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推荐 发布于 2022-10-28 00:15:03
- 分类:互联网百科
【资讯百科在线助读】 记得当年,在赵本山刚刚出道之时,曾发起过一场关于“赵本山现象”的讨论。那场讨论,聚焦点仅仅局限于雅与俗的层面上,还没有人提到文化。再后来,因为学者余秋雨公开评价赵本山是“喜剧表演艺术家”引发了一场争论,反对者打出“文化”的旗帜否定赵本山,否定东北小品,终无定论。 近年来,随着东北文化的流行,出现了许多东北现象,如每年“春晚”与观众不见不散的“赵本山与喜剧小品”、雪村的“翠花,上酸菜!”、辽宁歌剧院的歌剧《苍原》,还有不得不提到的东北文化代表“二人转”等。在小品《不差钱》逗笑无数人之后,老百姓对东北文化更是认可,人们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逐渐加深,对东北农村的那些家常事儿尤感亲切。 发端 “二人转”在褒贬中代表东北文化
赵本山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如今东北文化火爆了,二人转逐渐被认可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据了解,在东北地区,民间长期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最初的东北二人转,只是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渐渐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而二人转真正丰富起来,成为老百姓口中的谈资、追捧的焦点,还要从铁岭这个地方说起。据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铁岭市剧协主席乔杰介绍,当时在铁岭,从事二人转编排的演员们主要研究把民间舞蹈和其他舞蹈结合到二人转中,除了跳进跳出扮演之外,还要加强舞蹈性,让人一边看一边觉得美。他说:“二人转本身有些旋律很美,把舞蹈增加进去,能够把土的东西稍微提个色。舞蹈也可能更多地被城里和年轻观众接受。”之后的《大观灯》演出,铁岭民间艺术团糅合现代歌舞、通俗歌曲在其中,一个剧场演出达到500多场,创下全国纪录。 东北二人转 近几年关于二人转的推广必须提到赵本山,而他的弟子小沈阳在“春晚”大热后使得二人转继续升温。二人转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东北文化的一个象征,互联网上的视频下载、街头巷尾的模仿秀,都有它的身影。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在不断的演变中,真正原汁原味的二人转或者东北地方戏曲已经在这个舞台上销声匿迹了。现在人们提到的“二人转”,实际上已经是东北剧场里综艺节目的代名词,它和正宗的二人转概念已相去甚远。本地人想看传统二人转已经很难,外地人看到的二人转其实不是二人转。 著名编剧宫庆山对目前二人转的现状看得非常透彻,他说:“现在观众已经视觉疲劳了。15年前,这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大伙都觉得很新鲜,两个人拿着扇子就说上了,唱上了。十几年了,还是老一套,就这点玩意儿。”他举例说,小沈阳的东西是谁的呢?是田娃的。田娃的是谁的呢?是周云鹏的。小沈阳那个装扮有个叫小贵子的演员早就那么穿了。剩下的这些新生代,他们又没有新东西,都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延伸赵本山小品成“春晚”重头戏
赵本山的搭档范伟在谈二人转时说:“本山大哥这种风格的小品,他的母体绝对就是二人传。”的确,二人转造就了赵本山小品帝国“大哥大”的地位,赵本山等演员的“出彩”也让二人转转出了东北,转向了全国。 谈到二人转向小品的转变,宫庆山认为这是赵本山扬长避短的结果:“赵本山的小品脱胎于二人转,他在演小品时把唱取消了。直到现在,赵本山小品里都带着二人转拉场戏的特点,比如,说的时候都是四六八句带押韵,都是贯口。” 从几年前脱胎于二人转的小品被赵本山带上央视春晚舞台,从《红高粱模特队》到《昨天今天明天》,从《卖拐》、《卖车》到《不差钱》,赵本山的小品已成为老百姓在除夕夜晚最为期盼的晚宴。与此同时,其他带着东北口音的演员——潘长江、巩汉林、黄宏、范伟、小沈阳……都成为央视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了东北口音,最初还有人质疑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为北方人办的,现在南方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实际上也是接受了东北文化。 乔杰举了一个很直接的例子:“最早刚出现‘忽悠’这个词的时候,央视春晚或央视其他晚会导演都会提出来,不要用这个词,怕人听不懂。现在南方人也在用,包括文章和影视作品都有。《蜗居》是典型的上海剧,都有这个词,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理解了,接受了,不自觉地使用了。”类似这样的很多东北方言土语,也逐渐变成全国性的“普通话”。渗透电影电视中的“东北味道”
