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那么牧野之战的战况如何呢?
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商王宣称自己的王权得自"天命",周人就讲"天命无常,惟德是辅",说商王无德,西伯有德,所以天命已经转移到姬昌身上。
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公元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公元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公元前1052年,攻邘(今沁阳市);公元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并与各部联军会合,总数达4.5万人,二月甲子昧爽(清晨,天色将亮未亮之际)进至牧野。朝歌城内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于是纷纷倒戈,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