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何宜德事件是真实的吗"国家为什么不动柳传志"

2020年,江苏卫视的答题节目《一站到底》中,一名选手的简历震惊了现场所有人。

在这份简历中,这名年仅12岁的选手展示了他,令人瞠目结舌的履历。

其中包括

3岁在雪地裸跑

4岁参加帆船比赛

5岁开飞机

8岁考入南京大学

其经历之丰富,让人感觉都不像是真的。

那么这份简历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饱受争议的神童:何宜德

2008年2月,何宜德出生于中国南京,父母给他取的乳名叫多多。但在网络上,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裸跑弟”。

2012年除夕,纽约迎来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街上行人稀少,只有零零星星的清洁工人在工作。他们穿戴着厚厚的棉衣棉帽,裹得严严实实。

漫天的雪花中,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这是4岁的何宜德正在和父亲何烈胜在街头慢跑,30分钟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何宜德脱掉了自己的内外衣裤,只穿着一条内裤和一双运动鞋,就冲入了街头的漫天风雪中,而此时的纽约室外温度是零下13度。

何宜德在雪中裸跑的视频被家人录了下来,上传到了网络,马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指责何烈胜这样对待一名年仅3岁的孩子太过残忍,何烈胜不以为然,并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何宜德出生的时候,何烈胜已经四十岁了,中年得子的他非常开心,但这股高兴劲刚升上来,就被医生的一席话浇灭了。医生告诉他,何宜德是一名只有七个月的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斤8两,并且伴随4种并发症,典型的体弱多病,而且很可能是一名脑瘫患儿。

听到这番话的何烈胜非常不甘心,他觉得医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为了让儿子健康长大,凭借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经验,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何烈胜的心里形成了。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从医院的保温箱里抱出来的第十天,一身疾病何宜德就被父亲,丢进了水里学习游泳,这是何烈胜为儿子准备的第一堂特殊训练课程。不过,对于还在襁褓中的何宜德来说,更残酷的训练还在后面。

何宜德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为他安排了每天,长达8个小时的的训练课程,按何胜烈的理念来说就是要从体商、智商、德商、情商、胆商等十商训练来培养何宜德的理解、自理、自控、记忆、反应、体能、毅力等各种能力。

学会走路后,何宜德每天要进行3公里的快走慢跑训练,还有爬绳荡桥训练,三车训练就是滑轮车、踏板车、自行车,中间还要穿插溜冰、武术、跆拳道、街舞等训练。

何宜德每天6点钟起床,晚上八点多睡觉,除了吃饭和少量的游戏时间,一天的课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两岁的时候,何宜德就经常跟着父亲一起爬紫金山,紫金山主峰海拔接近500米。这种高强度的跋涉旅行一些缺乏锻炼的成年人都有些吃不消,但何宜德却坚持了下来。期间累了就歇一歇,也不用抱,自己坚持爬到山顶。

此外,何宜德坚持每天游泳一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池子里的水温也是在逐渐降低的。何胜烈还要求儿子从小就用冷水洗脸和洗澡,隆冬季节也是如此。

除了这些身体上的锻炼,还有文化课、棋类等智力启发课程。在上下课的接送途中,何宜德也被安排了“讲故事”的训练,在外出旅行和广场活动中,练习与他人交流,此外还有礼貌训练和感恩训练。

甚至还有一项是“逛商场学习”培养商场意识和各种商业知识。

那么对于幼小的何宜德来说,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他能够吃得消吗?

他的妈妈又是什么态度呢?

不出意外地,何烈胜的一系列计划受到了来自家庭内部的强大阻力,毕竟没有哪个母亲,愿意看着孩子受这份罪。更何况是思想更为传统的爷爷奶奶,因此何烈胜的计划一实施,马上就遭到了妻子和父母的一致反对。

但倔强的何烈胜铁了心要做,坚持把计划执行了下去,后来家人见劝不了,也就妥协了,任他折腾,毕竟是孩子的亲爹,总不会害孩子吧。

而对于何宜德本身来说,毕竟是小孩子,对于这种训练还是有些抗拒的,但在父亲的鼓励还要求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这些训练方法虽然有些激进,但不得不说,何宜德的特殊体质,配合着何烈胜的训练,效果竟非常明显。