东北文化的盛行,使其自身逐渐渗透到电影、电视多个领域,《刘老根》、《乡村爱情》、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等,不仅成为家庭中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成为大银幕上轻松愉悦的享受。 “刘老根,刘老根,你是一个啥样的人……”许多观众都能哼唱几句电视剧《刘老根》的同名主题曲。赵本山从努力维持东北小品在全国的霸主地位,到呕心沥血推出上下两部电视剧《刘老根》,出发点都意在诠释东北文化,将东北人、东北事、东北情、东北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许多东北特有的文化现象。《刘老根》之后,又相继播出的《马大帅》、《圣水湖畔》、《乡村爱情》等东北乡村题材电视剧,均以诙谐的东北口音,“土气”十足的东北农村事,受到东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似乎是一夜之间,“东北味道”已经走出了央视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的“小”舞台进而“登堂入室”。 不仅如此,大银幕上也少不了“东北味道”的一席之地。电影《三枪》中,“斗鸡眼”赵本山的登场,一句“抓生活作风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令不少观众大笑,而赵本山出场这段,几乎就像翻版的“春晚小品”,他和小沈阳、毛毛、程野的问答部分笑料百出,“让你给抢答了”等台词更是“小品腔”十足。同时,“二人转”也在片中全面升级,毛毛、程野、小沈阳给“捕快”擀面时干脆拿“面饼”当手绢,玩起了“丢手绢”绝活。一位祖籍北方的观众李女士表示,听东北话、看二人转上银幕特别亲切。也有不少南方的年轻观众不买账:“看起来就像是春晚的小品串烧,不是张艺谋的电影啊。” 不论对《三枪》的评论是好是坏,认可或不认可,可以看到,被老百姓认为的国际大导演与百姓明星合作,其实也就是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张艺谋借赵本山的二人转和经典小品段子吸引普通老百姓,将东北味道带向国际,这应该可以看作是东北文化能够雅俗共赏的又一个境界。扩展刘老根大舞台“走四方”
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与成长都需要时间的培育,可以不夸张地说,东北的民间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据了解,在东三省的省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十几家大剧场,每天都上演着改良后的二人转。在二级城市,如果有一定人口密度,也会有一两家像样的剧场。甚至在省会城市,这些剧场已经变成了旅游点,看东北二人转已经成了当地接待外地人的项目之一。 前些年,刘老根大舞台作为沈阳的城市地标从东北进入北京,在寒冷的北京冬天燃起一把火,让首都市民和游客有了一种笑的巅峰体验。如今,刘老根大舞台开始进军全国有条件的省会城市。2009年,小沈阳领队在全国搞了100场巡回演出,可以算是二人转走向全国的重要形式。乔杰说:“现在是时代变化,人们在高节奏运转中寻求放松。二人转能把生活中的现象,用东北特有的语言,大实话,给你提炼出来。二人转现在实际上不光是黄河以北传播,黄河以南也在接受了。” 随着刘老根大舞台在各个城市的落户,其实本质上就是东北文化的扩张。东北文化已经渐渐走出地域的限制,将其自身的流行氛围和精髓散落到东南西北、千家万户。今天在这里建一个剧场,明天那里又有一个剧场拔地而起,这种扩张的意义是文化的传播,它是一种文化遗产。 一种能够雅俗共赏的文化流行起来是好事,但是怎么扶持它保持一贯的精华而不落入泛滥的俗套,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东北文化确实从我国最北方的冰雪中走了出来,面对如今的春暖花开,保持那一份韵味不流失,需要更加的重视具有东北味道的“二人转”、小品、或者电视剧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产出的数量。严肃的高雅文化过于曲高和寡,平常的民俗文化容易泛滥变得低俗,太小众和太大众都不能成为一种优秀文化的评判标准。东北文化虽然做不到濡染世风、浸润心灵,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能够用它质朴的本质和历史流转的精华,放松人的心情,给人以一种快乐和生活感悟,就是一种贡献。民俗的东西拿出来雅俗共赏,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将昨天的渊源和今天的繁茂延续成为明天的文化积淀。 关于东北文化现象,乔杰认为,它只是一个海市蜃楼,“因为赵本山现象出现了东北文化现象,如果没有赵本山的现象,东北文化的现象还存在不存在?”而另一个要面对的事实是,东北文化的大旗还能飘多久,也就是赵本山这杆大旗还能飘多久?目前东北文化有点像当年的京剧、豫剧、评剧和黄梅戏,或许这种地方戏曲都有一个所依撑的旗手,一旦这个旗手消失,这门艺术就会走向衰落。如今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文化是不是也会重蹈它们的覆辙?如果没了赵本山,东北文化怎么代表? 事实上,东北文化是大工业的城市文明。在哈尔滨,大部分黑龙江人说着一口比北京人还标准的普通话;长春是中国大学学府最多的城市之一;沈阳以重工业著名,因此,东北文化不仅仅只有赵本山和“二人转”,就像东北地区不仅仅只有漫天冰雪的冬天,还有灿烂高远的秋天,有漫山山野菜、鲜花齐放的春天。民间艺术始终离不开它所生长的土地,东北幅员辽阔,文化也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快餐式的、狭窄的。只有当我们使文化创作或者东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回归到土地,以人民和土地为源泉,精益求精、百花齐放,才能真正建立起东北文化的百年老店,到那个时候,没了赵本山,东北文化足以用自己代表。(郑寒月)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