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台湾历史多少年了(中国台湾发展历史)

史前时期

台湾史前时期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 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 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 大陆分离。
图片[1]-台湾历史多少年了(中国台湾发展历史)-科普百科网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 台南市 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 人类 化石“左镇人”。 左镇人和 北京周口店的 山顶洞人有 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 琉球 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 商时期台湾属于 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 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 成的船队到达 夷洲(今台湾), 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 东吴 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 陈棱等人前往 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 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 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 福建 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 在澎湖设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 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 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 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 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 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 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 漳州、 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 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 社会 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 闽 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 贸易,一面组织 武装力量抗御 倭寇和荷兰人。1628年 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 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 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统治时期

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 欧洲新兴的 海权国家纷纷往 亚洲拓展势力。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 中国、 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 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 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 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 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 殖民统治的中 心,为增加 米、 糖等 农作物产量招募 福建沿海和 澎湖居民迁往台湾 开垦。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 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 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 中国 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 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 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 武装 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 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明郑时期

明郑时期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 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早年以 厦门为 根据地起兵抗清,被 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 南京受挫,后回师 厦门大修 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4月, 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 厦门、 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 战舰,从 金门料罗湾出发,经 澎湖向台湾进军。

4月30日郑军在鹿耳门(今属 台南)登陆,在民众积极 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 荷兰东印度公司 台湾长官 揆一和残敌围困在 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 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 赤嵌楼为承天府,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 司,总称台湾为 东都,后郑经改称 东宁。为纪念 故土改称 热兰遮城为安平镇。同时实行 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力 垦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 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明郑末期台湾人口已近趋20万。

清朝时期

明郑政权末期与 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 福建 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 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 康熙二十三年), 清朝设置 台厦道,台湾与 厦门共署,设一 府三 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 府治设在今 台南,下辖 台湾县(今 台南)、凤山县(今 高雄 左营)、 诸罗县(今 嘉义), 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 台厦道分出 台湾道, 道署移至今 台南,设一 府四 县二 厅。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 原住民族,台湾居民已超过2 00万人,多数是来自 福建、 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 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 农业区域,并向 大陆提供大量 稻米和 蔗糖。由 大陆输入的日用 消费品和 建筑材料等使台湾 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 福建、 广东来往十分密切, 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台湾成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国宝岛。

19世纪中叶西方 列强侵略矛头直指 中国, 中国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 战略地位显要,成为英、美、日、法等 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由于西方列强逼迫 中国开放 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湾(今 台南 安平)、 沪尾(今 新北 淡水)、 鸡笼(今 基隆)、 打狗(今 高雄)相继开港。开港后,台湾 洋行林 立, 茶、 糖、 樟脑赚取大量 外汇,刺激着台湾 经济、 社会快速变迁。

明治维新伊 始, 日本确立“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 琉球和台湾成为其 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4年5月, 日本以 琉球 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虽然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 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3年 法国挑起 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使得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派往台湾。 刘铭传率部抗击 法军,成功 保卫台湾。

中法战争后, 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由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87年台湾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设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 省会设于彰化县桥孜图(今 台中),1894年 省会移至 台北。

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 洋务运动,清理 田赋,增加 财政收入,购买 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 邮电总局,建造 铁路;购买 军舰,增设 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 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 采煤机器;设立兴市 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 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台湾 现代化事业进展颇多,在 马关割台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殖民时期

马关条约台湾民主国乙未战争台湾日治时期

1894年 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 日本议和,与 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把台湾和 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 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 举人 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台湾人民不愿沦为亡国奴,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奋战、抵挡到底。1895年5月25日,为了免于被割让,丘逢甲等 台湾 士绅建立 台湾民主国,推举原台湾 巡抚唐景崧任大总统, 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率黑旗军和以徐骧为首领的 义军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惨重的代价,但因 武器落后和 后援不继终遭失败。6月7日日军占领台北。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6月17日在 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10月23日台湾全岛沦陷。

