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和后金(后来改为“清”了)军长期对峙,虽然明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但实际战争是互有胜负的。而明军最大的胜利是“关宁铁骑”打下来的。
“关宁铁骑”为什么能打胜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支队伍是招募当地人、组织建立起来的。他们保护的是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庄稼、他们的父母妻儿。他们天然地自发地愿意用生命去抗击敌人。
同样的道理,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也愿意用生命去支持“关宁铁骑”,支持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兄弟、他们的丈夫和父亲。部队路过了,他们主动送上热水热饭;有敌人的消息了,他们主动报告部队;敌人打听我方消息,他们却是守口如瓶、宁死不说的。
军民一心,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李自成打败大明军队,也是利用了民心。他提出的“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口号,给老百姓灰暗的人生带来了火光和希望——在正常的赋税之外,又有“三饷”,而且要提前征收好多年,老百姓早已是民不聊生了。
闯军的局势逆转,以进入北京为关键节点。
进入北京之后的闯军,已经推翻了明朝政府,建立了新的“大顺”政府了。但文官武将、皇帝大臣,都没有把思路从“打天下”转到“治理天下”上来。他们还抱着游击战的思路,用“拷掠助饷”的名义,搜刮北京城的全部财富,准备运回西安去。
开始时,“拷掠助饷”的范围限定在高级官员,但很快扩大到中级、甚至低级官员,又很快把一般的富户、甚至平民也卷裹进来——北京做了二百多年首都了,“宰相门前七品官”,就是普通百姓也很容易有个把“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至少也有个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吧?“拷掠助饷”范围的无限扩大,以及其他政策失当,使曾经深受百姓欢迎的李闯军队,迅速地失尽民心。
这时候已经不是闯军和明军或清军的简单对峙了。这时候是一个人民反对的政权,和一个人民还不了解的政权的争夺。
穷极思变。当初深受明朝苛捐重税之苦的百姓,渴望明朝倒台,支持反抗者;现在深受李闯军队“拷掠”之苦的百姓,也渴望着李闯的倒台,支持李闯的反对者。
于是,勇敢者组织起来军事对抗大顺军,当地人赶在大顺军到来之前把水井填死,归降者重新反叛,观望者坚决反对——不用等清兵来到,大顺军已经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了!
清兵勇武,再加上顺势而为,自然是事半功倍。
(+_+)?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