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玉树藏族自治州

【提示】  “玉树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所辖“玉树县”有时均被简称为“玉树”。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中国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简称“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89°27′~97°39′,北纬31°45′~36°10′,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自治州东西最长738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包括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2%。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起,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

概述

   三江源三江源 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东南亚第一巨川湄公河(即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仑山孕育了玉树康巴儿女勤劳、豪爽、吃苦耐劳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宣告玉树地区已完全由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能。1951年12月25日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99年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镇、47个乡,257个村牧委会。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以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山峰为主的雪峰冰川孕育了以万里长江为首的黄河、澜沧江等我国著名的三大河流。     玉树州成立于1951年12月,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均发源于本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之美誉。自治州首府结古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   三江源一景三江源一景  玉树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全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0℃。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现有草场2.1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7亿亩,年产鲜牛奶26500吨、牛羊肉45000吨、羊毛1300吨、牛羊皮90万张。现有耕地26.7万亩,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初步探明矿点261处,主要有金、银、铜、铁、铝、煤、硫磺、水晶、玉石等40余种,总储量300亿吨,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913种,其中植物类药材808种,著名的有虫草、知母、贝母、大黄、雪莲等;动物种类药材80种,主要有鹿茸、麝香等。境内水利资源富足,三大江河支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总流域面积为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水能发电的理论蕴藏量为612万千瓦。全州有4个天然林区,林地总面积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在山涧丛林原野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白唇鹿、马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     玉树境内有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名扬藏区的玉树歌舞和神秘的唐蕃古道;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世界之最的新寨加那嘛呢石堆和岗察寺殿内高达25米的宗喀巴座佛铜像;有黑颈鹤的故乡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比较完整保留原始面貌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目前全州共有旅游观光的景区、景点达40余处。     玉树古为西羌牦牛种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和多弥二国辖区,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宋时为黎州属下的囊谦小邦之地,元朝归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辖,明朝囊谦五室的贵族僧侣屡被赐号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明末清初玉树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清朝受青海办事大臣直接管辖,为囊谦千户领地,下有百户独立长等部落,民国时期设置玉树、囊谦、称多3县,统由玉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之下千百户制度因袭如故。

行政区划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镇)、称多县(称文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囊谦县(香达镇)、曲麻莱县(约改镇)6县。注:括号内为县政府所在地。计有1镇、47个乡,257个村牧委会,1048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  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27万人,其中藏族占97%,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苗族、布依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在总人口中农牧业人口31万人。

宗教信仰

  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宗教色彩浓厚。解放前,遍及全州各地的寺院不仅是当地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也是文化教育中心。经过长期的延续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加之受历史进程、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心里素质、语言风格、审美观点、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等方面都有着与其它藏区不同的特点。现州境内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约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29.23%),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

自然地理

  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在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有众多的内陆湖泊。黄河干、支流在州境内总长559公里,长江为3380.2 公里,澜沧江为1792公里,总流域面积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多年平均径流量1022.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力蕴藏量542.7万千瓦。据估算,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储量1899.9亿立方米。可开发装机容量0.4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0.386万千瓦的水电站26座。     高寒是该州气候的基本特点。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明天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空气含氧量要比海平面空气含氧量低1/3─1/2。灾害性天气多,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全州年日照时数在2,467.7小时─2,789.1小时之间,年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623.5千焦耳─674.7千焦耳之间,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

历史沿革

  玉树古为西羌牦牛种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和多弥二国辖区,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宋时为黎州属下的囊谦小邦之地,元朝归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辖,明朝囊谦五室的贵族僧侣屡被赐号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明末清初玉树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清朝受青海办事大臣直接管辖,为囊谦千户领地,下有百户独立长等部落,民国时期设置玉树、囊谦、称多3县,统由玉树行政督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之下千百户制度因袭如故。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宣告玉树地区已完全由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能。1951年12月25日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机构,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的一个自治州。 

自然资源

·畜牧业资源

  畜牧业玉树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4,是青海省主要畜牧业产品基地。2005年底各类牲畜存栏为277.86万头(只匹)。2005年全州共生产牛羊肉35404.8 吨,共产牛奶28818.08吨,绵羊毛1360.41吨,皮张466711张。州内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系羊、玉树马和山羊。全州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02%,草场14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67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2%。境内草场以高寒草甸草场为主,相间分布高寒沼泽草场,西部有近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尚待开发利用,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巨大。

·农业资源

  玉树州东部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暖和,有小块农业区,现有耕地19.2275万亩,年播种面积17.8168万亩左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888万亩,粮油作物3410亩,另有4000公顷河滩、荒坡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     地处通天河沿岸至海拔3350米的东仲种植苹果获得成功,已建成面积约33.33公顷的蔬菜地,年产各类蔬菜125万公斤。