3周岁时,何宜德随家人到美国旅行,进入了美国纽约法拉盛彩虹幼儿园,因表现突出,他在一周之内由小班跳级升中班,两周后再次跳级升大班。

4岁时的何宜德就已经认识3000多个汉字了,根据台湾的检测机构出示的结果,何宜德的智商潜力高达218,体质也非常好,并且以旁听生的身份,入读了南京御水湾小学。根据老师们的反馈,4岁的何宜德在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上,完全能跟得上课堂学习。

而继纽约雪地裸跑之后,2012年8月,何宜德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青岛参加国际OP级帆船赛(OP级帆船为专为青少年设计的小型帆船),他也是这项比赛开赛以来年纪最小的选手。同年9月底,何宜德在父亲和妹妹的陪伴下,历时15个小时,登上了日本富士山。

2013年,何宜德又去学习了如何驾驶飞机,同年8月,5岁的何宜德,驾驶蜜蜂3号飞机,完成了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的飞行,这次飞行历时35分钟。

飞行结束后,教练对何宜德赞不绝口,称“这个孩子出乎我们的预料”。

而同年的9月份开学后,何宜德成为了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四年级的旁听生。

2014年,6岁的何宜德和父亲在,生命禁区罗布泊中步行了100多公里,而他也成为了最小的穿越罗布泊的“探险家”。

2017年,年仅9岁的何宜德拿到了小学毕业证,比同龄人快了整整3年。

之后,他选择自学初高中课程并报考了南京大学主办的自考专科。

经过了两年半的准备,2019年,何宜德一鼓作气,通过了南京大学自考专科,全部18门课程的考试,经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审核,他成为了自考史上年龄最小的大专毕业生。

而何宜德也没有停下脚步,此时的他,正在准备考取硕士和博士学位。

同以往广受赞誉的神童不一样,何宜德的出现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许多人对何烈胜的教育方法,明确表示反对,也有人质疑何烈胜的动机,认为他是在炒作,还有人觉得何宜德,所取得的成就不算什么,虽然看似涉猎很广,但都没有深入研究。

这样的境况,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位,同样被称为神童,风评却截然不同的天才,他就是13岁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天瑞。

同样的年少成名,同样在很小的年纪完成大学学业,但相比于何宜德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训练和规划中学习,孙天瑞的成长轨迹则完全不同。

小时候的孙天瑞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4岁的他已经可以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了。

孙天瑞酷爱读书,妈妈怕影响他视力,不让他看书时间太长,可他拿到一本书就不撒手。因为看书的事儿还没少挨父母的打,小时候的何宜德也阅读了很多书籍,但却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

在这一点上,两人截然相反。

孙天瑞童年的玩具就是家中的器械,他不仅玩儿,还要“拆”,什么东西拿到手,非要自己拆了再重新组装一番。

一般的家长要是遇到这样的,熊孩子非拉过来痛骂一顿不可,但孙天瑞的父母非但没有阻拦,反而是放手让孩子拆,甚至有时候还陪着孩子一起拆。

上了高中以后,孙天瑞也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他每天写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课外书、下棋、打乒乓球,对此父母也是十分的支持。

纵观整个学习生涯,孙天瑞从来没有上过任何的辅导班,父母也都是按照他的兴趣来进行引导,从来不会强迫他去学习什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孙天瑞三年读完了小学,一年读完了初中,2009年,13岁的他参加了高考,并且考出了654分的优异成绩,连北京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孙天瑞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研究专业。

从孙天瑞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父母在他的教育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他的出现向外界传达着一个信息。

天才,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而我们再看何宜德,他的身上是一条和孙天瑞,完全背道而驰的成长路线,自小按照父亲的要求进行训练,日常生活被密密麻麻的课程填满,失去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而这也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答案似乎很明显,大众更愿意接受孙天瑞式的教育。因为它更温和,也更贴近人们的认知,但其实客观来看的话,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和观点,都应该秉持着一种辩证的态度。

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只有适不适合。

孙天瑞式的教育方法,契合了他卓越的天赋,放大了他的优点。但它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种自制力较差的儿童。

同样的,何宜德式的教育,也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甚至是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但至少,在何宜德的身上,它是成功的。

它将一个体弱多病,曾被医生诊断为脑瘫的早产儿,从不幸的边缘拉了回来,成为了一个健康、强壮和同龄人一样聪明的孩子。

只是这一点,它也不应该被全盘否认,“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教育上依然适用。

此外,对于何宜德,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几乎被命运抛弃的男孩,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重新点亮了自己的人生。这个故事比那些争论更值得让人记住。

~w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