面对如此不稳的情势,日本设 台湾总督为殖民台 湾最高 长官,实行武官总督专制独裁的统治体制,在台北设置台湾总督府,为在台最高统治机关,建立严密的 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复活保甲制度辅助警察政治。 一战后全球“民族自决”思潮高涨,日本调整统治政策,实施“ 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人民教化成 日本 国民。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为彻底动员支持战争,重派武官总督镇台,推行“皇民化运动”,极力强化 皇民思想教育,强制普及 日语,鼓励养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图从精神层面消灭台湾人民的 民族意识,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在日据时代,台湾人民始终饱受日本殖民者的歧视和压迫。太平洋战争末期,除 征兵制造成台湾青年大量伤亡外,1944年后,历经盟军25次大空袭,台湾农工产值于 二战结束前降至最低。

殖民初期,日本实行“农业台湾, 工业 日本”的 经济政策,榨取台湾廉价的粮食与原料,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以甘蔗、稻米为中心的商业性农业飞速发展,但利益多被 日本 财阀所垄断。1930年代,日本侵略 华南、 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 南进政策的跳板,故推动以军 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1939年,台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在日本侵占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持续20年的斗争。后来,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等组织领导了民族 抵抗运动。原住民抗日行动有莫那·鲁道领导的雾社事件。许多台湾人还从事 政治、 社会运动以争取 权益。

1937年日本制造“ 七七事变”,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台湾青年奔赴 大陆参加 抗战。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 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 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 条约、 协定、 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

战后时期

台湾光复 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 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 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 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 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台湾人民 欢天喜地,庆祝 回归祖国。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 中国的一省, 省会定于 台北,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 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台湾省行政长官 陈仪代表 中国政府接受 日军的 投降,并正式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 土地、 人民、 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

台湾光复后,接管台湾的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失当, 官员贪污 腐败, 军警横行,加上粮食恐慌、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引起台湾人民强烈不满。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 台北市人民为反抗 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2月底3月初,台湾各地汉族、高山族人民纷起响应,夺取武器,举行起义,并攻占 台中、 嘉义等城市。国民党当局从 大陆调来大批军警、特务,对起义群众进行镇压。3月14日起义失败。二二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显示了台湾人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国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后将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中正(蒋介石)率部分 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5月19日颁布《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简称台湾省戒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 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 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 游行等活动。12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北市。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 台北市。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国民党迁台后进行大规模 党务改造运动,建立起蒋氏父子对国民党的绝对控制权, 经济上进行 财政整顿,改革 币制,稳定 物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

国民党在戒严体制下巩固与强化专制统治。1960年蒋中正通过“ 国民大会”修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获得连任而成为“ 终身总统”。同时国民党最高权力开始向蒋经国过渡。在 白色恐怖统治下蒋氏父子对党政军严格控制,对反对势力采取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

由于得到美日等外国 资本的支持,实施利于 经济发展的政策,日据时期的基础, 美国提供数十亿 美元 经济 军事援助和运用从 大陆运去的 黄金、 美钞等 外汇以及从 大陆赴台的人才,台湾经济从196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60、70年代台湾形 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占经济中的比重逐渐超过 农业,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 和平 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的真正停火。

1979年台湾与 香港、 韩国、 新加坡被 经合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奇迹威名远扬。1980年代台湾 工业基础完备, 国民教育普及, 人均 GDP超过6000 美元,股市指数一度高达万点,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个人电脑 主板产量世界第 一。

1986年党外人士成立民主进步党。1987年7月15日, 蒋经国发布“ 总统令”,宣布解除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随后更进一步开放 党禁及报禁、各级 权力机构的全民 普选、民众赴 大陆 探亲及与 大陆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台湾开始朝向 民主政治发展,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也被打破。《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1991年废除。

1990年台湾成立办理 海峡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的 民间组织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1996年台湾举行首次领导人直选,国民党参选人李登辉当选。

2000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执政50余年的中国国民党败选, 民主进步党执政,陈水扁当选。2001年福建沿海实现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2002年以“ 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陈水扁获得连任。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中国国民党再度执政;同年 海峡两岸实现直接 通邮、 通 航、 通商(“大三通”)。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2018年4月13日,台湾地区举行海上阅兵,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前往台海军苏澳基地视察军演,并首次登舰出海。

π_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