·森林资源

  全州现有江西、东仲和白扎三大原始林区。林地面积为3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为29.8万公顷,活立木储量为7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7%,林业年产值为100万元。

·气候资源

  玉树州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全年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暖季4-5个月,无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5.6℃---3.9℃,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年均气温日交叉大部分地区为14℃,年交叉在19.8℃—23.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全州年降水量246.3-658.5毫米,年蒸发量1698.1-1155.4毫米。年日照时数为平均在2500小时以上,阳光辐射总量达623.5-674.7千焦/厘米2。全年大风日数41.5-124.3日,积雪期207-343天,积雪厚度1-24厘米。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空气含氧量低1/3-1/2,日照长波紫外线则比海平面高10倍。

·矿产资源

  全州初步探明矿床矿点200余处,累计共发现各类矿产3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的125种的 28.8%,矿产地255处,其中矿床20处矿点192处,矿点192处,矿化点43处,占全省已发现矿产地2525处的10.26%,这些矿产中有铁、锰等金属矿产地23处,金银等贵金属矿产地46处,铜、铅、锌、锑、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地79处;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地7处,煤、油页岩、泥炭等燃(油)料矿产地36处;硫、盐、芒硝、重晶石等化工原料矿产地23处,水晶石、宝石、莹石、玉石、大理石、石膏、粘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和建筑材料矿产地41处。

·水利资源

  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流密布,黄河干、支流在境内总长559公里,长江为3380.2公里,澜沧江为1792公里,总流域面积为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多年平均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利蕴藏量542.7万千瓦。其中长江流域为326.7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60.2%黄河流域12.42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2.3%;澜沧江流域202.4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37.3% 。内陆水系(湖泊)为1.15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0.21%。 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贮量1899.9亿立方米。可装机容量0.4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0.386万千瓦的水电站26座。

·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白唇鹿、马麝、野牦牛、野驴、岩羊黄羊、藏羚羊、雪豹、棕熊、猞猁、旱獭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40余种。鸟类品种居青海省首位,兽类品种居青海省2位。鹿茸、麝香、熊胆、羚羊角等都是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经济价值极高。     野生植物资源有野生药用植物冬虫夏草、姜活、柴胡、知母、贝母、沙棘、大黄、秦九、水母、雪莲、藏茵陈、党参等800余种。其中冬虫夏草年产量在10吨左右。

·太阳能资源

  全州年日照时数在2467.7小时-2789.1小时之间,年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623.5千焦耳-674.7千焦耳之间,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旅游资源

  玉树州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有明扬藏区的玉树歌舞和著名的唐蕃古道;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有隆宝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野生动物王国。目前有提供观光旅游的景观、景点42处。 

基础环境

·能源供应

  玉树州现有22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9527 千瓦,年发电量为2500万千瓦时-2700万千瓦时。结古镇电能较为集中,现有东方红、禅古、西杭3座电站。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有龙青峡、拉贡、香达、聂恰河电站。     全州已探明煤炭储量约6000多万吨,30多个矿点分布于囊谦、杂多、玉树县境内。

·交通运输

  玉树州已基本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以国道主干线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交通网路。青藏公路214国道已全部实现黑色化,并可直达西宁、兰州、成都,州至县干线公路910公里,县乡公路里程1027公里,专用公路 127.9公里。2005年完成客运量22.7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为13.7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

  玉树州的邮政网点已遍布全州六县;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州乡镇所在地和附近村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两万门。全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3.65%和63.84%。

·城镇建设

  结古、香达、称文、歇武镇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商业、文化、广播、电视、卫生、教育、旅游事业初具规模。全州有各类综合专业、批发零售机构商业服务网点500多个,集贸市场7个,有大专分校1所,中学9所 所,小学58所,幼儿园4所,拥有医疗机构78院(所),正规病床610张,卫生防疫站7个,药品检验结构1个,妇幼保健站6个。还有餐饮、影剧院等休闲、娱乐场所若干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5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玉树州的经济建设,一直把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省,在政策上给与了极大的优惠,在资金上实行了倾斜,全州各项事业的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玉树州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地区,农牧业是该州的主要产业。     2005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6亿元,比“十五”计划提高6.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602元提高到2005年的4363.6元,年均增长10.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完成266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五年累计完成25.2 亿元,年均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86亿元,年均增长19%,是“九五”期间的2.66倍。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93.9元,年均增长6.87%。     “十五”期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1420人次,比“九五”末增长214%;实现旅游收入257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425%。个体工商户达到2535户,注册资金3951.5万元,从业人员5016人,分别较2000年增长56.5%、69.2%和189.6%;私营企业达到67家,注册资金达到5514.8万元,从业人员近891人,分别较2000年增长204.6%、122.7%和185.3%。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年均增长9.1%。 

