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台湾舞蹈

台湾舞蹈总类多元,与台湾的族群组合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表演艺术在世界上广受瞩目与肯定,由于丰富的文化渊源,造就了台湾独特的舞蹈风貌。舞蹈总类多元,与台湾的族群组合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以下将由分别介绍原住民祭典乐舞,来源自中国大陆民间信仰舞蹈与武术身段,西方引进的芭蕾、现代、后现代舞蹈,包含如今跨越形式与媒介的新创作,甚至及流行于一般大众的社交舞、街舞、有氧舞蹈,等等。

从台湾土地孕育的舞蹈形式原住民

  由于台湾有的人口包含多种14族原住民族群,例如其中富有优美乐舞传统的阿美族、庄严祭典的邹族等,为台湾提供了鲜明的原住民舞蹈文化特色文化。其舞影常见于许多大型场合与典礼,甚至及海外的国际性演出,也会以以原住民的舞蹈形式为代表。其中创立于1991年的“原舞者”(Formosa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Troupe),是由台湾各原住民部落的成员所组成,早期由人类学者带领深入田野向部落长者学习,再将原住民祭典仪式(如赛夏族的矮灵祭、卑南族的年祭歌舞等)于舞台上呈现。,近年改采由则自原住民自己以从们的生活经验中汲取创作题材创作(如2009年的《大海啸太巴塱神话故事》Langod—The Tsunami)。

汉民族

  而汉民族从中国大陆大量迁徙来台至今约400年,与当时农业社会时令结合的庙会庆典等乐舞形式,如八家将、车鼓阵、十二婆姐等民间信仰仪式,也随之传入台湾。  这当中也包含之南北管与梨园戏形式,以及后来在台湾孕育出的歌仔戏。,其中的身段训练与基本舞步科步,和中国大陆之京剧等地方戏剧传统有些共同的脉络可寻。如今这些民间信仰之舞蹈形式,受到如1988年成立的“台北民族舞团”(Taipei Folk Dance Theatre)的创办人蔡丽华等人研究,搬上舞台重新呈现,甚至作为创作新舞作的灵感来源,为台湾的传统赋予新意。  至于梨园乐舞的复兴,甚可以视为由吳素君女士与“汉唐乐府”(Han Tang Yuefu)合作的《豔歌行》(Yangexing, or Sumptuous Feasting Song, 1996)以及2002年在板桥林家花园与“江之翠剧场”(Gang-a-tsui Theatre)合作的《后花园絮语》,为南管乐舞创立新的契机。

