,开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族群来说,它是生存和发展的原理。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不继续开放就不能持续发展,因而也就不能在未来的意义上生存。在当代条件下,即使极度倾向于封闭的国家也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获取外来资源以延续生存。纯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现在已经没有可能。 对于任何执政集团来说,开放是一门新的政治学。开放已经成为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不懂得开放,就不懂得当代国际政治。不学会以开放的方式进行治理,就不能获得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某种封闭的思维以及与之有某种关联的冷战思维中解放出来,是对当今政治家的基本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都需要在开放的视野中进行,而不是相反。刻意地走向封闭,必将导致执政的失败。 开放也是当代文化学的特性。离开了开放,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是难以想像的。当代文化的成长、繁荣、文化的特色形成,是在文化开放的进程中获得和显现的。文化的开放是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生机所在。文化的封闭主义倾向只能导致精神的僵化与愚昧,导致一个民族发展的停滞,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所以,机制是强大的力量。正是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我们说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我们能够对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保持总体乐观的判断,同时在每个具体阶段又保持着审慎分析的态度。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