玉树文化

 多彩的冬日藏服多彩的冬日藏服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是康巴服饰文化的翘楚,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     隆重华盛的玉树藏族传统服饰表演,在赛马节的最后一天是节会的高潮和华彩段。康巴玉树藏人的服饰奢盛而雍容大气。男人的藏袍都以虎、豹的真皮镶边,显得英豪武勇。据说这种装饰是古代吐蕃王朝奖赏英勇武士时赐以虎豹皮并让其披褂在肩头而演变来的,后来代代沿袭,成为藏家男儿阳刚的象征。女子的袍装,更华贵艳丽,以优质水獭真皮镶边,并把边饰加得很宽,尤其下摆,达到尺余甚至更宽。据说,不算饰物,单这种藏袍价值就高达两三万元。女装的奢华,还体现在头饰,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佩戴在发际和胸项,高贵典雅之至。据当地人透露,这种装饰齐全的盛装的价值往往在几十万乃至一二百万以上,听了真有点不能置信!但这确是事实。     藏袍,是玉树藏人服装的基本款式,有冬装、夏装和常服、礼服之分。常服是用布料、氆氇做的,而礼服要用毛呢、绸缎、锦缎等更精好的料子来缝制,还要用水獭皮和虎豹皮装饰。玉树藏人的冬夏装有十多种,最常见的冬装是镶獭的皮袍,叫“察桑”。藏袍中女性礼装最考究华贵,都要在摆边镶上宽30多公分的水獭皮,并拼接成黑白相间的漂亮图案,其上再镶接15公分左右的彩色锦缎,很华贵。玉树女子的夏藏装叫“锦新”,由氆氇、毛呢、布料绸缎等做成,用锦缎镶边,显得素雅高洁。     藏族男女里面穿的衬衫,都是高领右衽大斜襟,男白女彩(大红、粉红、墨绿等)。藏式男裤兴大裤管,白色居多,装在用褐子或皮料做的高腰藏靴里,显得既传统又酷。玉树人的藏帽,冬季的多是用狐皮或羊羔皮做里子的,有袋形和四耳的两种,漂亮的狐毛金黄耀眼像燃烧的火焰,羊羔毛翻出来净白如雪,高洁素雅。     玉树男女的头饰,也很有意思。男子头上多蓄发梳着辫子,用箍圈盘在头顶上,再饰以摆动的大股红缨穗,风度翩翩,这是典型的康巴汉子的头饰特征。女子头上一般梳三四十条小细辫辫,收拢的辫梢上缀有珠宝和彩色丝穗,再戴上以琥珀球为主(戴单不戴双),配以红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饰,华丽而高贵。     玉树人的项饰以天珠(藏语叫 “斯”)和珊瑚(藏语叫“芝玛”)为主,配上绿松石、珍珠等,论串儿戴。女子平时戴一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还要戴金银制的护身佛龛(叫“嘎吾”),内装佛像佛咒等加持圣物,华丽精致。     女子一定还要有配带腰饰带,并且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条,由镂花鎏金的白银板或白铜板连缀而成,再配挂上金银雕镂镶着珠宝的小佩刀、针匣、奶桶钩、银链、响铃串等,琳琅满目。男人,一般配饰腰刀、弹带、火镰及杈子枪等,倍显英气阳刚。     玉树藏族男女都戴手镯,有象骨、金银和玉镯多种,还有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饰。男女戒指多为金银铜制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红珊瑚、玛瑙、天珠、绿松石等各类珠宝。耳环,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戴双耳环,金银铜制多种,多镶嵌有各类珠宝,女子还有花坠儿。     玉树藏族美丽豪华的服饰,反映出玉树藏人酷爱收藏珠宝、钟爱家族中女孩儿的浓重地方人文传统,也明显地带着佛教文化和古老自然崇拜的影响,具有康巴腹地浓烈的地域特色。它的艳丽、豪华,它的别具一格和独特的文化特色,让人难忘。 

·精美绝伦的首饰

   玉树人的项饰以天珠(藏语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为神奇)和珊瑚(藏语叫“曲茹”)为主,再配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玉石等,论串儿戴。男子一般戴两颗珊瑚珠夹一个天珠的项链。女子的项链,平时只戴一串,每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胸前还有一种与宗教明显有关的金银制的护身佛龛,叫“嘎乌”,内装佛像、佛咒等加持圣物,不仅华丽精致,还可通过它来传达对佛的虔诚,被视为护身物。    女装一定要饰以华贵的腰带。这种腰带,是由镂花鎏金的白银板或白铜板连缀而成的,每条都嵌有二三十颗珠宝,精雕细镂,图案精美,华贵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条。腰带,有大带和小带两种,大带系腰,小带围臀,勾画出女性的曲线美,据说这是玉树藏族服饰的一个独创。腰带上还要配挂上金银雕镂镶着珠宝的小佩刀、针匣、奶桶钩、银链、响铃串等等,更显得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但平时,女子的腰带却较为简单,一般戴革质的,上有镂空的花纹图案,素朴大方。男子,身上一般配饰腰刀、弹带、火镰以至叉子枪等,以显武勇和阳刚,据说这与玉树民间流传的一首优美的民歌有关。“去时我在众人前面,这是因为我的骑术出众;回时我在众人后面,那是因为我是勇士”,传说中唱这首歌的江赛白马骑士,就是这样的一副装扮。    玉树藏族男女,喜欢戴象骨、金银和玉制的手镯,还有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饰。戒指多为金银铜制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红珊瑚、玛瑙、天珠、绿松石等各类珠宝。耳环,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双耳环,有金银铜制多种,多镶嵌有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女子的耳环,下端还垂吊一颗珊瑚珠和金丝银链串成的花坠儿。 

