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在地球上的位置(绿色部分)伊朗在地球上的位置(绿色部分)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英语: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简称“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海岸线长2700公里。境内多高原,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公元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后侵入并统治伊朗。18世纪后期,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伽部落统一伊,建立恺伽王朝。19世纪以后,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1978~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    1979年2月11日,霍正式掌权,并于4月1日建立伊斯兰共和国,霍成为伊朗革命领袖。

概况

伊朗国旗伊朗国旗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7∶4。自上而下由绿、白、红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白色横条正中,镶嵌着红色的伊朗国徽图案。白色与绿色、红色交接处,分别用阿拉伯文写着“真主伟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这是为纪念伊斯兰革命胜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兰教太阳历为11月22日。国旗上的绿色代表农业,象征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征神圣与纯洁;红色表示伊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国徽

伊朗国徽伊朗国徽  由四弯新月、一把宝剑和一本古兰经组成。新月象征宗教——伊斯兰教;古兰经位于顶端,象征伊斯兰教高于一切,是共和国行为准则的依据;宝剑象征坚定与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斩“恶摩”。四弯新月和古兰经书本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个图案呈圆形,象征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兰思想遍及全球。

·国花

  玫瑰花

·人口

  7260万(2009年3月数据),人口增长率为1.5%。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德黑兰、伊斯法罕、法尔斯、霍拉桑和东阿塞拜疆。全国人口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首都

  德黑兰(Tehran),人口1100万,平均海拔1220米。年气温最高的月份为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22℃和37℃;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3℃和7℃。

·领袖

  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Seyyed Ali Khamenei),1989年6月4日当选。

·国家元首

  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2005年6月当选,8月3日正式就职。2009年6月,艾再次当选,8月5日宣誓就职。 自由塔(德黑兰市)自由塔(德黑兰市)

·行政区划

  全国共有30个省,分为299个地区、749个县、2305个乡。全国共有889个市,68122个村。   1 德黑兰省  2 库姆省  3 中央省  4 加兹温省  5 吉兰省  6 阿尔达比勒省  7 赞詹省前国王夏宫(德黑兰市)前国王夏宫(德黑兰市)  8 东亚塞拜疆省  9 西亚塞拜疆省  10 库尔德斯坦省  11 哈马丹省  12 克尔曼沙汗省  13 伊拉姆省  14 洛雷斯坦省  15 胡齐斯坦省  16 恰哈马哈勒-巴赫蒂亚里省  17 科吉卢耶-博韦艾哈迈德省  18 布什尔省  19 法尔斯省  20 霍尔木兹甘省 前国王冬宫(德黑兰市)前国王冬宫(德黑兰市) 21 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  22 克尔曼省  23 亚兹德省  24 伊斯法罕省  25 塞姆南省  26 马赞德兰省  27 戈勒斯坦省  28 北呼罗珊省  29 呼罗珊省  30 南呼罗珊省

·主要节日

  伊斯兰革命胜利日:2月11日  伊朗历新年:3月21日

历史

沙赫·阿卜杜阿兹姆清真寺(德黑兰)沙赫·阿卜杜阿兹姆清真寺(德黑兰)  伊朗是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为该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4世纪起,伊曾先后遭到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及英俄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波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公元前的伊朗

    史前伊朗: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居住在伊朗西部高原地区。     埃兰王国(公元前3千纪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公元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     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所灭。   赛义德·阿里·纳因清真寺(亚兹德)赛义德·阿里·纳因清真寺(亚兹德)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公元后至20世纪初的伊朗

贾法尔清真寺(亚兹德)  贾法尔清真寺(亚兹德)     萨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封建割据、人民起义、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渐衰落。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纪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伊斯兰教取代袄教(拜火教),成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与其分庭抗礼。     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     蒙古的侵略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国王,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讨伐花剌子模,杀死国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伊朗并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王朝。此后,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 法德胡丁·礼萨清真寺(亚兹德)法德胡丁·礼萨清真寺(亚兹德)    帖木儿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随着伊儿汗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的国王帖木儿(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并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     萨法维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儿死后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纷争割据之中。其中,萨法维王朝建于1502年,此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伊朗国王。     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来自伊朗霍拉桑地区的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国王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凯历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赞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凯历姆汗死后,赞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赞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凯伽王朝所灭。     凯伽王朝(1779年至1921年):凯伽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凯伽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20世纪后的伊朗

    巴列维王朝及其覆灭:礼萨汗·巴列维(1925年至1941年在位)对内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但同时实行个人独裁。1921年,伊与苏联签订协议,废除了沙俄与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27年,伊宣布废除所有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外国在伊的领事裁判权,并实行关税自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伊朗与纳粹德国关系较密切。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出兵伊朗。礼萨汗·巴列维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1941年至1979年在位)。1942年1月,英国、苏联和伊朗订立同盟条约。1943年9月,伊朗对德宣战。   二战结束后,伊与英、美关系趋于密切,英、美对伊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趁机控制了伊的经济命脉。60年代初,巴列维为巩固其统治,缓和国内各阶层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提出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红、出售工厂股票、在农村开展卫生和扫盲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计划”。这一以世俗化和现代化为核心的改革计划又称“白色革命”。但由于脱离国情、触及宗教人士利益,造成经济严重失调,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宗教矛盾激化,各地动乱不断升级。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走海外。2月1日,因领导反国王运动而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2月11日,忠于国王的军队倒戈,巴列维王朝覆灭。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历史名城——伊斯法罕市

