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搓汤圆

冬节搓汤圆,称“冬节”,是一年二十四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其由来和历法时值阴阳交替的时机有密切关联,日期则不太一定。因为这天太阳直射南迴归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天后白日渐长,阳气勃发,以此测定,通常不会超过阴历的十一月。早在周朝,天子就选在这一天举行郊祀的典礼,庶民则于此日祭祀祖先。  前人诗云:“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可知食“冬至圆子”之俗由来已久,有谓吃汤圆后就增长一岁,谓之“添岁”,犹古之亚岁。“冬节”依习俗要搓圆子及作各种造型的粿(有花鸟鱼龟及各种动物和月亮造型),民间流传一句谚语:“无冬至著咧搓圆,何況是冬至。”这表示一定要做还用得说,也因此“搓圆子”和“炊粿”已是冬至作节两项要事。此习俗至今乃在,但坊间所谓“搓圆兼炊粿”语意,已衍伸成男女之间的一种相亲相爱行为影射,极富想像力。  是时乡內各家戶将事先浸水的糯米,扛提至庄內大戶人家庭院屋簷下或大树下摆设石墨处,婆媳两者合作无间,忙著轮流挹米和推动石磨,将它研磨成米浆,白色的米浆由石墨出口源源流出入桶內,攜带回家用白布包裹著压吸干(脫水)后,揉成团块状再搓作甜圆子、咸圆子(肉丸)两种,以烹煮之,俗称“浮圆仔”。咸圆子,属较大圆子里面包馅料有瘦肉、虾米、香菇、蔥蒜花,煮汤时佐以茼蒿、芹菜、香菜、冬菜等配料,再加一些五香胡椒粉,别具有一番风味;甜圆子,则佐以龙眼肉、土豆仁、红豆等配料,更觉美味可口。  冬至前一日晚餐阖家食用咸圆子以示团圆之意,甜圆子则于晚饭后,阖家围坐在一起,由长辈指挥开始搓红白两种不同颜色,细小如龙眼核般大小的圆子,事毕收拾妥当准备去睡觉,长辈说搓圆仔的手先不用洗掉,去睡觉清晨起床后再洗淨,可保手部纤巧皮肤细嫩。于隔天清晨(冬至日)浮甜圆子用以祭祀祖先及神只(神明、灶王爷、三界公或地基主),祭毕于家中门、窗、桌、椅、柜、雞舍、豬舍、牛棚各黏一二粒圆子,祈求人畜平安,据说这些冬节圆,日后干燥烤给小孩吃,能保佑孩子平安长大。甜圆子吃不完,则用糖醃起来(因当时无冰箱),以供日后食用,其后再将黏在门、窗、桌、柜等之干圆子取下,用火烤软供小孩食用,因当时无零嘴孩子都抢著吃。由此可知,昔日乡人生活非常清苦,物质来之不易,每天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绝不浪费,反观当今现在的小孩真好命根本不吃这一套,哄他能保佑平安长大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