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白鹳

鸟类(鸟纲)。白鹳又名东方白鹳、老鹳。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生活在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白鹳是候鸟,冬季迁徙到非洲和印度热带地区和,可以一直达到南非的南部。白鹳   白鹳  白鹳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鹳科 Ciconiidae  属: 鹳属 Ciconia  种: 白鹳 C. ciconia

生物特征

  白鹳身高100-125厘米,两翼展开宽155-200厘米,体重2.3-4.5千克。除了翅膀外,全身羽毛均为白色,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幼鸟则为黑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 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一般在地面上缓慢而稳重地行走。飞行时将脖子伸展。

生活习性

  白鹳栖息于开阔的沼泽、河流和湖边等潮湿草地。在人烟稀少的大树上或高压线铁塔上营巢。主要觅食鱼类、蛙类、蜥蜴和昆虫,有时也食野鼠。白鹳性温和而警觉,步行时举步缓慢,飞行慢。常在高空中翱翔。休息时常以一足站立。受惊时常弹嘴,发出“哒哒”声。  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在地面上起飞时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初级飞羽散开,上下交错,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它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通过用上下嘴急速啪打,发出“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且伴随着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动作,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白鹳     白鹳  在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还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平时也常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觅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时和下午4—6时活动最为频繁,中午在树上休息或在领地的上空盘旋滑翔。繁殖期觅食活动的范围大约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时也常飞到1—2公里,甚至5 —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觅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单独或成对觅食,秋季和冬季则大多组成小群觅食。在地面上寻觅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常常伸长颈部,低垂着头,一边大步而缓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边四处寻觅,发现食物后急速向前,迅猛的进行啄食。在水中觅食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的浅水处,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地向前行走,一边不时的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钟将嘴插入水中的次数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钟就能捕获到1—1.5个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达65.5%。

地理分布

  白鹳分布与黑鹳略同。分布于欧洲、非洲、中亚、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等;在中国分布于东北、河北、长江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

亚种分化

  指名亚种 Ciconia ciconia ciconia Linnaeus, 1758.   中西亚亚种 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Severtsov, 1873.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过去也被认为是白鹳的一个亚种,现在独立为一种。

生长繁殖

  白鹳夏季繁殖,在大树高处以枝丫、茅草等营巢,每窝产卵3~5枚,白色。6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树上。每窝产3-5枚白色卵。卵为圆形乳白色,重150克,雌雄白鹳共同产卵,但以雌鸟为主,卵孵化期约32天左右。白鹳   白鹳  繁殖地:黑龙江抚远三角洲,洪河,萝北,宝清,伊春,桦南,迎春。黑河地区的嫩江,富裕,扎龙,吉林莫莫格,内蒙古科尔沁。  越冬地:江苏洪泽湖,盐城,邵伯湖。安徽升金湖,武昌湖,石臼湖。江西鄱阳湖,湖北沉湖,洪湖,梁子湖。广东梅县、深圳、台湾、湖南洞庭湖、天津、陕西平利、贵州草海、西藏泸沽湖、上海崇鸣岛。   2004—2006年,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陈等,在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地区对东方白鹳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东方白鹳在当地开始营巢时间不一致,最早为2月5日,而受干扰的繁殖个体则延至5月6日。产卵期最早开始于2月11日,最晚6月21日,窝卵数4.2±0.4(4—5)枚(n=6)。育雏期71.0±16.1d(n=3),日育雏5.1±2.6(n=38),雏鸟离巢时间最早6月14日,最晚9月20日。2004和2005年东方白鹳在该地区共营巢8窝,产卵25枚,孵出雏鸟9只,出飞7只。繁殖失败5巢,其中,人工干扰造成4巢失败,高压电击毁1巢。繁殖不同时期,亲鸟的觅食、休息、警戒、取材、翻卵、育雏、交配、在巢、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而飞翔、行走、理羽、击喙、整巢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雏鸟在发育的不同时期,觅食、飞翔、休息、整巢、在巢、行走、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理羽、警戒、击喙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

·人工繁殖

   上海动物园1984年首次笼养繁殖成功,1987年合肥逍遥津动物园繁殖成功。此后,成都动物园和哈尔滨动物园也繁殖成功。1992年中国有22个动物园共饲养方白鹳120只,其中雌雄各36只,性别不明者48只。交配中的东方白鹳  交配中的东方白鹳

·饲养管理

  白鹳可以成对笼养,也可成群饲养,一般用铁丝网笼或散放饲养,铁丝网笼空间以50立方米为宜,笼过小不利于繁殖.笼内的食、水具宜深大、坚固,以防被啄坏。野外散养可倚水搭一凉棚,食、水用具规格一般为50厘米×100厘米,深30厘米左右。饲料以鱼为主,幼鸟期每天三次集中喂养,以泥鳅 、虎鱼、弹涂鱼、鲫鱼为主。在野外,常食小鱼、水生昆虫、鼠、蛙、蛇等。2日龄时将鱼剪成小段,让它们自行吞食,15日龄后可整条吞食,日饲喂量在300-400克之间。它们觅食时,将鱼叼起,调整好方向,鱼头先入,即可吞食。每次喂食均任它们随意采食,直至食管充盈成筒状。幼雏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相当迅速,只需2-3小时食道便空了,4-5小时后即发出似仔猪的单鸣声,显示出饥饿感。正常情况下,白鹳幼雏的生长发育异常迅速,3日龄即能嗑喙发声,6日龄长出正羽黑色羽芽,8日明显,10日龄初级、次级飞羽黑色羽芽排列显著,17日出现正羽,喙灰黄色,眼圈、下颌、喙基桔红色,肩羽、三级飞羽羽轴先端黑色,长20毫米,40日龄飞羽长出,65日龄开始试飞,70日龄则可自由飞翔。人工孵化白鹳较自然界野生幼雏飞翔时间约晚10天,其它生长指标均高于同日龄的自然雏鸟。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控制温差,不能时高时低,此外幼雏的卫生也是育雏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种群现状

  白鹳在中国主要越冬地的总数量约为2000—2500只,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只(1988—1989年为917只),沉湖等635只,鄱阳湖625只,升金湖1105,盐城1只(1993—1994年为68只),以上共为1 775只。1984—1986年繁殖区统计有211只、25个巢。北戴河南迁东方白鹳的数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为2 729只,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见848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