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中国史称“祆教”(“祆”,拼音:xiān,注音:ㄒㄧㄢ,中古拼音:hen,意为天意所授之教)、“火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属二元论,有学者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译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声称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新的宗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说法谓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琐罗亚斯德教大约在6世纪由中亚传入中国汉地,隋唐时期一度很流行。南宋以后,未见于中国史籍。

历史

   公元前20世纪,原居住在中亚地区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涌入伊朗高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他们信奉多神特别是火神,并实行烦琐的祭祀仪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公元前 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执政后,为了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玛兹达,力图贬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其后继者塞齐斯等追随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称为阿胡拉·玛兹达的使者,声称神的意志通过皇帝宣示人世。据考证,琐罗亚斯德的庇护者维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亲,琐罗亚斯德也独尊阿胡拉·玛兹达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宗教为祭司阶层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玛兹达,反对恶灵,对死者实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联系起来,认为该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后时期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公元前后又重新活动。在波斯万神殿中出现了希腊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玛兹达及其僚神成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在罗马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诸神之一米特拉神(太阳神)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  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创建后,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萨珊诸王都兼教主,自称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等。他们搜集、整理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编纂了《阿维斯陀》,使该教教义有了具体、明确的内容。5世纪时,该教一部分教徒在玛兹达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间,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起义。萨珊王朝先后采取欺骗与高压的政策,起义终于被镇压。  6 世纪萨珊王朝亡于穆斯林。起初哈里发对琐罗亚斯德教徒表示宽容,在依法纳税后容许其保持自己的信仰;但不久就大规模地以武力强迫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兰教。残留在波斯本土的该教教徒,被称为迦巴尔(异教徒)。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约有1.7万人,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尔孟等地;另一部分教徒从8世纪初由波斯迁往印度西海岸古扎拉特等地后,与迦巴尔失去联系,至15世纪中叶后又恢复联系。17世纪后,他们在孟买附近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被称为帕西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帕西人约有10万,大都经营工商业,在印度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影响。

经典

   主要是《阿维斯陀》,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最早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希腊亚历山大征伐波斯时被焚,仅存1卷。3世纪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头流传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萨珊王朝建立后,这项工作又继续进行,在沙普尔二世执政时期最后完成《阿维斯陀》21卷。该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和教义。现有的《阿维斯陀注释》为 9世纪以后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维语(钵罗婆语)翻译和写作,由若干分散的经典汇集而成;分为6个部分:①耶斯那,即祭祀书。祭司向神供献祭品时所唱的赞歌,是《阿维斯陀》的主体;其中《伽泰》(意译为《神歌》)是整部经的最古部分,共17章。它所使用的语言、韵律、格式与《阿维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样,主要是韵文。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据说《伽泰》是琐罗亚斯德本人说教的记录,因此是教徒日常必读的经文;②维斯帕拉特,即众神书,也称为小祭祀书。内容是有关对各种守护神等的赞颂;③维提吠达特,即驱魔书;④耶斯特,即赞颂书。内容是对各种神祇和天使的赞颂;⑤库尔达,也称“小阿维特斯陀”,即短的赞歌或祈祷书;⑥其他零星和片断的颂歌。从内容看,该经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话、传说、历史等的汇集。有些在琐罗亚斯德以前就已出现,琐罗亚斯德教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编纂。  此外,还有用帕拉维语、波斯语或印度地方语写作的经典和历史文献。重要的有:《那斯克》,为《阿维斯陀》提要,成书于9世纪;《宗教行事》,有琐罗亚斯德教百科全书之称,阐述该教哲学、道德和教史等,成书于9世纪;《创世记》,描述世界的创成、被创造物的性质、善与恶、末世审判等,成书于9或11世纪,现存有波斯和印度的文本。另外,琐罗亚斯德教徒从波斯迁居印度后用波斯语或其他文字写作的《伊斯兰的神学者》及《塞犍传奇》(现存最早的是1692年写本),叙述琐罗亚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陆传播的历史等。