·自然崇拜留下的文化符号

  玉树藏族传统服饰中,较多地应用了水纹、云纹、龙纹、孔雀羽纹和花草纹样,还有日、月、星辰、山的变形图案,简练生动,绘形绘色。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和信仰。他们认为,上述自然物有神灵,是各种神的化身,能够显示出超人的伟力,而人和万物是天神们创造和主宰着的。人们脚下的土地,之所以能长出草、花、粮食、果子……全是土地神指使的结果。土地神是地上万物的主管。还有动物图腾,如马、牛、羊、龙、孔雀、猕猴等(体现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种皮毛装饰上)。早期的苯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为特征的。现在玉树藏袍边饰中的“雍仲”符号,有苯教法轮恒转的含意,也是太阳和火的象征,同至今仍在藏区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丧礼仪中的一些习俗一样,成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遗留文化符号。    玉树服饰中的自然崇拜,还体现在宝石饰物上。和崇拜山一样,玉树藏人也崇拜石。他们认为石头是山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灵物,是神的杰作。尤其是珍贵的各种宝石,如红珊瑚、绿松石、玛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赐给人的吉祥物,能趋灾避邪,吸收天地灵气,圣瑞之极。所以,玉树地区藏人有极尽一切能事收藏宝石做装饰物的习俗,使这里的服饰比别的藏区显得更奢盛华丽。因此,成就了玉树“服饰之乡”的美誉。  

·传统服饰的文化遗迹

  玉树藏族男女美丽奢盛的服饰特点,反映了玉树藏人酷爱收藏珠宝,尤其锺爱家族中女孩子的浓重地方人文传统。另外,还明显地受到佛教文化和藏地古老自然崇拜的影响。 玉树藏区的传统服饰,吸收了唐卡、堆绣和壁画这些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图案(如莲花、宝瓶、双鱼、寿字等佛家“八宝”瑞物)、色彩(浓重的红、黄、蓝、白、紫等)和内容,并喜欢使用抽象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服饰的装饰美感。正是本民族艺术与佛教艺术的长期互补融合,使玉树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玉树服饰图案中,至今还保留着比佛教更早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的一些影子,如被藏语称为“雍仲”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符号“”,作为水獭皮袍边的重要拼图装饰,处处可见。内装精致佛像和密咒的护身佛龛“嘎乌”,也是玉树藏族男女服饰挂件中的必备护身物。人们总是虔敬地将它紧贴胸口不离身,希望佛的神力与自己永伴,远离灾难。    玉树藏族,具有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的艺术创造激情、表现力及审美观,在传统服饰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价值和宗教文化价值。 

康巴宗教

·[/title3][title3 class="title3"]玉树州结古寺

  结古寺已有数百年历史,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已有数百年历史,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的萨迦派寺院  位于玉树结古镇东结古山上,藏语称“结古顿珠楞”意为“结古义成洲”为萨迦派在青海省内的主寺,主要建筑有:经堂2座,僧舍220间,主体建筑“都文舟嘉措”可容纳100所哇诵经。讲经院、大昭殿、弥勒殿、嘉那和文保活佛院都各具特色。这里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嘛尼堆由刻有六字真言“啊嘛呢叭咪哞”的嘛呢石垒成,译为汉语“啊!莲座上圣佛!噢!”有的嘛尼石还刻有经文或佛像,无数“嘛尼石”排一起构成一列经石墙。目前已有2.6亿块嘛尼石,形成了一座嘛尼石城。石墙、门巷皆挂印有经文、佛像的彩色经帆,石城中央竖立一红色神塔。 结古寺位于结古镇东,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名僧高徒在我国藏区闻名遐迩。殿堂僧舍错落有致,高耸于山岗之上。结古寺的嘛尼石堆闻名于世界,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时定居于镇东新寨村,并在此修建嘛尼堆,人称“嘉那嘛尼堆”、“新寨嘛尼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大,200多年间堆积25亿多块嘛尼石,堪称“世界第一大嘛尼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寺院依山而建,殿堂僧舍错落。历史上一直是玉树北部地区萨迦派主寺,1937年藏历十二月一日,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圆寂于此。嘉那佛是该寺最大活佛,与内地关系非常密切,故称“嘉那朱古”(汉族活佛之意),嘉那佛独创了称为“多顶求卓”的100多种舞蹈,从而使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玉树州结古寺玉树州结古寺

