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北管戏

台湾戏剧。在明末清初,中国各地有许多新兴的地方声腔向南传播,在清代初期,约在干隆、嘉庆年间,经广东、福建传至台湾的非闽、客语戏曲,以官话唱说者,统称为“北管”。  北管戏的范围包含了两类:即乱弹、四平,但传统的四平戏已在日治时期消沈,因此,现今其实“乱弹戏”等同于“北管戏”。  演出北管的团体,有职业的“乱弹班”以及业馀的“子弟团”,在日治时期全台的乱弹班曾达三十团以上,北管子弟团更曾经高达上千团,至民国七十年代,仅存下王金凤(1917-2002)所经营的“新美园”职业乱弹班,然而王金凤过世后,新美园北管剧团也划下句点。子弟团虽然因为民间庙会、丧祭等需要,仍然维持相当的数量,但大多数只能演奏器乐曲而甚少学演戏,且后继乏人,时至今日,北管戏剧面临失传窘境,而其艺术层面则日益浅薄。  若以声腔区分,台湾乱弹戏可以分为“福路”(古路)与“西路”(新路),福路戏神为西秦王爷,西路戏神为田都元帅,在宜兰两大派系互不往来,昔时还曾发生械斗。福路戏以“二凡”、“三五七”等腔调为主,为乱弹腔系统,主要伴奏胡琴是“提弦”(又称壳仔弦);西路主要伴奏胡琴是“吊规仔”(近似京胡),为皮黃腔系统。除此之外,台湾乱弹戏的声腔还有附属于西路的“吹拨腔”,扮仙戏、武戏中的“昆腔”,以及幼曲、小戏中的“弦索腔”(明清俗曲)。  如按演出型态划分,台湾乱弹戏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扮仙戏:任何形式的北管演出之前,都要先演扮仙戏酬神,如《三仙》、《三仙会》、《八仙》……。  二、正戏:即主要的演出剧码,乱弹戏的戏码,福路有二十五大本,西皮则有三十六大本。福路常演剧目有《王英下山》、《探五阳》、《五龙会》、《倒铜旗》、《罗通扫北》;西皮戏常演剧目则有《空城计》、《借东风》、《晉阳宮》、《渭水河》、《临潼关》、《斩黃袍》、《天水关》等。  三、小戏:指演员较少,以笑闹或歌舞表演为主的小规模戏曲,通常在深夜演出,如《补缸》、《借靴》。  乱弹戏的腳色行当,有老生、大花、正旦、三花、小生、小旦,所谓“上六大柱”;以及公末、老旦、二花、副生、花旦、副丑,所谓“下六大柱”。其中,仅小生、旦腳以假嗓演唱,馀者皆以真嗓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