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丁 发布于 2022-10-08 05:12:05
- 分类:互联网百科
鸟类(鸟纲)。血雉是雉科血雉属中的唯一的一个种。它有15个亚种。血雉的名称来自于雄鸟胸部、颈部和面部的鲜红色羽毛。雌鸟的羽毛色为统一的昏暗的红棕色。雄鸟与雌鸟的眼周围都有一圈没有羽毛的绯红色的皮肤。血雉的足是红色的。不同亚种的区分在于它们身上红色羽毛与黑色羽毛的数量的不同。血雉生活在尼泊尔、印度锡金邦、缅甸北部、中国西藏及西北部的山区。一般它们喜爱雪线附近的针叶林、混合林和灌木林。夏天它们比较喜欢高处,秋天和冬天它们随雪线的降低而移向低处。血雉是锡金的邦鸟。 血雉 血雉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亚科: 雉亚科 Phasianinae 属: 血雉属 Ithaginis 种: 血雉 I. cruentus生物特征
血雉是中小型雉类。雄鸟体长376—492毫米,体重450—800克;雌鸟体长360—440毫米,体重410—750克。雄鸟与雌鸟的羽色有明显区别,雄鸟头有灰褐色羽冠;体羽为灰色,细长而尖,成矛状,羽干白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灰褐色微带绿色;最长的尾羽还具有绯红色的边;尾下的覆羽也是绯红色的;颜面乌红,喉和上胸是浅棕色,下胸和两胁为鲜草绿色,腹部为棕灰色。鸟的前额、脸颊和喉都是肉桂红色,体羽主要为暗褐色。眼睛内的虹膜为乌褐色;嘴黑色;腿、脚橙红色。生活习性
血雉喜欢结群活动,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群体 血雉一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和杜鹃灌丛间,最高可达4500米,靠近雪线的地方。有较为明显的垂直迁移行为,冬季迁到较低的山地。 喜欢结群活动,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群体。在四川平武的王朗自然保护区,还常见到血雉同蓝马鸡一起混群活动。它们通常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以后才飞到松、杉等的较低的树枝上栖息,中午则在岩石下或树荫处进行短暂的休息。 血雉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已经记录到90多种,常常用嘴啄食,边走边吃,啄食的速度很快,但很少用脚和嘴刨食。食物的种类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和春季以杨树、桦树、松树、杉树、漆树、椴树等各种树木的嫩叶、芽苞、花序等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食物有忍冬、胡颓子、荚、蔷薇、石荚菜、悬钩子、毛茛等灌木和驴儿韭等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浆果、种子,以及苔藓、地衣等,还记录到鳞翅目幼虫、蚱蠓、金花虫等昆虫,以及蜈蚣、蜘蛛等10余种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地理分布
血雉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西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的祁连山和陕西的秦岭山脉。 从血雉不同亚种的分布情况来看,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所产的亚种数量最多,中国鸟类学者推断血雉可能起源于横断山脉,以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四川亚种为中心,分为两支,一支往西,分布到喜马拉雅山脉;另一支往北,分布到中国西北的秦岭、祁连山等山地一带。生长繁殖
血雉 每年4—7月血雉进入繁殖期,随地区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它们的群体解散,经过激烈的争偶啄斗后,由一雄一雌结成伴侣,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过着家庭式的生活,没有配偶的雄鸟则呈3—5只的小群游荡。雌鸟5月初开始产卵,在灌木丛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找一个隐蔽的凹地将一些落叶及苔藓、松针、蒿草和细根等抓或啄在一起,用身体压迭,使之堆成疏松的巢。也有的巢位于林中树木基部的树洞中,以树叶铺于枯枝上而成,上面铺垫自己的羽毛。 血雉的巢呈浅碟形,大小为外径19—27×20—24厘米,内径13—21厘米,深4—8厘米。巢口向阳,光线充足。筑巢之后便开始产卵,每隔2—3天产一枚卵,满窝约3—9枚。卵呈浅黄色,其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浓赭色或浓褐色斑点和较小的暗色细纹。当最后1枚卵产出后才开始孵卵。雌鸟孵卵十分辛苦,每昼夜只有一、二个小时外出觅食,其余时间专心一致地孵卵。遇到下雨天,它只好一直呆在巢里,并微微张开双翅,用身体挡住雨水,以保持卵的温度。每当雌鸟出外觅食前,总是把一些枯草叶或羽毛盖在卵上,把卵隐蔽起来,觅食的地方也离巢不远,约在100米左右的范围内。 据测定,雌鸟离巢时,卵壳表面温度为24.5—28℃,巢底温度为19.5℃,而当时气温为9℃,空气相对湿度为71%。在雌鸟孵卵期间,雄鸟就在巢周围的区域内活动、巡视,以免其他同类进入巢区,表现出较强的护巢行为。有时它也来到巢边,与雌鸟亲热一番。 经过28—29天的孵化,雏鸟就破壳而出了。刚出壳的雏鸟体重约19克,嘴长8毫米,跗跖长21毫米。它们身披棕色的绒羽毛,额部及头两侧浅黄色,头顶上面有一条浓密的黑色冠纹伸达后颈,眼圈、眼后纹及耳羽都是黑褐色,背部中央还杂以黑褐色的斑纹,嘴和脚都是肉红色,显得十分可爱。待次日绒羽风干后,就随双亲一起离开巢区,过着游荡式的生活。如果遇到危险情况,它们能迅速钻进土洞,草丛中隐匿,直到危险解除,听到亲鸟的召唤声时,才从隐匿处钻出。这种奇妙的本能,可以使它们免遭天敌的伤害。种群现状
1984年4-5月对四川平武和陕西太白山的调查,在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 66只/公顷,在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为0. 1-0. 13对/公顷,最少为5对。1981年在青海祁连山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夏季为0. 04只/公顷,冬季为0. 06只/公顷。1984年5-6月在甘肃祁连山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0. 17只/公顷。各地种群数量极不平衡,其中以两个保护区的种群密度较高,这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血雉的有效途径之一。致危因素
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破坏是血雉致危的主要因素。作为食物被捕猎:血雉体重500多克,可作食用,肉细嫩,家鸡比不上。羽毛及皮张为出口物质。致危因素主要是捡蛋毁巢、猎杀等。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