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民俗曲艺

台湾第一本由大学生参与的子弟戏团所发行,以报道、研究地方曲艺为主的刊物。 1979年9月由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地方戏剧研究社以报纸型式发行,1980年11月改由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正式创刊发行杂志,仍由地方戏剧研究社成员编辑。  1975年,邱坤良应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中国戏剧组主任俞大纲之邀,开课教授“地方戏曲研究”,同时担任学生社团“地方戏剧研究社”的指道老师。俞大纲认为传统戏曲起源于民间,不断鼓励学生到民间剧团做田野考察。为了使学生亲身体会民间戏剧活动的本质与社会文化功能,俞大纲与邱坤良带领地方戏剧研究社学生前往台北大稻埕的“灵安社”拜会社长施合郑,希望灵安社收学生为子弟,传授北管。灵安社成立于1869年(同治8年),主要由大稻埕聚落各行各业移民组成,配合霞海城隍的祭典筹办活动。中国文化学院学生的加入,受到施合郑社长及社员们大力地支援与资助,学生们也从参与中感受到民间戏曲的社会力与重要性。  1979年9月,基于为地方曲艺活动发挥报道与传播的力量,中国文化学院地方戏剧研究社出版报纸型的月刊《民俗曲艺》。创刊号〈我们的话〉提到:“我们不愿这些流行长久的传统曲艺在现实社会灰飞烟灭,…它的文化与娛乐价值仍应随著人们的生活前进,作为欢娛民间的表演,不单单是存放于博物馆的文物资料而已。”期盼以“这份小型刊物,贡献给演员朋友,以及所有关心民俗曲艺人士,作为共同研究,讨论的园地,希望借著大家的力量,使民间曲艺呈现新风貌”。  《民俗曲艺》发行11期后,由1980年成立的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接手,在同年11月出版双月刊《民俗曲艺》杂志创刊号。邱坤良担任总干事及总编辑,以法人机构持续支援地方戏曲研究社学生至灵安社学习北管,到各地参与演出;并以《民俗曲艺》杂志继续报道各地民间曲艺活动,刊载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评论,致力于民俗文化的保存、研究与发扬。  1989年,王秋桂教授担任《民俗曲艺》总编辑。1990年基金会及《民俗曲艺》举办创立十周年研讨会,根据李亦园院士会中提出的建议,《民俗曲艺》的研究地域扩展到中国大陆,增加探讨宗教、仪式与戏剧的关系,使研究视野拓展为跨领域、跨学科的文化现象研究。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王秋桂因个人研究计画关系,促成基金会与其他学术机构合办多场大型学术研讨会。2002年3月起,《民俗曲艺》改为季刊,由不同领域的编辑委员轮流筹画、主编专题,征求国內外稿件,并以国际学术期刊标准建立严谨的编审流程,在传统戏曲、曲艺、音乐、民俗、宗教、仪式等领域出版许多具有特色的专辑。2005年,《民俗曲艺》通过国科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审查,收录为“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TSSCI)”期刊;2009年获得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审查通过,入选为“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同年亦获“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 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