   伊斯法罕市是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的省会,距德黑兰414公里,海拔1575米,人口约200万,面积250平方公里。著名的ZAYANDEH河(全长360公里)横贯该市东西。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5世纪。“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文“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公元11、12世纪塞尔柱王朝时,该市曾为首都。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1736年),该市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深远影响。    历史上,伊斯法罕就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并于1989年5月,与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伊玛姆清真寺伊玛姆清真寺  该市为游览胜地,气候温和宜人。主要古迹有:  1、伊玛姆广场:位于市中心,革命前称国王广场,长510米,宽165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国王时期,当时是马球场。  2、伊玛姆清真寺:位于广场的南端。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一世时期,1630年竣工,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清真寺。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清真寺的大门是镀银的,门上写有许多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纳斯塔利格体书写。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璜。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回音越弱。在大拱顶的两侧,有两个尖塔,高43米。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晷,是当时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教室和讲堂。现仍保留多处作礼拜和祈祷的地方。 四十柱宫四十柱宫 3、四十柱宫: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该宫始建于萨法维一世,萨法维二世时建成,是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约1米。宫殿前半部是三面开放的宽敞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正中的四根大柱子中间有一大理石水池。水由这四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狮子的嘴里喷出。宫殿前面为长方形大水池,长110米,宽16米,水池四周有喷泉和石雕。站在池边朝宫殿望去,二十根柱子与辉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四十柱宫”由此得名。与平台相接的大殿有三个拱顶。入门处有一玻璃镶嵌的镜厅,为1657年阿巴斯国王时代所建,萨法维二世时,重新修饰。大殿内墙上有数幅宏大的壁画和精致的雕刻艺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征战场面。目前大殿辟为展厅,陈列着当时的器皿、古币、书法等文物珍品。   4、阿里加普宫:位于伊玛姆广场西侧的6层建筑,建于17世纪初,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们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看台是国王和王室客人观看马球和焰火以及检阅军队的地方。  5、哈柱桥:建于萨法维二世时期,是当时人们游玩和乘凉的场所。 三十三孔桥三十三孔桥 6、三十三孔桥:建于阿巴斯国王时期,因有三十三个桥孔而得名,是ZAYANDEH河上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万克教堂万克教堂  7、万克教堂:亚美尼亚人的教堂,在萨法维国王统治的早期,亚美尼亚人根据国王的命令从卓勒法迁移至此,后在国王的鼓励下建起这座教堂。  8、摇晃塔:伊斯法罕市的一个独特古迹,当你登上塔顶摇动一根木柱时,整个塔随之晃动。因年久已有损坏,经常进行修缮和加固,不常开放。  伊斯法罕有许多接待游客的饭店和旅馆,“沙赫阿巴斯饭店”是最豪华的一家,保持了伊古代的建筑特色。“加兹糖”是伊斯法罕有名的特产,类似我国的麦芽糖加开心果仁。手工锤盘也是该市远负盛名的工艺品。 

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是高原国家,海拨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罗斯山脉,东部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为冲击平原。主要河流有卡流伦河与塞菲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南岸属伊朗。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侯,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侯。里海沿岸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藏红花的故乡

 开花的藏红花开花的藏红花 对所有初到伊朗的人来说,在伊朗餐厅吃的第一顿饭所留下的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在一大盘白米饭上格外显眼的一小撮黄灿灿的米饭,吃到嘴里有着一种独特的香味,那就是用藏红花加工的米饭。如果多待些日子,你会慢慢发现伊朗许多食品都用到藏红花,在干果、点心、冰激凌中,都能见到藏红花那种特有的鲜艳的金黄色。几乎所有食品店、菜店和超市都有藏红花出售,伊朗的家庭主妇们也都擅长用藏红花加工食品,如此广泛地食用藏红花在其它国家是非常少见的。受到水土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只有伊朗能如此大量种植和出产藏红花,也只有在伊朗才能见到在生活中广泛使用藏红花的情形。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藏红花实际是一种叫做藏红花的植物的雌蕊。藏红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栽种季节为每年的9、10月份,新苗一般要长3年以上才有收获。藏红花的开花季节为每年5至7月份。在伊朗东部盛产藏红花的省份,每年一到藏红花开花季节,干旱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一片片、一簇簇粉紫色的花,这就是藏红花收获季节的景象。成熟的藏红花每个花蕾有3片花瓣,每片花瓣中间有细长的管状雄蕊,3根雄蕊中心长出3个雌蕊,颜色呈棕红、紫色或褐色。雌蕊在经过剥离、干燥等加工工序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藏红花。 剥好的花蕊打捆进行干燥处理剥好的花蕊打捆进行干燥处理 藏红花的采摘期在每年的9月初,花期只有15到20天。藏红花非常怕日照,日照会使摘下的雌蕊发蔫,颜色变浅,质量降低,采摘要在日出前集体抢收。雌蕊完全靠人工剥离,软软的细细的花蕊有些湿滑,从花中剥出时不能剥断,长短还要对齐,断了或不齐就没法打捆,也会影响下面的工序。这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极大的耐心,一般只有女人才能胜任。雌蕊剥好后就要扎捆进行干燥处理,干燥过程要完全避光,放在干热的房内晾干,也有用炭火烘干的,要不停的翻动,直到完全烘干为止。最后是分级,藏红花蕊的顶尖部分最好,越靠下颜色越浅,质量越差。每公斤藏红花朵仅能出10克上等藏红花,真像沙里淘金,这正是藏红花的珍贵之处。在香港每克顶级伊朗藏红花有售价高达100人民币的,是名副其实的“红色黄金”。  伊朗是藏红花生产出口大国,同时伊朗藏红花以品质优良、药用食用价值高享誉世界。全世界年产藏红花约为210吨,其中伊朗便占去170吨,位居第二的西班牙年产量只有25吨。在此方面,伊朗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最。  藏红花究竟原产于何处,至今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朗人很早就发现和使用藏红花。最初藏红花作为染料和香料使用,其泡制的水呈金黄色,艳丽高贵,曾被誉为帝王之色。在古代伊朗,每逢庆典、节日,人们便喷洒藏红花水,增加节日气氛。相传伊朗古代英雄鲁斯塔姆打胜仗班师回朝时, 成品藏红花颜色越红品质越高 成品藏红花颜色越红品质越高百姓出城迎接,将金币抛向队伍,用藏红花水喷洒英雄。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大流士爱种花栽树,他在花园种了藏红花,还下命让他征服的各属国也种植这些植物。也许,其它国家种植藏红花便始于此。当时已有烤馕时食用藏红花的记载。此后,藏红花开始被广泛用于食用。阿拉伯人占领伊朗后,王公贵族们学会了食用藏红花,藏红花的味道被誉为来自天堂的味道。伊朗人认识藏红花的药用功能始于萨珊王朝。当时,藏红花已作为香料、染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日常用品的调味剂和丝绸地毯染色剂,其独特的香味有让人非常舒服的感觉,人们才开始注意它安神养神的药用价值,并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种活血止痛的珍贵药材。据伊朗医药古籍记载,藏红花可治疗头痛、牙痛,有利尿、养神、美容、壮阳、解毒、降压、活血等功效。时至今日,在西医西药的冲击下,伊朗传统医药发生萎缩,藏红花的药用途越来越被忽视,伊朗人已很少再把它做药物,更多的是作食品的调味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政治

