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周朝

周朝,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东周由周平王宜臼建立,定都洛邑(成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周朝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位置   夏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   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  秦     公元前221—前206  汉     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   新    公元9—23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    公元220—280   魏    公元220—265   蜀    公元221—263   吴    公元222—280  晋     公元265—420   西晋   公元265—316   东晋   公元317—420   十六国  公元304—439  南北朝   公元386—589   北朝   公元386—581(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   南朝   公元420—589(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隋     公元581—618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  公元907—979(唐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   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   公元1038—1227   金    公元1115—1234  元     公元1271—1368  明     公元1368—1644  清     公元1644—1911  中华民国  公元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

概述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才有条件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东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周厉王时,周朝的统治开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宣王中兴”。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周朝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影响。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之称。     西周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ù”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周族的兴起

  《国语·周语下》说:“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史记·周本纪》记载,15王为: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揄——公非——高圉——亚圉——组绀——太王亶父——季历——文王,上下两王皆为父子。由于先秦历史资料的缺乏,这段历史是否只有15位王,15位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比如其中后稷的存在颇有疑问。《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而从文王上推15代只相当于夏商之际。有人认为后稷是上古农官的通称,而非私名,被周人假托为始祖。也有人推测,后稷诞生的神话传说是周人依照商契诞生的神话传说编造的,历史上实无其人。周族始祖不窋当生于夏朝之时。  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荤鬻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周原物产丰富 ,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上帝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上帝观念经过了周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的“奉天承运”概念。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他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而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掌管畜牧。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著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还没有渡过蜜月期,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西伯昌继位(周朝建立后尊为周文王)后,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文王,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酆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周朝建立

    文王死,次子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前11世纪,周武王与商朝三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自焚。商朝亡,建立周朝。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酆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酆镐城,即“宗周”,作为西周的首都。

西周的瓶颈与成康之治

  武王灭商之后,前1045年,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封叔鲜(管侯)、叔度(蔡侯)、叔处(霍侯)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前1041年 。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蔡叔度更怨恨自己比周公旦年长但辅政权却不在他手中,并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于前1039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命这些商朝遗民修筑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附近)。前1037年,洛阳城修筑完成。前1021年,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前996年,周康王殁。前1042年至前996年四十六年之间,国泰民安,四夷宾服,海内晏然,囹圄(监狱)空虚,到了刑罚不用之境,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衰败及其灭亡

  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3年,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溺死,全军覆没。其子满继位,是为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联楚平乱,得胜。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大减。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中国(周朝)暴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衰象。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再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关于周朝的年代确定

  西周年代学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史前史学者。自王国维以降,许多专家和业余爱好者进行了不间断的探讨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不同学者得到的结果均不相同,众说纷纭。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对于已有资料的可靠性的质疑以及推理的非唯一性,所有这些结果均为一家之言。为确定周朝的确切年代,中国在1996年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但其报告简本在2000年发表后,其研究成果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故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争论将会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