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太鲁阁族

太鲁阁族太鲁阁族  太鲁阁族(德鲁固,Taroko、Truku),原居住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静观部落,十七世纪跨越中央山脉迁移至现在的花莲县北部一带,人口约26,063人(2010年3月数据)。大约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猎区分配不足,族人开始翻越中央山脉到东部的立雾溪、木瓜溪等地区。因族人自称为Truku(太鲁阁),所以迁移的居住地区叫“太鲁阁地区”。太鲁阁( Truku )族语意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为防敌人偷袭“了望台之地”。这个地区即为现今太鲁阁国家公园之范围。  日据时期日本文化人类学者依据语言、风俗、文化特征,而将其归类于泰雅族的赛德克亚族之一群(另两群为Tuda、Tkdaya)。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在当代族群成员自我主观的认同意识下,逐渐发展出要求成为独立族群的“正名太鲁阁族运动”,并在2004年1月14日获得当局承认,成为第12个台湾原住民族。 太鲁阁族少女太鲁阁族少女 太鲁阁族的祖灵信仰是以祖灵为中心的集体意识,巫师的医疗与祭司的祈福是这个部落重要的传统习俗(Gaya),是一个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原本的出发点是以疾病的治疗为基本观念,进而延伸至祖灵祭典、公祭、私祭的传统领域。太鲁阁族人认为,所有的疾病、灾难乃是源自于神鬼责罚与触怒祖灵所形成,因而必须经由对于祖灵的供食慰借来获得解決,这是一个传统的医疗制度,其仪式的进行象征著与祖灵的沟通。  为确保“gaya”能确实被部落住民遵守,部落內设立三个职位以监督成员奉行,头目、祭司及女巫,职掌各异。头目已如前述处理世俗事务,对违反祖灵的行为,秉公判決,族人必须服从,否则会引起眾怒、受到群殴或遭驱逐出社,惟一可更改判決者,即率亲族出草猎头,若成功无伤而返,证明无罪,则仍可受祖灵保护,其他族人不会再有異议。祭司则在固定时节指道其他族人依祖先的惯习举行祭仪,按一定的农作周期播种、收割,并负责在祭典中向祖灵祈求农作丰收,出猎成功,族人平安。女巫的任务是在疾病及災害产生时,施法判明其原因。   太鲁阁族的文化习俗与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样是居住高山、狩猎水耕,视彩虹为神灵桥的民族,但是两族语言无法沟通,分布地虽相邻,彼此却甚少来往。 太鲁阁族在台湾岛的分布示意图太鲁阁族在台湾岛的分布示意图 传统上,太鲁阁族的男性,婚姻条件是猎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猎技巧(唯有已猎首过及擅于狩猎,男子才有资格纹面),其次是守规矩与心地好,有财产及身体强壮则是更次要的条件;女性的首要条件是会织布(女子会织布才能纹面,纹面的女子才算是美丽的),其次则为勤劳、会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关系之间,传统祖灵的信仰及恐惧深植于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极严格的规范:不允许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轨的行为或动作。  在太鲁阁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员共同推举聪明正直的人为头目。头目,对外代表部落,对內维持部落的安宁和谐、解決仲裁纷爭。头目及其他干部都是无给职的,其唯一享有的权利是部落的人家举行庆典时总会受到邀请。部落在对外的关系上,猎区的保护是全体部落成员的共同责任,每个部落均有固定的猎区,打猎行为不仅是在维持生计,也由于狩猎团体的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间的共担责任的团体意识。为了维护部落的猎区,防止敌对部落或族群入侵,族人必须团结一致。  太鲁阁族人的传统宗教信仰是祖灵信仰,祖灵会庇佑子孙的条件是所有子孙必须遵从祖先所遗留下来的习俗、教训和规范……也就是祖先的“gayan”。

地理分布

  Truwan就是现在的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平生部落,有五个平台( Truku )就是 Sadu 、 Bushi 、 Truwan 、 Brayaw 、 Bushi Daya 等五个部落,这也就是太鲁阁族的根。由于人口增加,道致猎场及耕作地不足。为了要寻找猎场及耕作地,大约在三、四百多年前,太鲁阁族的祖先,越过中央山脉,经过奇莱山北峰,散居在立雾溪谷地带,木瓜溪谷地区,及道赛溪谷地带,居住地区含盖中央山脉,就是现在的整个太鲁阁国家公园范围。

