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六十二阔恩尔》:沉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最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走过5年艰辛“申遗”道路取得的成功,是哈萨克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六十二阔恩尔》是沉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它的形成过程历史久远。根据现代学者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认为《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从哈萨克族音乐发展史来看,是与“奎依”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六十二阔恩尔》传承人库尔曼江(左一)等演奏“阔恩尔”乐曲  哈萨克族人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据哈萨克斯坦2000年阿拉木图版教科书《哈萨克族乐曲史》介绍,称为哈萨克族人先祖的古塞人创造了各种乐器,斯布孜额(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乐器。塞人还使用过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和库布孜一类的拉奏乐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星绕》(深渊)、《阿克鹘》(白天鹅)等乐曲就产生在塞人时期。  从古塞人到乌孙(汉代)之前的乐曲是哈萨克族“奎依”艺术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仅有斯布孜额等简单的乐器,演奏一些短曲,出现了像霍孜库尔仆西、沙依玛克等有乐曲在哈萨克族民间传承至今的音乐家。他们用斯布孜额、库布孜及两根弦弹奏的乐器进行演奏,把没有唱词、仅用乐器演奏的乐曲称为“可克”。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奎依”除《星绕》、《阿克鹘》外,还有《沙尔乌曾》(黄河)、《凯鄂斯》(商量)、《博孜艾依格尔》(灰公马)、《其巴尔阿特》(花斑马)等。  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古代哈萨克各部族就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特别是汉朝公主西嫁乌孙昆莫,更密切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音乐发展史上,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四库全书》之《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之四十音乐章:“汉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传之中国,李延年翻为二十八解。于是始有西音。”待细君、解忧公主到乌孙时,更带有宫廷乐班,乌孙也带乐舞到长安访问。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长女弟史被送到长安学习汉乐5年。回来后,嫁给龟兹国王绛宾。《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与夫人汉外孙女弟史入汉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加强了汉乐、乌孙乐、龟兹乐的相互交流。  匈奴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部落,产生了不少诗人、歌手,创造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斯布孜额、库布孜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他们能把各种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男女爱情故事即兴编成歌谣进行演唱,这种习俗就是哈萨克族人沿袭至今的阿依特斯艺术(阿肯弹唱)。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中原地区和印度、巴比伦、埃及乃至希腊、罗马文明在西域这块多民族地区撞击、交融。西域都护府所辖的广袤地区既有传统的草原文化,又出现了绿洲农耕文化和发达的商业。专以乐舞为生的一批民间艺人进入宫廷、府第、富宅,成为专业或半专业的乐师、舞娘,各地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搜集、整理、规范、发展,甚至王侯、贵族都以能歌善舞为荣,许多音乐家本身就是统治者。祆教、佛教、景教、萨满教、摩尼教先后传入西域,与当地的原始崇拜一起和乐舞艺术互动互长。  公元8世纪(唐代中期),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当汗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作曲家、弹唱家阔尔库特,他创作了很多的“奎依”(器乐曲)和“谙”(带歌词的乐曲),被后人称为“娱乐之父”(见《哈萨克族文化史》、《哈萨克族简史》)。  在公元9—10世纪葛逻禄汗国时期,“康居—钦察”部落出现了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法拉比。他在音乐研究方面成就非凡,是音乐数学理论的创造者之一。他曾经研究过东方民间音乐以及他们的物理学规律,同时还研究过一种名为“各博尔”的有40个音位的乐器,很可能就是哈萨克族冬不拉乐器的始祖。法拉比所著的《音乐全书》,是他研究东方民间音乐很有价值的成果,对阿拉伯音乐理论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见《哈萨克族文化史》)。  据《哈萨克族简史》一书介绍,122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死后,其封地为其次子拔都管辖,建立了金帐汗国,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他将咸海东北的地方,即克普恰克草原分给其兄勿鲁朵,称白帐汗国,名义上从属于金帐汗国,建汗帐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畔,即父术赤的牙帐旧址。金帐汗国、白帐汗国的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他们与相邻的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和国家联系密切,与中原、印度、埃及、中亚细亚和西欧各国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在白帐汗国内,克普恰克语言为通用语言,但阿拉伯语、波斯语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少文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可用多种语言作诗。1312年至1345年,乌孜别克为金帐汗国的可汗,他下令专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白帐汗国人继承和发展了阔尔库特的音乐艺术。1227年,乃蛮部落的音乐家凯尔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汗之死有关的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奎依”《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  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时期,阿拉伯人演唱“赫萨”的形式,波斯人演唱“达斯坦”的形式以及“跸”(舞蹈)已在哈萨克族诸部盛行。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诸部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古代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哈萨克族的文化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解体之后,被其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民族所继承(见《哈萨克族简史》)。  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哈萨克族诸部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其他汗国境内的哈萨克族部落,纷纷归入哈萨克汗国。到15世纪7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人数增至20多万。  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自古以来流传于各部落的民间故事、史诗、音乐、舞蹈,在语言、文字逐步统一的条件下,得到相互传播。这时出现了“沙勒—色尔”形式的专门以演唱活动为生的民间艺人班社。许多歌颂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赞美自然、动物(特别是饲养的牲畜)、花鸟,描写人物情感,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人民疾苦、劝诫世人的乐曲、唱词、舞蹈被这些民间艺人搜集、整理。  1680年头克汗当政以后,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专门组织一批哈萨克族民间阿肯、系谱家、弹唱家和知识丰富的老人,搜集、整理哈萨克族系谱、乐曲、谚语、格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和各种题材的史诗。与此同时,还全面记录了哈萨克族各部落的印记口号。  由于哈萨克族人过着游牧生活,在一年四季的流动中,最便于制作和携带的乐器莫过于冬不拉、斯布孜额和库布孜这3种乐器,而这3种乐器最适合独立演奏“奎依”,所以在民间音乐中,“奎依”较其他乐种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哈萨克族“奎依”的创作空前繁荣,也是乐曲分类的时期。这个时期民族乐器有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吹拉弹唱的系列乐器,音乐由短曲变为长曲,由单奏变为合奏、配器演奏,开始演奏二部、三部曲及联奏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音乐家有那瓦依、阿山卡依格、哈孜托干、哈尔特奴海、阿克吉妮、巴依吉格特、博格达、阿布赉汗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奎依”。在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称作“阔恩尔”的乐曲,它们或讲述着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发着演奏者深沉真挚的感情。它们的速度一般为偏慢的行板;演奏时,不炫耀技巧而讲究韵味。它们让你了解哈萨克族人的历史,洞察哈萨克族人的心灵,感受草原音乐文化所特有的纯朴、率真、厚重……每一首乐曲都会让你感受到哈萨克族传统器乐曲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这3件乐器又各有特色:冬不拉可用左右手各种演奏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库布孜奏出单纯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额则是古朴的持续长音。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都沁入到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现出哈萨克族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像《凯鄂斯阔恩尔》、《撒勒阔恩尔》、《铁勒阔恩尔》、《玛依达阔恩尔》、《阿克鹘阔恩尔》等许多名曲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六十二阔恩尔》传承的链条濒临断裂的危险,年轻一代学习民间音乐的人已经不多,许多传承人已经过世,许多“阔恩尔”乐曲已经失传。目前,我州正在开展《六十二阔恩尔》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