·嘉那嘛呢节

    嘉那嘛呢节是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落成的庆典节日。嘉那嘛呢石经城有两个节日,一是200年前嘉那嘛呢石经城奠基的节日,藏语称“嘉那帮庆”。二是嘉那嘛呢石经城落成的庆典节,藏语称“嘉那帮群”。相比之下,嘉那帮群“节日比较隆重、热烈。     传说,200多年前,当嘉那嘛呢石经城落成时,虽为隆冬时节,却雷声隆隆、花雨纷纷、彩虹当空、瑞祥纷呈。周围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欢聚在新寨村,举行嘉那嘛呢石经城的落成典礼。嘉那嘛呢石经城创建者、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旺喜悦之际创编了为节日庆典的舞蹈,这便是现在遐迩闻名的“新寨卓舞”。这天是藏历12月8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嘉那嘛呢石经城的民间传统节日。如今,嘉那嘛呢节的活动从藏历12月8日举行到15日,由新寨村民主特的各种宗教活动和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节日期间,除了举行宗教活动和歌舞表演,还要开展民间物资交流。现在,随着嘉那嘛呢节的声名远播,参加节日的不仅有来自玉树各地的信教群众,还有玉树周边地区的群众,数万人游览、朝拜堪称世界之最的嘉那嘛呢石经城,盛况空前,展示了藏传佛教文化植根于民间的独特魅力。

玉树藏族婚礼

  玉树藏族婚礼,在充满吉祥、充满祝福的氛围中,用圣洁的哈达、醇香的美酒、虔诚的煨桑、真挚的祝愿,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玉树的藏族婚礼是严格按约定俗成的程序举行的。婚礼的第一步要请僧人诵经祈祷,择定结婚吉日和送亲迎新的良辰。双方家里都要准备丰盛的饮食,各自组织送亲和迎亲的队伍,迎亲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只能去单数不能去双数,空额是专为新娘留的,以示欢迎新娘从此成为新郎家的正式成员。    姑娘出嫁那天早晨,其父母不能送出门,只在家里与女儿告别。女儿在走出家门前接受父母所赐予的第一条哈达和第一声祝福。既将离开父母的女儿情不自禁地要大哭一场,双方挥泪而别。     新娘走出家门被扶上马,送亲和迎亲的人纷纷将哈达献给新娘,祝福其一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场面庄重、气氛吉祥,既有喜悦之微笑,也有悲伤之眼泪。     在送亲队伍中,新娘的舅舅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象征新娘对方的最高权威。另外还有一位品行高尚、颇有威望而能言善辨、幽默风趣的“尼宝”(婚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新娘一行来到离新郎家一箭之遥时,恭候已久的新郎家的人捧着哈达和美酒举行“琼洁”即敬酒献哈达的仪式。此刻,新娘方的婚使便出面,以特定的琼洁“词曲诘问美酒的来历、敬酒的诚意、饮酒的意义等,敬酒者对这一连串的“酒问”也用说唱形式一一作答后新娘才接受敬献的哈达和美酒。接着,由舅舅赠送“格赠”即九种陪嫁礼品,就是以骏马为主的九牲畜、以锦缎为主的九绸缎、以虎皮为主的九兽皮、以羊肉为主的九食品等,各种礼品俱全者最佳,一般都是象征性地送上几种即可。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下马时双脚要踩在用青稞摆成的“ ”字的白毡上,随即在手捧“才玛”(酥油糌粑供品)、“达大”(彩箭)和酒壶、酒碗的男女青年的引领下,由伴郎伴娘陪同,绕煨桑台转三圈后进家入席。席间新郎新娘互赠信物、接受长辈的祝福和哈达,并向长辈敬献哈达。随后,大家一边吃喜,一边听婚使说唱“保西”(婚礼词),以吉祥的祝福和不无夸张的言词赞美新娘的家乡、新娘的双亲、新娘的贤慧勤劳和财富人缘等。新郎方也踊跃参与,互相尽情赞美祝福,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气氛热闹。     婚宴结束后,举行“保丁”(婚示仪式),展示新娘的嫁妆。婚礼最后以歌舞庆贺祝吉,在“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