族群特质

  传统上,过去太鲁阁族的男性,婚姻条件是猎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猎技巧(唯有已猎首过及擅于狩猎,男子才有资格纹面),其次是守规矩与心地好,有财产及身体强壮则是更次要的条件;女性的首要条件是会织布(女子会织布才能纹面,纹面的女子才算是美丽的),其次则为勤劳、会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关系之间,传统祖灵的信仰及恐惧深植于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极严格的规范:不允许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轨的行为或动作。

社会制度

·组成特色

  太鲁阁族的祖先遗训-Gaya,是家和部落的中心,每一个家或部落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否则一人违规,全家或全部落都会遭殃。  在太鲁阁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员共同推举聪明正直的人为头目。头目及其他干部都是无给职的,其唯一享有的权利是部落的人家举行庆典时总会受到邀请。

·财产继承

  太鲁阁族是男子才有得财产权力,长男及次男娶妻要分戶时可分到一块或二块以上的田地。  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得分戶,由他来负责照顾父母的生活,当然剩馀家产是属于他所有。

·婚姻

  太鲁阁族无招赘婚。  掠夺婚:从敌对的部落掠夺来的妇女。妇女被安置在首领家。部落的男青年,若对她有爱意,须经首领及长老商量決定,始可为其举行婚礼,并一切由首领及长老全权负责,费用部落有力者赞助。

传统农业

  传统太鲁阁族人是以「山田焚垦」的粗耕方法种植,其次是渔捞及狩猎。传统的农耕法采取收割后焚田作肥,再換另一块地耕种的轮休法。种植的食物以地瓜、栗(小米)、树豆、芋头为主。开辟农地是男人的职责,播种则是妇女的工作,早期的农具只有刀、锄头及掘棒。  太鲁阁族人收割小米时要非常专心,不可以说话,也不可以放屁,而且要注意不能超越他人的田地。小米收成时要先由祭司采收一把,不然族人吃了会身体不适如下痢,连鸟也不例外。同时他们也视谷仓为圣洁之地,要将小米先绑成一束晒干,然后放入谷仓,同样要保持安靜、不能放屁,更不能跌倒,因为谷仓內的食物,都是狩猎时的存粮,如此尊敬的做法,才能让猎人获得很好的猎物大丰收。

传统饮食

太鲁阁族儿童太鲁阁族儿童  靠山吃山的太鲁阁族,传统食物以肉食为主,包括山豬、山羌、山羊、猴子、及飞鼠。以甘藷、芋头及栗为主食,竹筒饭、香蕉饭是最具特色的食法。加上唾手可得的野菜,如山苏、过沟菜蕨、山莴苣、野苋菜、黃藤等。还有溪鱼、溪虾,都是太鲁阁族丰美的佳餚。  古时的炉灶只用石头堆砌成三石灶,用火石相击出火星点燃芭蕉棉絮条取火,烹调方法只有水煮、火烤、石焖及竹蒸,因为取火不易,所以族人有保持火种的习惯。自己种植烟草,晒干后卷成长条状吸用。酒是用栗酿造小米酒,后来加入糯米成为酵母酒。  族人非常讲究饮食礼仪,平常家人可以一起用餐,但是一定要先等客人食毕,小孩子才可以上桌,同时必须把最好吃的內脏,献给最年长的人吃。吃饭前要向祖灵献祭,如敬酒仪式,吃完饭也要从嘴巴到至肚脐擦上灰烬,意思是感谢祖先赐给我们丰盛的食物。  早期太鲁阁族的食器都是就地取材,竹子做成杯子,木头做成碗盘。现在许多以餐厅改良传统饮食推出的太鲁阁风味餐,除了山产外,加上土雞、麻糬等配菜,让旅客也能愉快地品尝太鲁阁族的传统美食。