  1979年霍梅尼执政后,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1989年6月3日霍病逝,原总统哈梅内伊继任领袖。7月28日,原议长拉夫桑贾尼当选总统。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贾尼连任总统。1997年5月,伊总统文化事务顾问、前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长哈塔米当选总统,并于2001年6月大选中获选连任。2005年6月,伊举行第九届总统选举,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总统。2009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伊第十届总统选举中获得连任。

·宪法

  伊斯兰革命后于1979年12月颁布第一部宪法,规定伊实行政教合一制度。1989年4月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内伊正式批准经全民投票通过的新宪法。

·议会

  伊斯兰议会是伊最高国家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方可生效。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从2000年6月第6届议会开始,议席由过去的270个增加到290个。议会设有主席团和12个专门委员会。主席团由议长、两名副议长、三名干事、六名秘书共12人组成,主要负责制订会议议程、起草会议文件等工作,任期1年,任满后由议员投票改选,可连选连任。第8届议会于2008年3月经选举成立,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Ali Larijani)。

·政府

  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并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其它专门事务。伊现任第一副总统为穆罕默德·礼萨·拉希米(Muhammad Reza Rahimi)。本届内阁于2009年9月成立。

·司法机构

  司法总监是国家司法最高首脑,由领袖任命,任期5年。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由司法总监任命,任期5年。司法部长由司法总监推荐,总统任命,议会批准,负责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在司法总监领导下,还设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国家监察总局,分别审理民众对政府机关的诉讼和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现任司法总监萨迪格·拉里贾尼(Sadegh Larijani)(2009年8月任命),最高法院院长侯赛因·穆菲德(Hossein Mofide),总检察长古尔班阿里·达里·纳杰夫阿巴迪(Ghorban Ali Dali Najef-Abadi)。

·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

  1988年3月17日成立,1989年7月经宪法确认。主要职责是为领袖制订国家大政方针出谋划策,协助领袖监督、实施各项大政方针,当议会和宪法监护委员会就议案发生分歧时进行仲裁。现任主席为前总统、专家会议主席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宪法监护委员会

  由12人组成,其中6名宗教法学家由领袖直接任命,另6名普通法学家由司法总监在法学家中挑选并向议会推荐,议会投票通过后就任,任期6年。主要负责监督专家会议、总统和伊斯兰议会选举及公民投票,批准议员资格书和解释宪法;审议和确认议会通过的议案,裁定是否与伊斯兰教义和宪法相抵触,如有抵触则退回议会重新审议和修改。如与议会就议案发生争议且无法解决,则提交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进行仲裁。现任主席艾哈迈德·杰纳提(Ahmad Jenati)。

·重要人物

  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领袖。1939年生于伊东部圣城马什哈德。1958年赴库姆神学院学习。1963年后因参加反国王活动多次被捕并被流放。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历任革命委员会成员、国防部副部长、革命卫队司令、德黑兰市教长、伊斯兰共和党书记、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总统等职,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继任领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曾于1989年5月以总统身份访华。已婚,有六个子女。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1956年生于伊塞姆南省卡尔姆萨尔的一个铁匠家庭。1975年考入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工程系攻读学士学位。1986年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获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早年积极参加反对巴列维政权的政治活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参与创建大学生伊斯兰协会。两伊战争期间,曾先后在革命卫队后勤部和特种兵旅服役,并赴前线作战。1993~1997年,任阿尔达比尔省省长。1997~2003年,在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任教。2003年起任德黑兰市长。2005年6月25日,当选伊朗第九届总统,8月3日正式就职,任期4年。2009年6月13日,艾在第十届总统选举中成功连任,8月5日宣誓就职。   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专家会议主席、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1934年生于克尔曼省,14岁入库姆神学院学习。60年代起从事反国王活动,多次被捕。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革命委员会成员、内务部长等职。1980年7月,当选为议长。1981年被任命为霍梅尼驻最高国防委员会的代表。1983年7月当选为负责霍梅尼身后选定继承人的“专家会议”副主席。1988年6月被霍梅尼任命为武装部队代总司令兼德黑兰市临时教长。1989年7月28日当选为总统,1993年6月获选连任。1997年3月17日,哈梅内伊任命拉夫桑尼为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2006年12月,当选第4届专家会议委员。2007年2月,继续担任新一届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9月,在专家会议大会上当选为主席。曾于1985年6月和1992年9月两次访华。已婚,有三子二女。   阿里·拉里贾尼:议长。1957年出生。德黑兰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历任伊朗国家声像组织主席、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部长等职。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和文化革命最高委员会成员,同时负责伊朗核问题对外谈判。2008年3月当选议长。拉曾于2006年1月和2007年1月两次访华。

经济

  伊盛产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石油是伊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近年,伊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8财年,伊国内生产总值3373亿美元,增幅7.2%。  2008财年(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3373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600美元   外汇储备 850亿美元   外债总额 217亿美元   外贸总额 1450亿美元   货币名称 里亚尔   官方汇率 1美元≈9901里亚尔   通货膨胀率 25.4%

·资源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丰富。截至2008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384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2%,居世界第二位;伊也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和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日产原油能力430万桶,出口260万桶。天然气储量28.1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8%,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伊天然气日产量为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国家外汇收入的一半来自石油出口,2008财年石油天然气出口总额为818.55亿美元。   其它矿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可采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矿山3800处,矿藏储量270亿吨;其中,铁矿储量47亿吨;铜矿储量30亿吨(矿石平均品位0.8%),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锌矿储量2.3亿吨(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铬矿储量2000万吨;金矿储量150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锰、锑、铅、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目前,已开采矿种56个,年矿产量1.5亿吨,占总储量的0.55%,占全球矿产品总产量的1.2%。