玉树藏族民俗禁忌

   玉树藏族和其它地区的藏族一样禁忌范围十分广泛,内容涉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禁忌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俗,同时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外地游客很有必要了解藏族的民俗禁忌,使自己的旅行活动更有意义。下面重点列几个禁忌习俗:     (1)自然和动物禁忌。禁止在神山和寺庙周围乱砍乱挖树木、花草、药材和捕杀动物;忌搅动泉眼或在泉水中洗东西;禁忌捕杀鹰鹫;忌宰杀放生的牛羊和骑用的马匹。    (2)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禁忌孕妇到别人家串门或参加婚礼;禁忌吃兽类肉;禁忌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克;忌父与女、母与子、兄弟与姐妹等在场时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     丧葬和宗教禁忌。家人或村里人死后禁忌谈笑、歌舞;服丧49天内禁家人洗头、沐浴、饮酒、盛装;平时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进入经堂不脱帽、喧哗和乱敲钟鼓;禁忌跨过袈裟和经书、法器等;禁忌在寺庙内吸烟、饮酒、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忌逆时针反转寺院、佛塔、圣山、嘛呢石堆和经轮等;忌在供品和酥油灯上吹气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纸张特别是经文纸擦东西或当卫生纸;禁忌将佛像和经书放在床底下或践踏。 

玉树藏族过年习俗

  玉树是唐蕃古道必经之地。每当斗转星移、一元复始的时候,这里的藏胞都别有一番新意地举行庆祝活动。新年前夕,饱经风霜的老人们,小心翼翼地用食指蘸上糌粑糊糊,往明净的主房墙壁上,一笔一画地写出藏文“扎西德勒”(即“吉祥如意”)。他们边写边念“唵,嘛、呢……”他们认为,虔诚地写了“扎西德勒”,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否去泰来,逢凶化吉。他们还把青稞穗和“抛儿”,陈列在庭柱的柱头上,期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获得农牧业生产双丰收。又在佛龛前点起大型酥油灯,几上陈列着很多的净水碗,古朴的屋子里显得明净而又辉煌。     在姑娘们的心里,都在默念着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词“卡切”(晨星水)。晨星水是指除夕过到大年初一那一刻,披着满天星斗,向河神焚烧“桑切”(类似汉族烧香),而背回来的一年里的头一桶水。传说中认为,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水里注入来自天界的甘露,也溶入爱神丹玛洒向人间的杨枝水。晨星水,可以荐佛,可以荐神,可以洁身,可以净化人间,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可以冲尽人间的忧伤和烦恼,带来光明和幸福。容光焕发的姑娘们,在背水“梢儿”(大木桶)的沿口上贴上三块酥油,每块酥油插上一支点燃的香,虔诚地敬献给三宝;怀里抱上以柏叶、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争先恐后地向河边走去,要背回头一勺、头一桶晨星水。习俗认为,头一个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先用崭新的汲水器舀出来些,一个个地倒入净水碗中,献在供桌上。然后向洁净的盆内倒进一些,再注入牛奶少许,按先老后少、先男后女的顺序,合家洗涤。“一水洗百净”,旧的一切随着晨星水的洗涤,跟旧岁一去不复返了。迎来的是新岁、新事、新福、新的吉祥。    年轻的小伙子们,手握着点燃的火把,高高举起,串街走巷,燎过每一家之门。他们边跑,边吆喝,边唱着歌:     火把燃着熊熊的光焰,     巨光照亮了三十三天。     欢迎你,新的岁神,     你带着幸福来到人间。     熊熊的火把高高举起,     照彻了整个大地。     迎接你,新岁的喜神,     为人间带来福禄和欢喜。     火把之光愈燃愈红,     红光染透了半壁太空。     欢迎你,主宰吉祥之神,     横扫一切邪恶,让它们敛迹远遁。     中途,与背晨星水的姑娘相逢,顿时欢声雷动,互相问好、祈祷,互相唱酬,年经人沉浸在一片狂欢中。串过街头巷尾,大家集中到历年会合的空旷的地方,垒起松柏木,集中火把,点起熊熊烈火。他们围绕着火堆跳起舞来,直跳到大年黎明方休。