传统纺织

  太鲁阁族早期男女都穿著白底褐色条纹的麻布衣,配戴头饰、耳饰、颈饰及腿饰。传统男装为背心及遮阴布,礼服是参加祭仪时穿的衣服。传统女装上衣以白色为底,再加一件背心及袖衣,裙子是以两片方巾互围而成,绑腿布则是用一小块花纹布围绕住小腿。  太鲁阁族服饰上常见的图腾是几何式的線条及图案,以三角形、菱形为主调。现在研发新型的桌上型织布机,让年轻人也能学习太鲁阁族的传统织布。传统太鲁阁族擅织的妇女才能纹面,并能在死后到达灵界。她的地位不亚于猎得人头的英雄,这是太鲁阁妇女一生最高的荣誉。

传统藤编

  藤编是传统太鲁阁族男子最拿手的工艺,编器多为生活实用的工具,包括搬运用的背筐,攜带烟草、烟斗的藤包,储存用的藤篓,盛物用的粮食盒、滤酒器、水壼等,还有渔捞用的鱼笼、鱼筌,以及装饰用的籐帽、贝珠筒帽、腿饰、腰饰等等。  藤材多是取材于山林,制作藤编的工具只要是一把短弯刀、一个锥子和一个小木钻。男孩从11、12岁开始跟著长辈学习,普通一个编器包括底部、主部和边缘3个部分,编织技术可分为编织法、起底法和修缘法。技法中有方格、斜纹、六角、柳条、交编、绞织及螺旋等编法。藤编器物早期在太鲁阁族生活中占极重要的位置,也是太鲁阁族工艺文化的特色之一。

传统乐器

太鲁阁族人  太鲁阁族的传统乐器为口簧琴、木琴为主。口簧琴是太鲁阁族最古老的乐器,小巧玲珑,攜带方便,随处可以吹奏,可分为单簧、二簧及四簧,最多为五簧。材料以桂竹的竹片、铜片、麻绳及毛線组成,造型为长方形,长约10公分,吹奏时以嘴对准簧片,利用嘴唇、牙齿及手部拉扯的方式,吹出悅耳的声音,吹奏的音调依簧片多寡及个人的吹奏方式有所差異。  口簧琴可以在族人自娛时独奏,或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时合奏,同时具有歌谣伴奏的功能,尤其是唱「欢乐舞曲」时,一定要边吹边跳。男子有时也用来彼此较劲,吸引異性的注意,男女之间也常以吹奏口簧琴的方式传达爱意,或借著口簧琴思念已故亲人及远离的恋人。  太鲁阁族的传统木琴大多取材油桐、山盐青等树木,因为其材质轻、可以敲出清脆的声音。木材需先阴干3至6个月,一组木琴只有四条木棍,及二支敲击的小木棒,首先将木琴调出Re、Mi、So、La四个基础音阶,再视其长短粗细之不同,调出不同的音域,团体合奏时,自然合谐的叮冬声宛若天籁。

传统歌谣

  太鲁阁族的传统歌谣大多由一个人自编自唱,鲜少以轮唱或合唱的方式呈现。音域主要以中低音为主,常用的音只有Re、Mi、So、La。虽然只有四个音阶,但是太鲁阁族人与山林为伍,学习大自然中的风声、鸟声、水声及各种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谱出优美的歌谣,并且配合歌谣发展出不同形式的舞蹈。  胡清香女士花了30多年的时间,走遍花莲县及南投县山区,采集、研究太鲁阁传统歌舞。访问许多耆老及前辈,再试图填词编曲,把歌词翻译成汉文。目前为止,总共蒐集了四大类传统舞曲,包括欢乐歌、织布歌、农耕歌及出草歌。每支舞曲又有 3到10多首歌谣在其中,她与简正雄先生运用西乐的五線谱,将每首歌谣整理出简谱、单字及歌词大意。  传统歌谣以「英雄歌」、「暗恋歌」及「秘密歌」为主。「英雄歌」是歌颂英雄的系列歌曲,尤其是为了取得通过彩虹桥的光荣而出草猎人头的事蹟。「暗恋歌」是因为早年的婚姻多由父母決定,当青年男女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时,就会透过暗恋歌来传达心意。「秘密歌」是指个性羞涩、不擅言词的族人,透过歌词的內容来替代言语传情达意。

