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雉鹑

鸟类(鸟纲)。雉鹑为雉科雉鹑属的鸟类,俗名西康雉鹑、四川雉鹑、木坪雉雷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常见于针叶林以及杜鹃灌丛而至树线以上的多岩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雉鹑     雉鹑  雉鹑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雉鹑属 Tetraophasis  种: 雉鹑 T. obscurus 

生物特征

  雉鹑体重平均300克左右,体长约310~320毫米。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为深黑色,羽端纯白。颏、喉、前颈至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纵纹,腹羽杂以淡黄和棕色。  雄性成鸟鼻孔羽黑色;额白,各羽端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色或淡橄榄绿的灰色点斑;眼后具1条散黑斑的白色纵带,伸展到后颈;眼下左右各有1条同色纵带自额开始,通过眼角,延至颈侧,并与喉的后部相连;耳羽深栗色。背、腰、尾上覆羽均为栗色,具清晰而有规则的黑色横斑,各羽具狭窄的淡灰色羽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端,中央1 对尾羽栗棕色,杂以黑色虫蠹状细斑,并具7~8条黑和棕白并列的横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虫蠹斑或块斑,并杂以白色羽干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杂以淡栗色边缘;次级飞羽暗褐,外侧具有不规则黑斑的淡棕色宽阔横斑,羽端亦淡棕色。颏、喉黑色,边缘围以白色纵带;胸与两肋均浅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杂以白色羽干纹;腹羽均呈黑、白相间的横斑,形成耀眼的斑驳;尾下腹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狭窄的黑色次端斑。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呈角黄色。

生活习性

晨曦中的雉鹑   晨曦中的雉鹑  雉鹑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一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米。主要以植物的根、叶、芽和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为20多种。  雉鹑喜欢鸣叫,往往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先是一、二只首先鸣叫,紧接着就是群鸟齐鸣,叫声宏亮、嘈杂,在深山幽谷中传得很远。每当大雾或雨雪即将来临之时,它们的叫声则更加频繁,因此当地的藏族和羌族居民中有这样的说法:“羊角鸡叫,不阴则雨”,并用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羊角就是当地对杜鹃植物的叫法,羊角鸡就是指生活在杜鹃灌丛中的雉鹑。

地理分布

  雉鹑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中部。 地方性不罕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海拔3350~4600米之间。为中国的特产种,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的康定至巴塘,青海玉树以南至云南西北部,西至西藏的芒康、察雅、江达、昌都、类乌齐、左贡、波密、林芝、米林、朗县等地。  雉鹑的野外数量也相对较多,在西藏的最高密度竟达到每公顷4只以上,西藏的总蕴藏量估计在40000只左右。

生长繁殖

  雉鹑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间,这时大多成对活动,有时也能见到仍然结成小群的亚成体。雉鹑 雉鹑繁殖期大多成对活动  雉鹑营巢多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杂草丛中的地面上。地面巢比较简陋,只是岩石边的一个浅坑,内有少量羽毛。雉鹑巢的大小为直径13—24厘米,深3.5—7.0厘米。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到暗褐色,布有红褐色斑点和斑块,大小为44—52×32—34毫米,重量为23—24克。  孵卵由雌鸟承担,它的警觉性比较高,如果有人接近时,就会立即从巢中飞走,还会发出一串惊叫声。待危险解除后,它才返回巢中,继续孵化。而其他的自然因素,如雨、雪,甚至较大的冰雹等都不能使雌鸟离巢。刚出壳的雏鸟嘴为黑褐色,虹膜栗色,脚黄褐色,全身披着绒羽,头顶、颈的上部为栗色,头的两侧各有一条淡黄白色的纵纹,下体喉部为污白色,其余均为浅灰褐色。初生雏鸟的量度为全长96—125毫米,嘴峰长9—10毫米,翅长50—55毫米,尾长25—28毫米,跗跖长24—28毫米。雏鸟出壳后不久就能随亲鸟离巢觅食,遇到危险时,雌鸟首先一边惊叫,一边逃离,雏鸟随即四散奔逃,很快钻进草丛或岩缝之中,直到危险过后,雌鸟返回,发出召唤声时,它们才从隐匿处走出。有趣的是雉鹑营造两种类型的巢,除了地面巢外,还在树上营巢,这在鸡类中还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树上巢要比地面巢复杂一些,由树枝和枯草堆积而成,形状象一个杯子,巢中还铺垫着苔藓,离地面高度约有1.9米。为什么雉鹑营造两种巢,有待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解决。

种群现状

  雉鹑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不罕见。见于四川岷山、邛崃山及沿青海-甘肃边境祁连山由林线至海拔4600米的多岩山地。  在四川北川、宝兴两地的密度分别为每公顷0.05只和每公顷0.07—0.08只。不过由于栖息地的海拔都比较高,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使种群间并不能形成连续的分布,再加上近年来亚高山地带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其生存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和破坏,偷猎和拣拾鸟卵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影响正常的繁衍,对这种珍禽的保护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

保护措施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发现在目前所记述的种类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鸡形目鸟类共有19种,占该类群总种数的30.16%。此外,藏雪鸡、四川雉鹑、高原山鹑、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白腹锦鸡等种类除在中国邻近国家有少量分布外,主要的分布区位于中国境内。   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了CITES公约,开始对包括珍稀濒危雉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198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38种鸡形目鸟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使中国的珍稀雉类获得了法律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共建设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9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多个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雉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比较著名的有山西的庞泉沟(褐马鸡)、芦芽山(褐马鸡), 河北小五台山(褐马鸡), 甘肃莲花山(斑尾榛鸡),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 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古田山(白颈长尾雉),贵州的雷公山(白颈长尾雉)等保护区。此外,还有近1000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有野生鸡类分布。这些保护区在中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建议

  1、开展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专项调查,对以往资料缺乏的地区(如海南、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与广西的边境地区)和珍稀物种(如山鹧鸪、马鸡、角雉、长尾雉、孔雀雉)的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监测技术规程,在不同地区选择30个地点开展长期监测工作。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国际通行的受胁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对中国鸡形目鸟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调整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建立中国雉类资源和保护状况的数据库。  2、利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契机,恢复、改善和扩大中国珍稀濒危鸡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继续新建、扩大一批珍稀濒危鸡类的自然保护区,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坚决制止各种非法捕猎的行为,控制干扰珍稀雉类繁殖活动的现象。四川雉鹑    四川雉鹑  3、加强中国野生动物饲养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珍稀濒危鸡类饲养繁殖的关键技术,加强对人工种群的谱系管理,提高卵的受精率和雏鸟成活率;开展血雉、勺鸡、斑尾榛鸡、海南山鹧鸪等种类的引种驯化研究;建立褐马鸡、藏马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冠长尾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源基地;通过再引入的方式,扩大黄腹角雉、褐马鸡和白冠长尾雉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  4、建立全国雉类研究中心,协调和组织中国的科研技术力量,从中国外多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开展中国珍稀濒危鸡类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养中国雉类研究的专业人才。  5、编制中国雉类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对雉类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专题研究。建设白鹇、斑翅山鹑、灰胸竹鸡、红腹锦鸡等研究基础较好的经济雉类的商品基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北京、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规划并建立雉类运动狩猎场,探索雉类资源利用的新途径。积极培育雉类资源的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通过雉类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