·工业

  以石油开采业为主,另外还有炼油、钢铁、电力、纺织、汽车制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电器、化工、冶金、造纸、水泥和制糖等,但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赖进口。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386.22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3%,同比增幅9.5%。   伊朗是中东地区第三大石化产品生产国,现有20多个大型石化工厂,2008年石化产量2970万吨,产值120亿美元。2008年伊钢铁总产量1580万吨;铜产量20.6万吨;铝锭产量约45.7万吨,是地区主要铝锭生产国;水泥产量6400万吨;铁矿石产量2544万吨;煤产量128.5万吨。   伊朗是世界第16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居亚洲前4位,在中东地区居首位。汽车生产企业规模较大的有Iran Khodro、Saipa和Kerman Motor等三家,其市场份额总和约占总份额的95%。其中Iran Khodro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2008年伊生产各类汽车130万辆,同比增长13%,其中轿车105.7万辆,同比增长12%。Iran Khodro生产55.8万辆,同比增长5%,Saipa生产60万辆,同比增长15%,其他私营汽车厂生产2.2万辆。

·农林牧副渔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朗农耕资源丰富,截至2007年底,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农民人均耕地5.1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仅为1.2万台和30万台。目前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需进口大量食品。农业主产区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带。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2008年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2000平方米。2008财年,伊朗全国各类农作物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农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20%以上,农耕务工人员约为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0%,伊向全世界85个国家出口价值超过37亿美元的农产品,较四年前翻一番,主要出口农产品包括开心果、葡萄干、椰枣和藏红花,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70.5%。伊是世界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欧洲和波斯湾国家是伊开心果出口主要市场。   伊朗是中东、海湾地区主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和出口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七位。据伊朗海关统计,2008财年,伊朗出口干鲜水果价值1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4.4%;出口葡萄和葡萄干总额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出口椰枣价值0.79亿美元,同比下降21.5%;出口苹果价值1.11亿美元,同比增长6.6%;出口蔬菜作物价值4.02亿美元,同比增加108.9%;出口藏红花9000万美元,同比增加77.1%。

·旅游业

  伊拥有数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遗产丰富。伊斯兰革命前,每年到伊旅游都有数百万人。伊全国有各类旅游组织、旅行社约3000个。2007财年,伊共接待外国游客426304人次,国内游客1304577人次。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亚兹德、克尔曼、马什哈德是伊主要旅游地区。

·财政金融

  2007财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298.2031万亿里亚尔,支出421.3341万亿里亚尔。外汇储备820.5亿美元;外债总额286.47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98.91亿美元,中长期外债187.56亿美元。   2008财年,伊朗央行总资产1178.933万亿里亚尔,境外资产达778.49万亿里亚尔,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的黄金和境外其它股券。现任中央银行行长马哈穆德·巴赫曼尼(Mahmoud Bahmani)。 (资料来源:伊朗央行2007财年年度报告)

·对外贸易

  近年,伊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年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截止2008财年第三季度,伊朗进出口贸易总额1623亿美元,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其中,出口951亿美元,进口672亿美元,顺差279亿美元。2008财年,伊非石油产品出口(包括凝析油)共181.46亿美元,进口558.49亿美元。   伊主要出口产品有金属矿石、皮革、地毯、水果、干果及鱼子酱等,主要进口产品有粮油食品、药品、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牲畜、化工原料、饮料及烟草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及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德国、中国、阿联酋、韩国等。   2008年,伊与欧盟贸易总额为254亿欧元,同比增长6%,其中伊出口141亿欧元,自欧盟进口113亿欧元。伊主要从欧盟进口工业产品、机械设备,向欧盟出口主要是石油。(资料来源:2009年欧盟委员会数据)

·外国投资

  外国投资很少,1994年1月设立经济特区,至2000年12月,吸引外资现金总额为49.8亿美元。2002年8月,议会通过了“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草案总则。2003年吸引外资20亿美元,主要投资源为德国、沙特、土耳其、日本、荷兰和法国。截至2003年底,伊对外直接投资达68亿美元,占世界的0.24%;其中,2001至2003年分别为28亿、13亿和14.86亿美元。2004年,吸引外资21亿美元,其中19.56亿美元是工矿项目。据统计,2007年,伊朗吸引外资达到创记录的102亿美元;2008年3月至10月,伊共在485个项目上吸引外资346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比重最大,占总投资额的58.8%。

·人民生活

  实行国家福利补贴政策,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年均补贴额高达7万亿里亚尔,其中用于进口食用油和大豆饼的补贴超过10亿美元。2010年1月,伊议会批准了政府提交的有针对性补贴方案,允许在未来5年内逐步取消对汽油、天然气、电、大米、小麦、食用油、牛奶、糖以及邮政、航空、铁路等16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直接补贴,成立有针对性补贴组织,将取消直接补贴后结余的至少50%资金(约100亿至200亿美元)用于向民众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剩余部分用于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医疗服务、解决青年人住房和就业等支出。   2006财年,伊城市家庭月均收入823万里亚尔,18%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98.35%的城市家庭使用自来水,99.73%使用电;78.62%的农村家庭使用自来水,91.62%使用电。约73%的伊朗工人享受社会保险。全国有医疗机构730个,其中政府拨款医院488所,病床110797张,诊所17063个,从业医生3.7万人,其中外国医生350人。平均每1000人有0.5-1.1名医生、7名护士和17张病床。城市人口平均寿命66岁,农村59.7岁。

交通运输

  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其中进出口货物80%靠水运。2008财年统计情况:

·公路

  全国公路总长18万公里;其中乡村公路总里程10万公里,且平均每年新建各类公路1200-1300公里,每1000辆车平均乘295.2人。2008财年,公路运送旅客8.458亿人次,同比增长6.5%,共运送货物5.115亿吨,增长5.5%。

·铁路

  总里程8702公里,大部分系标准规距(1435mm),仅有94公里宽轨(1520mm),其中246公里、235公里铁路正翻修和升级。伊共拥有机车645辆(多数为柴油机车),同比增长1.4%,其中56.9%正在运营。2008财年铁路运送旅客141亿人公里,同比增1.3%;运送各类物资20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5%。

·水运

  7320万吨物资和4080万石油产品经港口运输,同比分别增长5.4%和1.3%。共装卸219.9万TEU集装箱,同比增长12%,共有540人次进出港,同比上升38.5%。伊主要港口有波斯湾地区的霍拉姆沙赫尔、布什尔、阿巴斯、霍梅尼、恰巴哈尔港及里海地区的安萨里和诺沙尔港,主要船运公司有四家,分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船运公司、伊朗—印度船运公司、瓦尔法加尔船运公司和里海船运公司。伊朗是中东和波斯湾地区最大的油轮拥有国,有20万吨级以上油轮26艘,油轮总吨位超过450万吨。哈尔克岛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输出港。截止2008财年,伊共有超过1000吨载货量货轮9000艘,低于1000吨载货量货轮5100艘。