宗教信仰

  太鲁阁族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接受祖灵(utux rudan)的约束,它不仅是太鲁阁族传统的规范,也是凝聚族人向心力的重要力量。靠天吃饭的太鲁阁族人,相信祖灵具有无限的权力和神奇的力量,如果遵守 gaya、祭祀与禁忌,祖灵就会保佑族人诸事顺利平安;如果行为不当、违逆祖训,祖灵就会降祸。因此,早期的太鲁阁族对祖灵是百般的敬畏及顺从。而且男子要猎得人头成为英雄,女人要能夠织出繁复的织纹,才能平安走过彩虹桥回到祖灵地。

祭典仪式

  不论是播种、狩猎、织布等工作,都会有各种祭神的仪式。太鲁阁族传统的祭典仪式是族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管道,传统有「播种祭」、「收获祭」、「猎首祭」等仪式,如「播种祭」祭神的日期由头目或长老決定,传统的仪式从下半夜开始,由祭司带著一名男孩随同,出发前先清理炉灶的薪火,象征除旧布新,然后拿著火把到祭坛进行祭神仪式。  祭司依序献上种子等供品给神灵,过程必须保持肃靜,当祭司完成仪式回来时,族人会上前爭相抢著索取祭品中的种子,族人带回自己的田地播种,代表经过祭祀的种子,可以保佑农作丰收。  现今太鲁阁族人共同举办「感恩祭」(Mgay Bari)。祭典仪式有助于促进族人的认同感及凝聚力,无形中也让太鲁阁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及生根。

传统婚礼

 太鲁阁族人 太鲁阁族为父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近亲通婚,婚姻方式通常以「嫁娶婚」为常态,除非女方沒有男嗣,才有「招赘婚」。偶尔会发生「抢夺婚」的状況,大部分是男方求婚不得,或是发生三角恋爱时,男方就会以出草的方式取得芳心。  传统太鲁阁女子一定要纹面,而且具备织布的手艺,才有资格结婚。男方家人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決定后则先由男方长辈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双方都看中意,二人可以公开交往,并且双方互称亲家,但不可有越轨行为。  婚礼在新郎家举行,由亲友准备喜宴,男方的聘礼包括刀枪、珠衣、农具等财物,女方的嫁妆除了织具外,还要送给男方家族织品。男方须杀豬分享女方亲女,女方也要杀豬回请,并且把豬肉分送给亲友,时至今日,分送豬肉的习俗仍然存在,就如同汉人送喜饼一样的风俗。

传统丧仪

  太鲁阁族早期的传统丧葬仪式,如果是老死或病死,死者在病重时,家人就要陪伴在侧,一直等到断气才为亡者換上盛装,屈其手足于胸前做蹲坐式,以被单紧缚包裹,如同回到母胎中的模样,称为「屈肢葬」。  然后在死者床下挖一个深约5至6公尺的洞穴,再由近亲将遗体放入洞中,将死者面向西方,连同亡者常用的物品一起陪葬,覆土后盖上石板填平,再把床铺恢复原状。埋葬在家中的用意是不让死者的灵魂在外游荡,并且永远守护这个家族。  如果是意外死亡则葬在戶外,家族要离开原来的住处,另觅他处盖屋居住。家中有人往生,炉灶即必须更換新火。  传统的丧礼仪式因为日治时期被禁而式微,如今太鲁阁族几乎都以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仪式举行丧礼,不再举行室內葬。

狩猎文化

  在太鲁阁的传统习俗中,狩猎不仅要学会野外求生,登山技术更要高人一等。首先要了解猎物的生态环境,观察猎物的路径,知道捕捉的时间、地点和工具,认识可食的植物、辨识毒蛇等,懂得如何渡河、砍材取火等技能。  设陷阱是最普遍的狩猎方式,可分为腳套陷阱(系蹄式),主要用来捕捉山豬、山羌等大型猎物。石板陷阱用来捕捉小型鸟类或鼠类。还有专捉更大型动物的地窖陷阱、木刺或竹刺陷阱。使用猎枪、弓箭、矛等器具也很常见,当然配刀是少不了的打猎利器。  而团体狩猎是最古老的方法,方法是确定猎物目标后,所有的猎人以圈围的方式,逐渐缩小圈子,把猎物团团围住,然后先由猎犬追捕,猎人再趁势捉住猎物。但是要严守狩猎禁忌,春夏期是动物的孕育期,不可以打猎,需要等到秋冬才是猎季。还要遵守猎区划分的规则,否则会引来武力爭夺猎区的纷纠。  狩猎是太鲁阁族男性展现英勇及智慧的指标,也是族群合作的象征。擅长狩猎的人是受到族人的敬重。

