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孝杖

孝杖又叫哭丧棒、打狗棒,台语又有“兔仔尾”名称。  孝杖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据说古代交通不便,若家里有丧事,孝子报丧需要长途跋涉,有时还可能要翻山越岭,面对这种情況,报丧的孝子只好拿著棍子或竹棒以方便路上行走。另一说是乃古代孤哀子因丧亲时悲痛,跪地时用以扶身之物。  从前孝杖的外形采上圆外方的样式,是因为仿古时认为天圆地方之说,目前孝杖已慢慢流于形式了。  制作素材方面,父丧或母丧而有所别。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父丧需持竹,乃其节虽经四时而不变之意。母丧需持苦苓或刺菖、梧桐,意谓母恩重,即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之恩重于山。此外在孝杖白布上需绑麻布,子辈以白布上系麻布以黑白線缠上即可,长孙用的孝杖,若孙辈已传延五代用苎、白、蓝、红四色代表,四代者以苎、白、蓝,三代者以苎、白两色。长孙用孝杖有代表亡者子孙传延几代的作用,如沒有子辈只有孙辈,则以苎代麻。杖古长四尺与心齐,粗约一寸,现代者以一尺二寸七之间为宜,至墓前焚之,或攜回等满七化纸时才一起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