教义

   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他们宣称:在原始的时候,存在着善和恶的两种神灵,他们都具有创造的力量,并组织了各自的阵营。善神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光明、生命、创造、善行、美德,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善神的对立者是恶魔王安格拉·曼纽或称阿里曼,它是人格化了的黑暗、死亡、破坏、谎言和恶行等一切罪恶的渊薮。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拥有各自的僚神或眷属,进行了长期的反复较量和斗争。阿胡拉·玛兹达终于战胜安格拉·曼纽,即善战胜了恶,光明代替了黑暗。  在善的王国中,阿胡拉·玛兹达是最高的、唯一的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光明和黑暗王国的主宰者,人间恩惠的施与者,末日的审判者和报应的裁判者。阿胡拉·玛兹达伴随有僚神和守护神,即大天使、小天使等。大天使的波斯语,原意为神圣的不死者,他们和主神一起活动并表现了主神的属性。据《阿维斯陀》说,大天使有圣灵、善思、天则或正义、虔敬或随心。王国或理想国、完善或完璧、不朽等;在大天使中正义、善思、王国属男性;虔敬、完善、不朽属女性。据后期琐罗亚斯德教神话,在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的斗争中还创造了诸僚神(小天使)和守护神。僚神有属于精神的,如忠直、公正、信约、胜利、宽大、贞节、安宁、教法、智慧、真言等;也有属于物质的,如日、月、火、水、地、风、空、星等。守护神则有护畜神、役从神等。此外,与上述大天使相应的拟人化或物化的象征是:善思──牛,天则或正义──火,王国或理想国──金属,完璧或完善──水,不朽──植物。  在黑暗王国魔王安格拉·曼纽管属之下也有很多魔众,如与善思对立的是恶思,与正义对立的是不义等。在这些魔众中最重要的是,在魔王直接指挥之下的法曹或判官埃斯玛,其职司是散布疾病和死亡,玷污大地等。  据《伽泰》所述,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原是孪生。但前者在战胜后者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宇宙的主宰者,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统治者,变成了唯一的、最高的存在,因此琐罗亚斯德教也常常被视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的一神论。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神学家为了解决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对立的矛盾,从理论和逻辑上又假定了在他们之上有一个最高的实体──佐尔文(意为无限时间),佐尔文是阿胡拉·玛兹达和安格拉·曼纽的父亲和主宰。这种理论虽然在1世纪安息王朝时就被视为异端并被排斥,但它一直以伪装的形式流传至今。  据琐罗亚斯德教的说法,阿胡拉·玛兹达为战胜安格拉·曼纽,特意创造了世界作为他们斗争的场所,因之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过程也就是世界创造和劫灭的过程。该教把世界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为3000年,共历1.2万年。第一时期,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精神世界,但不赋以物质形式,他所创造的都是静止不动的,因而也是不朽的。第二时期,创造了物质世界,首先创造了火,即无限光明,无限光明被描绘为“从远处可见的光辉、净白和圆照”。同时用泥土塑成了伽玉玛特,即“原人”,伽玉玛特四肢高耸,光辉象太阳一样,后受安格拉·曼纽及其僚神的攻击,不久即死去,但其种子被保存下来,40年后,从种子生出人类最早的一对伴侣,这对伴侣象大黄树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就是人类的始祖。在这个阶段中,魔神已侵入了物质世界,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战斗。第三时期,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在世界中进行猛烈的斗争,经过反复较量,阿胡拉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创世9000年时,琐罗亚斯德根据神的意志应时诞生。他的诞生表示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曙光的时期,也就是在“真宗教”启示下,人类有了光明的历史。第四时期,琐罗亚斯德统治了世界,他为了把新宗教传递下去,派他的三个儿子分期回来,第三个儿子阿斯特瓦特·埃雷塔,人们称之为救世主(索希扬),彻底肃清了魔众,引导人类进入了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从而使人类完成了最高的历史使命。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峙中,人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意志,个人是自己命运的决定者。该教还进一步把人的活动概括为思想、语言和行为三类,在每一类中又分为善恶两种。并把三善、三恶与天堂、地狱之说结合起来。从善者可以进入天堂,第一步进入天堂的善思天,第二步进入善语天,第三步进入善行天,最后进入无始的光明天,也就是极乐世界。  该教主张善恶报应,灵魂转世和末日审判。他们相信一个人死后,其灵魂在四天内还停留在死者的头部附近,回忆和检查他毕生的思想行为,第四日后进入“裁判之桥”,如果这个人的灵魂是善的,在那里接待他的是绮丽少女。在法曹米特拉及其两个助手斯罗尸和罗什纽的面前进行严肃的审判。法曹权衡死者生前功过,判决上天堂或下地狱。善的灵魂通过裁判之桥后,还要根据他生前的善思、善语、善行,分别进入星界、月亮、太阳和天堂。恶的灵魂在通过裁判之桥时如履尖刀,从桥上堕入地狱。地狱共分四层,根据罪恶的不同程度分层惩罚。按照琐罗亚斯德教的说法,不论进天堂还是入地狱的灵魂,在终世末劫之时,都还要受到最后审判。经过最后审判,恶的灵魂涤净罪恶,也可和善的灵魂一起复活,共同进入光明王国。