纹面文化

 太鲁阁族纹面太鲁阁族纹面 太鲁阁族人到了14 、15岁就要接受纹面的仪式,大部分的男女在前额及下巴中央,刺一条或数条纵纹,女子还要在两颊纹面,从耳根到嘴部四周,刺上大片的平行斜纹。而纹面的报酬是要付给纹面师适宜的财物作为谢礼。  纹面的道具是一支带针的木耙、敲打用的木槌、刮血的木勺及染色用的布条,纹面的颜料是木炭泡水而成的染液,纹面时将沾满染液的布条覆盖在纹面的部分,用来突显条纹的颜色,纹面的过程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据说非常疼痛,尤其年轻少女经常忍痛呻吟,而且纹面后因为肿脤,需要臥床休养一周,这期间只能吃稀饭类的清淡食物。  纹面对于太鲁阁族男子,代表具备勇士与英雄的精神,女子纹面代表擅织及美德,纹面尤其是女子论及婚嫁的必备条件。纹面图案会因纹面师的观念及技术有所差異,因此各部落的纹面就出现不相同的纹路。太鲁阁族纹面的传统习俗代表族群认同、成年、成就及美观,也是通过祖灵桥必备的「通行证」,因此纹面习俗可说是太鲁阁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有20多种,有的已经消失了。其中太鲁阁地区的太鲁阁族,使用的语言有太鲁阁方言及陶塞方言,又以人口数为眾的太鲁阁方言群最多,此种语言分布于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及卓溪乡。  但是原住民几乎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太鲁阁人为了让文化能夠透过文字传续,由太鲁阁族牧师及耆老如田信德、高顺益、许通益、吳金成、张永晃、黃长兴、杨盛涂等人组成编辑小组,从在1989年开始艰巨的字典编写工作。  他们以田牧师早期使用罗马拼音翻译圣经的经验为基础,先归类出字根、字母及词彙,再整理出2323个字根,然后发展成6969个单字及词彙的太鲁阁族语字典。字典是以用罗马拼音的方式标出发音法,每个字根至少有30多种语态变化,共有28个字母,发音又分为鼻音及浊音。7位牧师及耆老各取所长,经常聚在一起不断地编纂修订,已于2005年正式出版一本简易的字典,这是太鲁阁族第一本字典。

铸刀艺术

  太鲁阁族的铸刀历史悠久,较精致的铸刀技术是从日治时代才开始发展,刀器包括猎具及农具二大类,有开山刀、弓箭、茅、枪、佩刀、鎌刀、锄头及菜刀等。  太鲁阁族的刀形像是个弯月,又被称为彩虹刀,是男人的专属品,制刀已经传承四代的许有祥说:「沒有刀,就沒有太鲁阁族人」,可见刀在太鲁阁族文化占极重要的地位,刀也象征族人成长、自食其力及重新展开不同的人生阶段。  在所有刀器中,又以太鲁阁族特有的「猎首刀」最为特殊,平常刀子橫跨在鹿角上,如果出草(猎首)成功,必须重新制作刀鞘及上面的图腾,刀鞘上绑著被出草者的一缀头发或是山豬的牙齿当做战利品,用来炫耀勇士的胆识。  今日的「铜门刀」经常成为馈赠亲友的精品,使得铸刀从昔日的实用性,转型为收藏品及艺术品。