·空运

  截至2008财年年底,伊航空业共运送3290万旅客进出港,分别运送国内、国际货物34000吨和89300吨。伊拥有客机132架,机场83个,使用率为34%;其中14个军用机场、61个综合性机场(只有22个可降落飞机,38个只可降落小型飞机,7个综合性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和8个客运机场。德黑兰、伊斯法汗、设拉子、大不里士、阿巴丹和阿巴斯为六大国际航空港。伊朗航空公司是伊境内最大的航空公司。

文化

  伊朗在艺术、音乐、建筑、诗歌、哲学、传统和思想体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波斯语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留下了可观的文献记录。波斯文学举世都予以很高的评价,诗人如:哈菲兹、鲁米、欧玛尔·海亚姆和菲尔多西等留下许多佳作,伊朗诗韵和歌词的优美,也获得全世界的赞誉。  过去的25年中,伊朗电影在全世界影展得到广泛的认同,获得过300项的国际奖项。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是著名导演之一。伊朗境内,所有媒体都受到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并且必须有伊斯兰教义指导部的批准,才能公开运作。这也包括互联网。但网络已经成为在年轻人中获取资料讯息和自我表现的流行方式。  寻求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特性。敬老尊贤和对外宾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传统礼仪的一部份。  伊朗历的新年Nouruz是在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的春分庆祝。Norouz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人类口传和无形遗产的杰作之一。  有美食家认为:伊朗料理与其它中东的烹饪间有非常多共通点,但是更精致和更富于想像力,就像一块华丽的波斯地毯一样的多彩和复杂。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来杜绝同性恋现象。根据伊斯兰法,同性恋的行为是非法和有罪的。

·伊朗博物馆

  伊朗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而博物馆则是展示这些瑰宝的最重要的地点。    伊朗博物馆的数量很大,估计在120座左右。在这些博物馆中,能体味到这个国家厚重的历史感:有象征波斯帝国的波斯波利斯;体现伊朗民族激情的萨迪、哈菲兹、菲尔多西墓;见证伊朗辉煌历史的珍宝馆和古代博物馆;承载伊朗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毯博物馆和曾象征着“波斯帝国复兴”的自由塔。这些都是伊朗人民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利用各博物馆和加强其科研工作,使博物馆逐步走向专业化,伊朗政府于1997年实施了博物馆分类法案。根据此法案,博物馆被分成国家博物馆、地区博物馆、地方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主题博物馆、科研博物馆、国家荣誉博物馆、赠品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宫廷用品博物馆共10类,建立起国家、地方和专业机构分级管理的模式,突出了博物馆专业性,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孔雀宝座孔雀宝座

·伊朗珍宝馆

   珍宝馆位于德黑兰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专门收藏伊历代王座、王冠、宝剑、珠宝、首饰等宫廷用品。1938年礼萨国王将王室藏品交给伊国民银行,作为发行纸币的担保。1960年底该馆开始向公众开放。其中几件主要展品有:  1、纳弟尔宝座:据传说,纳弟尔国王在1739至1740年从印度带回的战利品中有九个宝座和一个孔雀宝座。展出的宝座虽称纳弟尔宝座,但与纳弟尔并无关系,而是由恺伽王朝的阿里国王(1798-1834年)下令制作的,上面镶有两万六千多颗宝石。1926年礼萨国王和1967年巴列维国王加冕时都用过这个宝座。另外,收藏在古勒斯坦宫的孔雀宝座也不是原物,而是为阿里国王制作的太阳宝座,后用其宠妃孔雀夫人的名字命名,1979年伊斯兰革命时遭毁坏。  2、“光明之海”钻石:“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是两颗富有传奇色彩的钻石,原属于印度的莫卧尔皇帝,后成为纳弟尔国王的战利品。“光明之山”几经转手,现为英国王室所有。“光明之海”钻石为浅桃色,长1.5英寸、宽1英寸、厚0.375英寸,重量为182克拉。巴列维王冠巴列维王冠  3、珠宝地球仪:恺伽王朝纳赛尔·丁国王(1848年即位)为便于保存散放的王室宝石,命令工匠于1869年制成此地球仪。该地球仪直径约2英尺,球架是纯金的,镶嵌着红宝石和钻石,所用宝石的总重量达18200克拉。世界各国的位置用红宝石表示(伊朗、法国、英国和东南亚用钻石)、海洋用绿宝石表示。  4、巴列维王冠:1925年按萨珊王朝(226-651年)的王冠样式制成。1926年礼萨国王和1967年巴列维国王加冕时用过此王冠。王冠总重量为2080克,镶有3380颗钻石,重1144克拉;5颗绿宝石,重199克拉;2颗蓝宝石,重19克拉;还有368颗珍珠。  5、法拉赫王后凤冠:1967年为王后加冕制作。总重量为1480.9克,使用了36颗绿宝石,34颗红宝石,2颗尖晶石,105颗珍珠和1469颗钻石。          

·伊朗地毯博物馆

 地毯博物馆外观地毯博物馆外观  伊朗被认为是地毯编织艺术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公元前6000年伊朗就已有编织地毯出现。由于其编织技艺高超,图案设计精美且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一直受到收藏家的青睐,也是财富的象征。  伊朗地毯博物馆位于德黑兰市中心,1977年落成,占地面积2.4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34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式样美观,外看像一个地毯织架,内部分上下两层,一层展厅陈列各种馆藏地毯珍品,二层展厅举办临时地毯展览。波斯地毯是伊朗文化的瑰宝波斯地毯是伊朗文化的瑰宝  地毯博物馆珍藏着伊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编织的各种古老的手工地毯,做工细腻、精美绝伦。这些地毯在用色、图案和编织技法各有特色。传统波斯地毯的图案,以象征天堂的繁花蔓枝、各种清真寺庙建筑、浩大的宫廷和狩猎场面,以及宗教图腾最具代表。从各式各色的波斯地毯中,参观者能够看到伊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外来文化对伊朗文化的影响。挂在博物馆前厅墙上的几幅挂毯中,有一幅甚至还包含了龙凤图案,形态各异、逼真,制作精良,透视出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完美结合。镇馆之宝——一条有450余年历史的地毯镇馆之宝——一条有450余年历史的地毯  在大厅中央陈列着一条古老的地毯,产自大布里士,经考证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是该馆历史最久的地毯,至今仍是色泽鲜亮,堪称镇馆之宝。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随着伊朗王宫里的部分地毯转存该馆,其藏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地毯博物馆成了伊朗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馆内还设有图书室、书店、圆形剧场、地毯修理部和茶室。图书室和书店中有很多关于波斯地毯文化的相关书籍,圆形剧场内则放映关于地毯制作的介绍片,地毯修理部提供老旧地毯的修理和翻新服务,在茶室旁有手工织地毯表演,参观者可一边品茶一边观赏波斯地毯编织过程。  可以说波斯地毯是伊朗文化的瑰宝,世界闻名。它历经数千年,记载了伊朗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伊朗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谢赫·苏非·丁·阿尔达比里陵墓的中国瓷器 

