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华人参与加拿大淘金热 血泪织出黄金路

【资讯百科在线助读】   卑诗金矿场华裔工人,约摄于1900年卑诗金矿场华裔工人,约摄于1900年 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卑诗的二埠(New Westminster,又译新西敏市),和去年列为加拿大国家级受保护遗迹的巴克围(Barkerville),一南一北,都是早期华人开拓者及华裔淘金客,在卑诗活动的重要地点,这两处也是百年前华人淘金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卑诗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起源于1858年。当知悉发现新金矿消息后,旧金山(即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华人以至中国广东台山开平四邑等地的居民,纷涌来加入掘金行列,当时尚属英国属地的卑诗,人口激增。到1862年,第二次淘金热兴起,掘金客转移至卡里埔地区掘金。而卑诗淘金热到1870年退潮。   19世纪70年代,当局兴筑横加太平洋铁路,华裔再次蜂拥而至。据1881年人口普查数据,卑诗当时非原住民人口当中,华人占两成。

卑诗非原住民人口 两成华人

  过去十年,卑诗大学(UBC)亚洲图书馆馆长袁家瑜四次走过卑诗南北纵向的淘金路线,与当地博物馆交流,又从当地华人堂所和商业社团采集历史文献,收录到UBC的“加华文献聚珍”数据库。文献指出,本地多个华人家族,都曾参与19世纪中的卑诗淘金事业。  

糊墙月历牌海报成史料

 称为“卑诗淘金时期首都”的巴克围,摄于1868年称为“卑诗淘金时期首都”的巴克围,摄于1868年 她表示,卑诗巴克围洪门致公堂是昔日淘金华人自发组织,帮华人寄汇款至中国,有助振兴广东四邑侨乡经济。   据文献记载,全盛时期,巴克围镇居住了6,000个华人。   袁家瑜又指出,由于卑诗省立博物馆有关淘金的数据都以英文纪录,华人淘金历史仅略略提及,只能倚赖当地华人堂所遗留的资料补充。例如巴克围华侨建筑,保存昔日用来糊墙、挡风保暖的月历牌和海报,这些文物现已成为珍贵史料,有待学者考据。其中,研究人员周蔡小珊在她所着的《北方的旅居者》(Sojourners in the North)书中,搜集了多个淘金城镇的华人典故。

高三倍价钱售米 白人发财

  另外,加和会主席朱伟光补充说,二埠是华人淘金者购置发掘工具和生活物资的补给站,并在菲沙河边发展出早年的华埠。据早年的英文著作记述,有本地白人把华人赖以维生的大米,提高三倍价钱出售而发大财。淘金热退却,部分华人南返二埠,从事三文鱼、佣工或其它粗活以维生。   后来,当局把淘金热涉及的卑诗内陆公路地段以路牌特别标出,名为“淘金路径”(Gold Rush Trail),环绕一圈共长1,900公里,由二埠开始北绕至卡里埔(Cariboo)地区到巴克围等地。如果驾车,都要跑7至10天才能走完。   而卑诗当局也设计了“追寻金蝴蝶”的路线,好让民众循淘金古道抚今追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