年度祭典

·祖灵祭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后,是太鲁阁族祖灵祭的重要季节。屆时由头目或长老议订时间,当日天未亮时,全社男子均抵祭场,每人手持插有黏糕、猪肉之竹棒,是为奉献祖灵之供品。俟祭典完毕,即须当场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时需越过火堆,而与祖灵分离。  太鲁阁族以祖灵为中心,巫师的医疗与祭司的祈福是这个部落重要的传统习俗(Gaya),原本以疾病治疗为观念,进而延伸至祖灵祭典。太鲁阁族的人认为,所有的疾病、災难是神鬼责罚与触怒祖灵所形成,必须经由对祖灵的供食慰借来获得解決,仪式进行象征著与祖灵的沟通。为确保“gaya”被部落住民遵守,头目、祭司及女巫,职掌各異。  头目处理世俗事务,对违反祖灵的行为,秉公判決,族人必须服从,否则会引起眾怒、受到群殴或遭驱逐出社,惟一可更改判決者,即率亲族出草猎头,若成功无伤而返,证明无罪,则仍可受祖灵保护,其他族人不会再有異议。    祭司则在固定时节指道族人依祖先的惯习举行祭仪,按一定的农作周期播种、收割,并负责在祭典中向祖灵祈求农作丰收,出猎成功,族人平安。女巫的任务是在疾病及災害产生时,施法判明其原因。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后,是太鲁阁族祖灵祭的重要季节。屆时由头目或长老议订时间,当日天未亮时,全社男子均抵祭场,每人手持插有黏糕、猪肉的竹棒,是为奉献祖灵的供品。俟祭典完毕,须当场食用,且沿途返家时,需越过火堆,而与祖灵分离。     祖灵祭分成长老训示、口述历史和呼喚祖灵三大部分。使用的祭品,大多是太鲁阁族人平日辛勤耕种及上山辛苦狩猎的成果。如:小米、玉米、地瓜、芋头等,自家养的雞、鸭和猪也是不可或缺的。除了这些以外,在祖灵祭的时候也会上山狩猎,将山猪等猎物献给祖灵。    近年来太鲁阁族人将“祖灵祭”改称为“感恩祭”(Mgay Bari),另又分为“织布祭”、“狩猎祭”及“收获祭”等分开举行。    感恩祭是一年一次最重要谢天的活动,必须慎重的准备,祭品也要好好的处理,以求得祖灵保佑。Mgay Bari感恩祭, 以前太鲁阁族人在播种及收割前﹐祭司得先去野外树丛里四天准备祭神的工作。献祭时间﹐是在半夜月亮刚出来时﹐进行为期一天的祭神仪式。 要出发到祭神的地方前Msgasut(祭司)在家对男孩说:现在我们要去祭神了﹐你绝对不可以说话﹐要安靜。说完了Msgasut(祭司)将炉中火熄灭﹐ 并且将炉中的火灰及木头清理干淨﹐带到外面丟掉。(意即:除去旧的坏行为,建立新的好行为,以干淨心,来迎接新的未来)然后﹐用新的木材放在炉灶上烧(祭神期间不得熄灭)。然后,点燃男孩手上的火把﹐一起去丛林祭神﹐当祭司在筑坛祭神时﹐男孩手持火把﹐站在旁边注视著祭司祭神。祭司先将带来供物小米、玉米、地瓜、竽头、豆等摆好了。  祭语:       编织的神!我们称颂袮,所有的种子及农作物都是袮的手创造的,我们播种之后,从发芽到结果,使它接受阳光、雨水、风露、水土。另外所有生命的:野兽、鸟、昆虫及海中鱼和河中的鱼,都是祖先所作的,许多事是违背心意,如出草杀人认为是可称赞的。求编织的神饶恕我们的过错。今年我们所种的农作物,不论是种在平地或山上都丰收,我们仓库前面所吊的农作物,小米、稻谷、地瓜、芋头、豆类、玉蜀黍、高梁、甘蔗、香蕉、落花生、蔬菜、年糕、猪肉及野兽肉、酒与喝的水等这些都是祖先赐给我们的。我们向祖先感恩,让我们年年丰收。不要让传染病进入各各部落,不要让害虫来破坏我们的农作物。使我们到田里、上山打猎及孩子去学校都能不缺乏任何使用的东西。还有不要让他们在路上受到伤害,让他们从?那里得到祝福,使他们称赞袮的名,依靠袮的庇佑。  祭品是这一年里辛苦工作的收成,在感恩祭中献上祭品是把这一份勤劳的精神,献给祖先,让祖先能夠保佑下一年收成更好。一旦成为祭品,就是跟祖灵接触了,成为很神圣的东西。不是祭司的人去碰的话,会带来不好的运气,所以一般人不能去碰祭品,要由祭司负责摆设祭品。以前的人,都是把祭品埋起来,或者把它丟到后院,丟到山谷,不要让人碰到。现在因为要节约,再加上小米很少,为了表示对祖先的诚意,祭典用完的祭品, 祭司都会拿出去吃。  以前太鲁阁族的祖先,在吃饭及喝酒时,必须先向祖灵谢恩,不随便吃和喝。吃饭前,会拧取少许食物说Sus向祖灵谢恩。喝酒的时候也一样,先将食指浸在酒里说Sus这样泼。在感恩祭中也会象征性的拿一块肉,或是就直接往前方指,喊Sus Bari,这样做是要让祖灵优先吃喝。     在太鲁阁族的习俗里,杀猪是很重要的仪式。在一年一次最重要谢天的感恩祭中,当然也要很慎重的杀猪来祭拜给祖灵。在分猪肉的时候也要公平的分配,让大家都能受到祖灵的保佑。  分猪肉时, 要先算家族里面的人数,再去分。每一个人每一个部位都要分到,比如:猪的肉、排骨、內脏、腿,都要平均分配。假设家族有10戶人家,猪肉就要分成10戶,每一个部位,都切成10份。如果有一戶沒有分到猪腿,隔天,那戶人家就会很生气的来理论。  祭典前一周,头目交代族人到墓地除草,著手准备祭祀用品。祭仪当天,首先由Gaya代表以竹筷夹著兽肉、小米糕等祭品,率族人进入祭场。先由头目训话,接著由头目、副头目带领族中男子前往祭祀地。族人手上点著火把,带著祭品,沿途呼喊自己祖先的名字,邀请祖灵共襄盛举。在祭祀地引火邀请祖灵参与。  到达祭祀地后,将夹有祭品的竹筷插在地上,由头目先向祖灵祈祷,再由各Gaya代表或Gaya中年纪较大、较有声望的人向祖灵祈祷。祭祀完毕后,年轻人在离开祭祀地时,必须越过火堆,表示和祖灵分开,有淨身、消災的意思。年纪较大的人和头目留下来,继续和祖灵说话、喝酒,喝剩的酒及祭品需留在祭祀地,不可以带回去。