 谢赫·苏非·丁·阿尔达比里陵墓的中国瓷器谢赫·苏非·丁·阿尔达比里陵墓的中国瓷器 位于伊朗阿尔达比勒省的谢赫·苏非·丁·阿尔达比里陵墓始建于公元14世纪,是伊朗萨法维王朝的重要遗迹,由于伊斯玛仪一世和当时许多王公贵族死后也葬于此,陵墓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一个综合建筑群,瓷器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馆内藏有中国宋、明、清等朝代的瓷器百余件,是迄今为止伊朗收藏中国瓷器最多的博物馆。据博物馆方面称,其中有些是中国皇帝赠送给萨法维王朝国王的礼物,这类瓷器均有中国朝代和伊朗朝代落款。据说,原藏品数量巨大,后因战乱,许多瓷器被国外掳夺或散失。现存百余件瓷器多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形中等偏大,是难得一见的珍贵中国瓷器。 

世界文化遗产

 波斯波利斯古建筑群波斯波利斯古建筑群

·1、波斯波利斯古建筑群(法尔斯省)

    波斯波利斯始建于公元前约518年。波斯帝国的中兴之王大流士一世为了显示王中之王的权威和万国一统的气魄,下令建造波斯波利斯宫殿。大流士时期完成了举行朝贺的阿帕达纳宫和起居的塔恰拉宫,其子薛西斯完成了其余主要部分。整个宫殿的建造历时120年。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一世征服波斯帝国,下令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宫殿,并将宫中收藏的价值12亿金法郎的珍宝运回希腊。    波斯波利斯宫殿建在扎格罗斯山脉中拉赫马特山西麓前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135000平方米的石头台基上,东面背靠拉赫马特山,正面朝西,居高临下,俯视辽阔的法尔斯平原。宫殿包括六宫一殿(阿帕达纳宫、塔恰拉宫、中央宫、哈迪什宫、阿尔希尔宫、三十二柱宫和百柱大殿)、金库和椒房东侧。宫殿的南侧有帝后陵墓。    1969年5月9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伊玛姆广场伊玛姆广场

·2、伊玛姆广场(亦称世界广场,伊斯法罕市)

    伊玛姆广场体现了伊朗伊斯兰时期的辉煌建筑成就。它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长510米,宽165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国王时期,曾是马球场和阅兵场所。    广场主要由位于南端的伊玛姆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一世时期,1630年竣工)、位于西侧的阿里加普宫(6层建筑,建于17世纪初,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们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看台是国王和王室客人观看马球和焰火以及检阅军队的地方)、北侧的巴扎(市场)和东侧的谢赫·卢特弗拉清真寺组成。    1969年5月9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群(胡泽斯坦省)

 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群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群   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约有近3000年历史,属埃兰时期建筑,主要由宫殿、陵墓和祭祀建筑组成,大部分建筑严重损毁,现存祭祀殿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坯和砖结构,砖上存有大量楔形文字。    1969年5月9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苏莱曼殿(西阿塞拜疆省)

    苏莱曼殿是拜火教的发源地,其中的重要遗迹什兹圣火坛建于公元前500年的帕提亚王朝,是伊朗最早的圣火坛之一。这里存有萨珊王朝时期和伊尔汗王朝时期的宫殿遗迹,萨珊王朝的建筑多为砖土结构,而伊尔汗王朝建筑多为石料结构,风格迥异。在一个占地只有5.12公顷的山坡上同时遗存原始宗教和两朝遗迹实属罕见。    1993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5、帕萨尔加德帝都(法尔斯省)

帕萨尔加德帝都帕萨尔加德帝都    2500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国者居鲁士大帝的宫殿和陵墓遗迹。帕萨尔加德遗址作为居鲁士王朝的都城,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筑中早期的典型代表。该遗址设计布置上保留着安纳托利亚山区游牧民扎营的特点。在一个广大院落中有门房、宫殿、住宅、会客大厅等,建筑之间间隔比较远,四周围绕着高墙,墙厚达4米。会客大厅外部有柱廊,四角有塔。同时期的建筑还有塔式结构的居鲁士帝墓和火神庙。    2004年7月17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巴姆古堡(克尔曼省)

    巴姆堡占地20公顷,长520米,宽430米,北面临河,其他三面面对是花园、居民区和农田;巴姆堡包括城区和城堡区两部分。巴姆堡城堡区建在一个土丘上,整个城堡由居民区、马厩、驻军区和中央区两层共5层建筑构成,占地6公顷。巴姆堡高61米,曾是军事要塞,是地道的伊朗风格建筑,也是世界最大的土坯结构建筑群。古堡大约有2000多年历史,估计建于萨珊王朝之前。历史上,巴姆堡曾多次遭到破坏。大约180年前,由于古堡遭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变得破败不堪,居民搬迁出城堡,这一建筑从此变成被废弃的城堡。在2004年的巴姆大地震中,城堡被完全毁坏。  昔日巴姆古堡昔日巴姆古堡  2004年7月17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及濒危世界遗产。苏坦尼耶陵苏坦尼耶陵

·7、苏坦尼耶陵(赞姜省)

    苏丹尼耶陵是蒙古伊尔汗王朝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305年,1313年完工。陵墓高53米、直径25米,外形呈8角形,上有拱顶。    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8、比斯通遗迹(克尔曼沙赫省)

    比斯通遗迹占地1650公顷。主要包括:大流士铭文(公元前520年)、大力神雕像、石匠法哈德雕像、贝拉史浮雕、萨珊遗迹、伊尔汗驿站、比斯通驿站、安息遗址和比斯通泉等。    2006年7月1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波斯文化