康巴藏族民居

  中国有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文化带,在大陆西部的横断山脉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高峡河谷走廊地带,因为地理交通等因素,许多民族沿河谷南北往来迁徙,繁衍融汇,日久年深, 形成中国唯一的南北走向的狭长文化带,它已经引起世人愈来愈多的关注。康巴地区的藏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文化色彩斑斓的河谷高原上。     我是第一次到康巴传统的文化、经济中心甘孜采访。一路上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一代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藏传佛教寺院。大片的寺院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楼台重叠,脊窗栋梁都雕镂彩画得相当精美,表现了康巴藏族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来到康巴,自然要投宿康巴藏族的普通人家。康巴人的住房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却能砌得光洁、严整。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壮观。一幢建筑内的房间大小、结构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内地城市建造的多单元式的楼房;不过这儿的民居都带有一个大庭院,院门也修建得高大、结实。     从前康巴地区的诸族、部落之间多奔袭、争斗,民居内使用独木截成矩形的梯道上下往来。这种独木梯可以迅速撤除,以切断进入居室的通路, 从而自卫防盗。现在的人家已经把独木梯改建为带扶手的台阶式楼梯, 走动起来方便多了。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坎址亢筒匏猓共贾昧俗殴┓钌穹鸬木谩?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 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勾金描银的藏式柜、桌、门、窗……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时下康巴地区富裕户渐多,古风盎然的藏式橱柜上又多出了彩色电视机、收录机和电子游艺机。 有些人家千里迢迢地买回来电冰箱, 然而康巴地区最热的夏季, 在房间里呆着都要穿件薄毛衣,电冰箱自然无用武之地,只能充当储藏柜。     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 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这一带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墙院上和房顶四角上安放白色石头的习俗, 显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迹。康巴地区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楼、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地震而经久不塌,实在是一个奇迹!     入乡随俗,我住在康巴得天天吃康巴饭。这儿的饭食与别的藏区大同小异, 只是每天要吃上四五顿。糌粑是用炒熟的青稞麦和豌豆磨成的面, 是藏族的正餐, 头几顿饭离不了它。 吃的时候,以酥油茶或清茶拌和, 用手捏成面团吃。我是客人,每回抓糌粑, 主人都要额外地加上几匙白砂糖。牧区以肉食为主。用好部位的新鲜生肉晾制的风干肉,是藏区的美味佳肴。晚餐是用萝卜、油菜叶加上糌粑煮成的“土巴”,以代替主、副食。睡前还有顿小餐, 一般是血肠、面片汤。藏族人对茶水需要量特别大, 估计每人一天大约要喝上二三十碗茶水。招待客人首先上酥油茶,至少要喝三碗, 客人如谢绝则为失礼。“土巴”加上茶水, 喝时倒不觉什么, 只是夜间却多了许多麻烦。     回想在康巴的日子, 阳光落尽了, 夜寒阵起, 收拾完工作了一天的照相机, 和房东一家人围坐在灯火下面, 大口呷着酥油茶, 撕吃着风干肉, 确实是十足的藏区风情。     康巴藏区建立新区是很麻烦的,必须按部就班。首先请喇嘛选择地址和住宅的朝向, 一般选在向阳的高坡上, 或者靠近水源的地方。建新居的时候非常热闹, 各家各户都来帮着挑土背石,以示庆贺。 新居建起来以后, 不能当年粉彩油漆, 要请喇嘛来念佛经,把彩色谷粒撒到各个房间,隔了年才可以彩饰装新。不这么去做, 则被视为不吉利。如果新建好的经堂能够请到高僧、活佛驻足、开光,更是吉祥如意了。     我还听说藏族的民居建筑和相隔万里重洋的美洲印地安人的民居十分相像,就连使用的独木梯都一模一样,这一现象对于许多学者始终是个不解之谜。(来源: 中国网  作者:吴新华)

旅游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州西北部治多和曲麻莱两县境内,地处北伟34°08′—36°08′,东经89°35′—94°06′,面积4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平坦广漠。可可西里独特的高寒自然环境,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类型和原始生态环境,这片尚未被污染的净土,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这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现已查明:哺乳动物有16种,其中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鸟类约30种,其中7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在可可西里极为严酪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盘羊、棕熊、猞猁、雪鸡、天鹅、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展现了极限生存的生命奇迹。这里还有1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84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这些举世瞩目的中国珍稀动植物,无论在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还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地位。199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可可西里地区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洁而神奇的可可西里,是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的理想去处。   格拉丹东格拉丹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玉树是江河之乡,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玉树高原。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新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石碑高高矗立在玉树境内的通天河大桥旁。     长江发源地两股源流,象是从牦牛鼻孔中涌流而出,所以,藏语称长江为“治曲”,义为牦牛河。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玉树一侧的格拉丹冬雪山群。冰川形成的冰塔林犹如水晶园林,琦丽壮观,涓涓溪流晶莹透明,畅流不息。     长江南源藏语称“当曲”,北源藏语称“楚玛尔河”。在三大源流之间,还有多条源流,构成了长江源流的扇形水系,三大源流汇成通天河。     通天河上段的主干流经治多、曲麻莱、称多和玉树四个县汇入玉树县境内的杂曲河。玉树境内的长江源流段称通天河,全长1200多公里。进入四川省甘孜州境内的河段,称为金沙江。通天河就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源流。 通天河通天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母亲河,藏语称“玛曲”,义为孔雀河,在玉树境内全长150公里。其正源发源于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西南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扎穷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多条支流汇聚后,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的干流经曲麻莱和称多两县注入星宿海,然后出玉树境流入果洛州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之水天上来”,诗人李白想象中那气吞山河的天河,最初以容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滥觞于玉树高原,孕育了母亲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不屈个性。     东南亚第一巨川、著名的国际河流——湄公河即澜沧江,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的杂纳日根山,藏语称“杂曲”,义为岩山之河。流经杂多、囊谦两县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杂曲在玉树境内干流长448公里,大的支流有“孜曲”和“结曲”,水利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流地区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周围雪峰耸峙、冰塔林立,有许多海拔5000至6000米的雪山,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然而,每而盛夏,满山遍野的绿草、鲜花、牛羊、帐篷,充足的阳光、星星点点的高山湖泊、纵横交错的沼泽溪流、青藏高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物种、藏族牧民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悠闲自在和浪漫情调,构成了源头特异的自然风光和迷人景色,充满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天然情趣。特别是长江、澜沧江流域那千姿百态的高山峡谷、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让人留连忘返。