西潮的引进:从日本、美国、到欧亚

  至于日据时代,由日本间接所引进的西潮,对台湾尤其指女性的身体的解放,文化也产生了新的刺激,无论从中小学教育中所注入的欧式体操,或来台巡演的日本现代舞之父石井漠(Ishii Baku),对当时台湾青年包括日据时期先后进入他东京的舞蹈社习舞的李彩娥((1925-)与蔡瑞月(1921-2005),均影响甚远。而蔡瑞月 1953年在台北所开设的“中华舞蹈社”中华舞蹈社,除了传承石井漠的现代舞风格,更为1950年代的民族舞蹈比赛盛行的时期,编创许多经典作品,如《苗女弄杯》等。。“中华舞蹈社”中华舞蹈社成为台湾战后的重要文化基地,孕育了许多舞者(如游好彥Henry Yu等人),1999年该址也被指定为古蹟,近来固定举办舞蹈节活动与座谈会,持续推广舞蹈艺术。  然而,台湾的现代舞进一部步蓬勃发展,是在1960年之后。由于当年在冷战期间台湾与美国的友好关系,许多著名的美国现代舞团如艾文艾利 (Alvin Ailey)、荷西李蒙(Jose Limon)、保罗泰勒(Paul Taylor)等,美国国务院以文化外交的政策之下资助前来台,以富有个人自由表达的现代舞形式宣扬美国的民主政治。因此战后台湾的年轻一代转往美国留学,如林怀民(Lin Hwai-min)自美返国后于1973年成立“云门舞集”(Cloud Gate Dance Theatre)。同期创立的“新古典舞团” 新古典舞团(Neo-Classic Dance Company),则是由战后随国民党来台的刘凤学女士于1976年创立,以她在中国东北成长和日后来台与留德的背景,至今不断推出新作。  1987年解严前后,则由有另一波舞蹈人士自立门戶。如于1989年由平珩创办的“皇冠剧场”皇冠剧场以及“舞蹈空间舞团”舞蹈空间舞团成立于 1989年,提供一个中型职业舞团与场所,作为编舞者(如罗曼菲、古名伸等人)创作的园地。前云门舞集的团员如刘绍炉(Liou Shaw-lu)创的“光环舞集” (Taipei Dance Circle)、林秀伟(Lin Hsiu-wei)的“太古踏舞团” (Taigu Tales Dance Theatre),以及、甚至非科班出生的编舞者陶馥兰(Tao Fu-lann)等人也纷纷在“云门舞集”于1988-1991年暂停期间,活跃于台湾舞坛,分别从东方的靜坐、太极与武术等肢体训练中创作富有东方美学的舞蹈。  在21世纪的全球舞蹈市场,必须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才足以在国际间占有一席之地。云门舞集在1990年代复出之后,也更著重舞者的东方肢体训练方式,持续纳入由熊卫(Hsiung Wei)结合传统太极拳所发展的“太极道引”。这套著重关节的松与气的流畅之道教太极身体训练,再经由林怀民的现代编舞概念,近年来以《水月》(1998, Moon Water)、《行草三部曲》(2001,2003,2005 Cursive Trilogy)等近年来云门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于舞台上呈现,受到国內外观眾的肯定,并在全球为台湾舞蹈的成熟与创新获得殊荣。另一位在国际间受到敬佩的台湾编舞家林丽珍,也以其“无垢舞蹈剧场”(Legend Lin Dance Theatre)唯美的沉缓风格,扬名国际。  相较之下,芭蕾舞在台湾的生存空间较有限,除了近来较活跃的“台北首督芭蕾舞团”(Taipei Capital Ballet)与“台北市內芭蕾舞团”(Taipei Chamber Ballet)等经常发表创新舞作,“台北皇家芭蕾舞团”也上演芭蕾舞的经典舞码,继续栽培台湾的芭蕾舞者与芭蕾爱好者。  台湾除了云门舞集以外仍有许多更年轻的团体,分别以另类的舞蹈创作模式表达他们对身处于台湾的种种观点。,如中生代的姚淑芬之“世纪当代舞团”(Centur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的几出作品,由女性观点出发,创作题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美国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舞团首席舞者许芳宜(Fangyi Sheu)与“云门舞集2”云门舞集2首位驻团编舞家布拉瑞扬(Bulareyaung Pagarlav)两人创立的“拉芳(Lafa)舞团”拉芳(Lafa)舞团,除了于国內演出与教学,也受邀到美国如雅各枕舞蹈节(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等地巡演与交流。  相较之下,几位快速窜红的优秀男性舞蹈人才如陈武康、杨育民与苏威嘉几位舞者,于2005年共同创立的“驫舞剧场”(Horse Dance Theatre),为全男性舞团,以集体创作的方式推出年度制作,广受欢迎,成为台湾新一代舞团的代表。此外,郑宗龙、黃翊与周书毅等人,也是由台湾舞蹈教育体系科班出生,舞而优则编,并经常为“云门舞集2”云门舞集2等专业舞团委托创作,手法新颖,不受限于传统的舞蹈形式与语彙,甚至纳入多媒体之影像、数位科技等等多媒媒体,反映时下年轻人的新思维。

流行舞蹈

  除了剧场式舞蹈表演,台湾人民对跳舞也相当热衷,其盛況可以从中正纪念堂广场、国父纪念馆屋簷下、甚至大小公园与捷运地下街等公共场所所聚集的练舞 /武人士而得到印证。其中坊间舞蹈社或健身房开授的儿童律动课程、武术、以及流行舞蹈如社交舞、街舞、爵士舞、瑜珈、肚皮舞、佛朗明哥、甚或宝莱坞 (Bollywood)式的印度舞也都能展现台湾舞蹈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