  比斯通遗迹 比斯通遗迹

·语言、文字、文学

  伊朗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波斯帝国至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语时期(公元9世纪初至今)。   古波斯语是楔形文字,有36个字母,从左至右书写。现在古币、图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详细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这一崖刻共420行18900个字,记述了大流士国王内征外讨、开疆扩土、当政治国的情况和对天神的颂赞(天神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分安息巴列维语和萨珊巴列维语,两种语言大同小异。安息巴列维语有25个字母,一个字母发数个不同的音。萨珊巴列维语多存留于宗教、历史、文学著作当中。当代普通伊朗人已读不懂巴列维语著作,只在伊朗大学中讲授。我国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经文著作残片(现存德国)是用安息巴列维语写成的。   近代波斯语又称达里波斯语(宫廷波斯语),是伊朗当今通用的语言。它源于东部霍拉桑的方言,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开始普及。据传阿拉伯人占领伊朗西部后,当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率众东逃至霍拉桑,其宫廷用语就是这种语言。近代波斯语采用阿拉伯语字母(32个字母)。   波斯文学是另一个令世人赞叹的文化遗产。在中世纪,伊朗文学创作已高度发展。有许多用波斯语写成的著作闻名于世,特别是11世纪初问世的伊朗民族史诗《列王纪》(作者为诗人菲尔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当时被广为传抄。伊朗上下喜闻乐见,城乡传唱。其后,还有被誉为古代伊朗民族英雄史诗的袄教圣经《阿维斯陀》、《贝希斯敦铭文》、《纳克希·鲁斯坦铭文》等。   诗歌是波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曾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伊朗人民所钟爱,在世界范围内也广为流传。著名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海亚姆、萨迪和哈菲兹等,他们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菲尔多西(Ferdowsi,约940~1020),本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Ebn Kasim Mansour)。中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图斯(Tus)市菲尔多斯(Ferdows)一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菲尔多西死后,因他生前对暴君苛政的抨击,穆斯林寺院教长不准把这位“不洁的异教徒”的遗体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内。经好友的多年努力,遗骨才总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一千周年时,图斯市重新为诗人建立陵墓。   菲尔多西的代表作是长诗《列王纪》(又译作《王书》),该诗相传有十二万行,现存十万行左右,始作于975年,1010年问世。《列王纪》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诗巨著,叙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勋业绩。全诗内容可分三部分:神话故事、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列王纪》用标准波斯文写成,对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列王纪》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伊斯兰教伦理观念,广为流传。已先后被译为英、法、德、俄、中等多种语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给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海亚姆(Heyam,1048~1122),全名阿普尔·法塔赫·欧马尔·本·易卜拉辛·海亚姆·内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   海亚姆是伊朗著名诗人,同时也以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闻名于世。他诞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内沙浦尔(Neyshapour)。幼年在故乡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海亚姆涉猎的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才华引起人们的重视,1074年被介绍到塞尔柱苏丹玛列克沙赫(Malaek Shah)的宫廷里。在宫廷庇护下,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于故乡。海亚姆陵墓现设立在故乡内沙浦尔。   海亚姆于三十岁开始诗歌创作。他留给后代的诗都收集在《鲁拜集》里。“鲁拜”是一种诗体的译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大体不押韵,类似于我国的绝句。海亚姆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动荡年代,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讽刺上帝、宗教及当时的种种神学理论,充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不咏的感叹。海亚姆的抒情诗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语言优美、凝练,想象丰富,诗中蕴含着哲理,发人深思。   萨迪(Sa’di,1208~1292),本名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兹(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13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设拉子(Shiraz),早年在设拉子求学,14岁时丧父,后经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大学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文学。但因不堪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辍学,离开巴格达。后因蒙古入侵波斯,被迫背井离乡,开始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他的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乡设拉子时已进入中年,隐居乡里,潜心著述。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   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萨迪的成名作有《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   哈菲兹(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14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伊斯法罕(Esfahan),后全家迁居设拉子(Shiraz)。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曾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孰诵《古兰经》之人。少年时开始学写诗歌,20岁即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方面显露才华,曾受设拉子穆扎法尔(Muzafar)王朝统治者之邀任宫廷诗人。1387年帖木儿攻陷设拉子后两年,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子。他的陵墓现安放在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Mousala)附近,已成为人们瞻仰和游览的胜地。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会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还在大量诗篇中,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贫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哈菲兹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东、西方著名诗人也对哈菲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后世伊斯兰学者赞他为“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德国大诗人歌德盛赞他道:“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艺术

  考古发现,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进入铜器时代。据称,伊朗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聪慧的波斯人在石块、木材、陶土、金属、骨头上绘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和复杂的花卉图案。波斯绘画(细密画)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致和细腻著称于世,使用的画笔有时是用一根毛发制作而成,15至16世纪曾盛极一时,至今仍经久不衰。   波斯地毯编织的历史与其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对原料的选择、色泽的搭配、图案的设计和编织技艺都要求极严,因此波斯地毯堪称世界上最精细、最富装饰性、最有价值和质地最优的地毯之一。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亚发现的属于波斯帝国时期的地毯。   波斯优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使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波斯民族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传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他们不仅从事大量的贸易活动,而且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伊朗阿舒拉节

