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京剧

近当代中国重要的戏曲剧种,属于板腔体的二黃声腔。形成于北京,曾被称为皮黃、二黃、黃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  京剧的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江南的徽班,1790年(干隆55年)三庆徽班进入北京。19世纪初,昆腔、高腔、秦腔等剧种荟萃北京,徽班得以吸收成长。在演出团体上,徽班和汉剧演员同台演出,在北京安家落戶;在声腔上,〔西皮〕、〔二黃〕两种声腔彼此互补;在声韻上,形成中州韻、湖广韻、京白同出现在舞台而不扞格,逐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规范化新剧种。  早期京剧剧团纯由男性组成,供奉老郎神。剧目有源自徽班汉调、昆剧、梆子剧种、民间小戏,与京剧形成之后新编者等。角色行当分为生、旦、淨、丑四门。表演艺术源于传统戏曲而加以讲求凝练,分为唱、念、做、打四门。“唱腔”以〔西皮〕、〔二黃〕为主,此外有〔昆曲〕、〔梆子〕、〔吹腔〕、〔拨子〕、时调等成分。“念白”以韻白、京白为主,使用十三辙,讲究四声尖团。“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透过手势、眼神、身段、步法的整合突出戏剧效果。“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可分为毯子功、把子功,还有程式化动作,如起霸。服饰为象征性强烈的通用服饰,大致分为蟒、靠、帔、褶,以明代风格为主。化妆最具特色的是脸谱。舞台美术为一桌二椅,道具精简,以虛拟手法配合唱念做打,经由检场的协助而表演。音乐除唱腔外,用打击乐掌握表演节奏,以锣鼓经为代表;用曲牌配合程式化敘事,如饮宴、点兵、上朝、吊祭等,或配合默剧化的表演,如《拾玉镯》等。  19世纪中,京剧开始向外传播。到了20世纪初,透过唱片、电影、广播更为风行,南至新加坡,北至黑龙江,东到台湾都有戏班或科班的存在。京剧的风格开始分化为京朝派、海派两种,在北京,京朝派受到宮廷的喜爱,代表政治权威承认了京剧,促进了士绅对京剧的关怀。  海派则开始各种尝试,如建造第一个西式剧场,首先建立女子戏班“髦儿戏”,尝试男女合演,20世纪以后,女性优秀演员脫颖而出。实验各类新剧目,如彩头戏《洛阳桥》、连台本戏《狸貓換太子》、时装戏《枪毙阎瑞生》等,影响广大,如日治时期台湾唱片即有同名歌仔戏。  20世纪前半是京剧艺术的高峰,具体表现为流派,如四大名旦的各成流派,成为戏曲发展的主力,是各剧种发展所必参考的对象。京剧透过梅兰芳赴美国、苏俄演出,成为戏曲的代表。由于此一特殊地位,在20世纪后半,京剧成为中国大陆“戏曲改革”等文化政策的重点。  在台湾,因为两岸对立局面的开始,湧入了大批专业或业馀的戏曲人才。由于京剧受到军队欢迎,1950年代,京剧团纷纷转型成为军中剧团,并开始成立训练班,相较于大陆戏改,台湾致力于保留京剧传统样貌,并以“匪戏”为名防堵戏改成果,形成独特的历史景观,以“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时期最具代表性。随著影视文化的空前流行,与观眾的流失,戏曲在1970年代面临危机,包括京剧。为因应此一危机,本土培养的新生代京剧演员尝试创新,如雅音小集等。1995年,军中剧团合并成为国光剧团,另有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当代传奇剧场、新剧团等活跃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