·嘉那嘛呢石经城

  嘉那嘛呢石经城,俗称嘉那嘛呢。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嘉那嘛呢石经城于公元17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创建。据有关史料记载,嘉那活佛是康巴人,他曾修行在峨眉山和五台山,后周游并朝拜藏区各圣地。200多年前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自然显现六字真经的一块嘛呢石,遂以此为缘住在该村,同僧俗群众一起刻凿嘛呢石度过了一生。解放初期,嘛呢石堆形成了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00米、高3米的规模宏大的嘛呢石经城,并建有佛堂及佛塔、大经轮堂等建筑。占地面积25亩,嘛呢及经文石有25亿块左右。嘛呢在佛经中解释为观音菩萨六字真经,六字代表解度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殊胜功德。常育此咒或轩经则可利乐众生,功德无量。因此,每当正月十五日,都有许多人来此转经朝科教朝拜。世人对当地群众在几百年时间持续不断、坚忍不拔地凿刻嘛呢石经的精神和所达到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现嘛呢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嘛呢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石经城的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嘛呢石块。     嘉那嘛呢石刻经文数量之多、雕刻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

·吉然寺

 吉然寺,全称吉然菩提洲,位于巴塘乡境内的卓玛巴杂崖根,因此又名卓玛巴杂寺吉然寺,全称吉然菩提洲,位于巴塘乡境内的卓玛巴杂崖根,因此又名卓玛巴杂寺 吉然寺,全称吉然菩提洲,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5公里的巴塘乡境内的卓玛巴杂崖根,因此又名卓玛巴杂寺,海拔3700多米。吉然寺是吉然家族在此世袭传承住持弘法而得名。“吉然”是家族姓氏,自称是吐蕃四大原始氏族之一,早期信奉苯教,到8世纪改宗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  公元1143年吉然家族生一子名觉哇久丁桑贡,系结古镇西杭村人。他天生聪明才智慧,学识渊博,法力无比。他曾向帕摩竹巴学法,二十几岁时创立了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其主寺吉然寺,经历代传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建有很多分寺,仅在玉树境内就有15座分寺,僧侣达十几万人。后因与萨迦派发生教派之争,加之元朝势力的介入,直贡噶举失利,寺院被焚毁,吉然寺被迫迁往西藏。1179年,在西藏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帕摩竹巴弟子木雅贡仁所建法寺经扩建而尤形成直贡梯寺。18世纪末吉然后然后裔多旦仁增俄萨开始恢复吉然寺,但始终未能达到昔日的规模和辉煌。    该寺现由吉然后裔日布秋英多杰住持。寺内修有经堂、遗迹较多。吉然寺因在历史上曾为直贡噶举派主寺,在藏区颇有影响。 

·佐娘古塔

  佐娘古塔位于通天河南岸,距玉树县仲达乡40公里。佐娘古塔是印度大学者弥底于公元1030年在玉树境内的通天河流域弘法时所建,距今有970年的历史。塔高40米,周长200米,是康区最大的佛塔之一。古塔形状独特,保存完整,历史悠久。佐娘古塔的修建樗着佛教在康区后弘期的开始,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藏经·丹珠尔》、《青史》、《红史》和《西藏佛教史略》等多部藏、汉史籍中均有该塔的记述。在藏区具有较大影响,许多佛教徒不辞路途遥远前来朝拜、游览。     弥底大师在佐娘一带弘扬佛法、修建佛塔的同时,还传授了与热贡艺术相媲美的绘制唐卡和雕塑的技艺。弥底大师亲手雕刻制造的微型塔至今还保存在桑周寺内或珍藏于民间。微型佛塔做工精致、造型逼真、世所罕见。     为了保护佐娘古塔,公元1260年藏传佛教高僧嘎阿尼当巴(曾任元朝帝师)在古塔之旁修建了桑周寺。桑周寺现有大小经常3座、佛殿4座和僧舍等建筑。寺内保存的许多宗教文物,在人物刻画、制造工艺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因此佐娘古塔和桑周寺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