  伊斯兰阴历元月十日是什叶派穆斯林的最重要宗教纪念日——阿舒拉节。每年这个时候,伊朗全国各地便沉浸在沉重的哀悼和悲痛中,以各种方式缅怀他们心中的英雄——伊斯兰太阴历6年在卡尔巴拉战死的什叶派穆斯林第三位教长——伊玛目侯赛因。 游行中儿童扮演侯赛因的部队游行中儿童扮演侯赛因的部队 但阿舒拉节并不因为是哀悼日而沉闷,恰恰相反,这一天是所有什叶派穆斯林宗教情结迸发的时刻,伊朗尤其如此。  悼念活动在太阴历元月一日开始,各地清真寺悬挂黑布,上面写有对侯赛因的赞颂之词。穆斯林们则以多种形式,如身着黑衣,演奏哀乐,吟唱颂歌,表演殉难场景等抒发对侯赛因的缅怀和景仰之情。  元月十日即侯赛因殉难这天,悼念活动进入高潮。成千上万的人都参加纪念活动,他们身着黑衣,头缠写有赞词的条带,由各社区或清真寺组队,在大街小巷展开轰轰烈烈的游行,有的队伍甚至绵延数公里。  队伍最前面是青少年旗手,他们高举各色彩旗,象征伊玛目侯赛因和他追随者进行的那次悲壮的起义。随后是四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抬着侯赛因的“遗体”,一名儿童装扮的狮子守护在侯赛因的身旁,象征勇敢和无畏。队伍中还有人表演伊玛目侯赛因在卡尔巴拉与倭玛亚王朝的大军作战和他壮烈殉难的悲壮场面,儿童扮演侯赛因的部队。因为,在卡尔巴拉的战斗中,伊玛目侯赛因有两个儿子殉难,其中一个甚至还在襁褓中。在侯赛因“遗体”之后,是排列整齐的两行游行队伍,清一色的男性,老少皆有。他们随着哀乐,一边走一边用手有节奏地拍打胸脯,或是用十二条铁链拴成的鞭子抽打自己,以亲身体会当年伊玛目侯赛因反抗压迫和追求真理的艰难。还有一些人轮流扛着重达几百公斤的金属旗,艰难行进,据说是侯赛因作战的武器组合。路边的群众向这些勇士们泼洒象征吉祥的玫瑰水,一面为他们赐福,一面缅怀伊玛目侯赛因。队伍的最后是大型扩音器,朗诵家们一路咏诵赞美伊玛目侯赛因和描述他殉难场面的诗歌,伴着哀乐和锣鼓手震耳欲聋的鼓声,场面壮观宏大、震撼人心,使得很多在场的人感动得流泪满面。  在哀悼的日子里,各地清真寺和富人们还免费为路人提供饮料,有的地方还给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免费发放甜点和盒饭。因为,当初伊玛目侯赛因在卡尔巴拉被敌军所困时,甚至没有一口水喝,所以在悼念伊玛目侯赛因殉难的阿舒拉节,穆斯林们都要准备饮料和食品,提供给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          

教育

  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重视高等教育,并于1989年制订高等教育5年发展计划,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教育。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5%。截至2007财年底,识字率达95.5%。目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346所,大学生150余万人。德黑兰大学是伊朗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闻出版

 德黑兰的小学生德黑兰的小学生 目前,伊约有各种报刊1700余种,大部分在德黑兰出版。主要报纸有:《世界报》、《消息报》、《伊斯兰共和国报》、《虔诚者报》、《使命报》、《和平报》和英文版的《德黑兰时报》、《伊朗新闻报》和《伊朗日报》国际版。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讯社。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称波斯通讯社。现任社长阿赫马德·哈德穆勒迈莱赫(Ahmad Khademolmelleh)。   国家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66年,1979年改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声像组织。现任主席是赛义德·伊扎托拉赫·扎哈米(Ezzatollah Zarghami)。电台用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及汉语等二十五种语言对外广播。电视有7个台播放节目,并有3个卫星台向海外播出。目前,外国新闻社驻伊代表机构有百余个,登记外国记者1000余人。2007年7月,伊朗开通伊首家英语电视台PRESS TV。

军事

 伊朗军队士兵伊朗军队士兵 国家武装力量由军队、伊斯兰革命卫队和治安部队组成。领袖是武装力量总司令。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军事领导和国防政策的制定机构,由总统、1名领袖代表、司法总监、议长、武装力量指挥委员会主席、国家管理和计划组织主席及外交、内政和情报部长组成。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二年。现任军队三军司令菲鲁斯·阿巴迪少将(Firoos Abadi)、总参谋部总参谋长阿卜杜阿里·普尔沙斯伯准将(Abdolali Pourshasb)、军队联合参谋部参谋长阿卜杜拉希姆·穆萨维准将(Abdolrahim Mousavi)、军队陆军司令阿哈迈的·礼萨·波丹斯坦准将(Ahmad Reza Pudansitan)、军队海军司令萨贾德·库查基·巴德拉尼少将(Sajjad Kouchaki Badelani)、军队情报部长法尔罕·迈马尔·纳哈万迪准将(Farhang Memar Nahavandi)。   目前,武装力量总兵力约90万人,动员部队约110万人。军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部队组成,总兵力约43万人,其中陆军约36.5万人,海军3万人,空军3.5万人。革命卫队总兵力约43.7万人,其中陆军约39.9万人,海军2万人,空军1.8万人。革命卫队司令穆罕默德·阿萨迪准将(Mohhamod Asadi)。革命卫队陆军司令阿赫马德·卡泽米准将(Ahmad Kazemi)、空军司令阿里礼萨·扎黑迪准将(Alireza Zahedi)。此外还有治安部队4万人,总司令艾斯马伊·阿赫马迪·莫伽达姆准将(Esmaeil Ahmadi Moghaddam)。

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极世界,愿同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赞成联合国改革,主张增选伊斯兰会议组织国家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倡导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反对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裁军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国。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主要根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解放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反对阿以和谈,但表示不采取干扰和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行动。主张波斯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应由沿岸各国通过谅解与合作来实现,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外国驻军,表示愿成为波斯湾地区的一个稳定因素。迄今为止,伊已与世界上125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中国同伊朗的关系

  2009年以来,中国与伊朗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保持平稳发展。   两国高层保持接触。2009年6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峰会期间会见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海南省三亚会见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伊朗第一副总统达乌迪。6月,温家宝总理会见了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八次总理会议的伊第一副总统拉希米。  双方政治交往频繁。杨洁篪外长与伊朗外长穆塔基保持电话和信函往来。2009年6月,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兼外长特别助理加什加维率伊新闻团访华。8月,中国外长杨洁篪特别代表、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访伊。11月,外交部副部长翟隽赴伊朗举行两国第八轮政治磋商。   中伊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09年,双边贸易额达212.05亿美元,同比下降23.3%。2009年4月,伊第一副总统帕尔维兹·达乌迪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5月,商务部副部长陈健率团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中伊经贸洽谈会。同月,贸促会副会长张伟率团访伊。   两国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09年1月,由中国云南大学和伊朗德黑兰大学共同创办的伊朗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德黑兰正式成立。5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率团访伊,会见伊副总统阿里阿巴迪,并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二届亚洲体育部长会议。  两国地方和民间交往日益密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波、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长春市人大主任祝业精等率团访伊。伊朗亚兹德省省长法拉扎德、胡泽斯坦省省长海贾兹率团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