宗教仪礼

 

·圣火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儿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东西。火的清净、光辉、活力、锐敏、洁白、生产力等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因之火是人们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的首要义务。在古波斯,圣火还有祭司、贵族、骑士和农民的等级之分,代表不同的权利。目前在伊朗、印度的拜火庙中都设有祭台,在教徒家中和工作场所也燃点圣火,点燃和保存圣火都要举行繁复的仪式,并使用特制的器具。

·新生礼

  该教规定男女到 7岁(印度)或10岁(伊朗)时要举行入门仪式,由祭司授与圣衫和圣带作为教徒的标帜。圣衫用白麻布缝合,前后两面象征过去和未来,含追思祖先、嘉惠子孙之意。圣带代表正确的方向,用72支羊毛线织成,长度能围腰3圈,72支象征《阿维斯陀·耶斯那》的72章,3圈指善思、善语和善行,圣衫和圣带要终身佩用,以示不忘。

·清净仪式

  通常可分为三种:(a)小净。教徒在起身、便溺、进膳前后要洗涤身体裸露部分并诵读经文;(b)大净。在新生礼、结婚或分娩时要在祭司主持下进行全身沐浴;(c)特净。主要为将从事神职工作或搬运死尸者举行,须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条狗的注视下,用水、砂、牛尿等进行沐浴,以此涤除心身污秽和驱除恶灵,一般历时九天。

·葬礼

  该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故反对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实行“天葬”(或称鸟葬)。这是波斯古代葬礼的遗俗。教徒死后,尸体要送入“寂没之塔”。塔一般建筑在山丘上,塔顶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内分内中外三层,分别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尸骨。举葬时,先将尸体放在塔顶石板上让秃鹰啄食尸肉,留下尸骨经烈日晒干后,再投入井内。这种葬礼在近代城市中很难举行,现已有某些改变或代之以易行的方法。

教阶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统称为麻葛,意为从神那里得到恩惠的人,原指古代波斯的祭司阶层,后为该教沿用,并在被萨珊王朝定为国教后,逐渐形成教阶。教阶中最高的为祭司长(达斯托拉姆)和大祭司(达斯托尔)。祭司长、大祭司管理一个或几个寺庙,主持重大祭祀。其次为祭司或教士(麻培特);再次为助理祭司或事火祭司(埃尔伐特)。祭司一般出自圣职家庭,父子世代相承,嫁娶对象只能在圣职家族中选择,任职前要学习经典,熟悉祭祀仪式、仪轨。

传播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东迅速传播,萨珊王朝时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不过名为“迦叶”的门徒并非大迦叶,只是重名而已。后来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在伊斯兰化过程中,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伊斯兰教排斥,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今天的伊朗境内尚保留有5座寺院,但规模都很小,也举行宗教仪式,内有长年不灭之圣火。  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记载的明教,即历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但教义融合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教义。国内常不加区分的将琐罗亚斯德教与摩尼教统称为“拜火教”,含义比较混乱。实际上二者并不是同一种宗教,二者关系类似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在中国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7世纪中叶穆斯林统治波斯、占有中亚后,大批教徒向东迁徙。其时,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他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当时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也流行该教。何时从中亚传入汉族地区,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在唐以前的中国的经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关火祆教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波斯于518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于516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火祆教,因之火祆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当在516~519年间。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北魏的灵太后率领宫廷大臣及眷属几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一时蔚成风气。北周的皇帝也曾亲自“拜胡天”、“从事夷俗”。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这些祠庙中“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极一时之盛。另外,在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也随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还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萨宝府官分为萨宝(中国史籍也称萨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信徒担任。唐时中国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唐王朝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外国侨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波斯、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有着政治和商业上的目的。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在禁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许多祠庙都被拆毁,僧侣被勒令还俗。但至大中(847~859)年间即弛禁。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很少见诸中国典籍。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