·播种祭

  传统播种前,必先向祖灵祈福,约于每年二、三月间选个好日子,由祭司于深夜三时,攜带所有作物种苗,到深山田园边已事先布置好的祭坛一人去祭,祈求历代祖灵们照顾保佑,使种子顺利成长丰收。小米是每日主食,豆类及糯米(小米类)不常用,祈求祖灵祝福丰收。  举行播种祭时,清早就需蒸煮小米糕,家中的火种不可熄灭。祭典时,以此火种点燃火把,连同小米糕、酒、小米穗及小锄头,由二个祭司带往耕作地。先到其中一名祭司的耕作地,用小锄头铲一小块地,举行播种仪式,而后向祖灵祈求所播下的小米穗能发芽。祈祝后,撕半块小米糕放在祭田中央,在上面倒酒,剩下的小米糕和酒由两祭司在祭田旁分食。之后到另一位祭司的耕作地举行同一仪式。

·猎首祭

  太鲁阁族的猎首(出草)习俗由来已久,象征家族及部落的团结,一旦发生恶疾或不祥的事,会以出草仪式驱赶恶灵,取得敌人的灵力,为部落祈福。出草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复仇、爭得英雄之名、通过祖灵桥、妇女受到凌辱、族人受到欺负、证明清白、解決领土纷爭等等。  出发当时,禁止妇女摸苎麻丝,妇女要准备带去的小米,小米糕及米酒,家里的火不能熄灭。出草猎团集合到部落郊野,作出发前详细的计画。出草猎团的队长将树叶浸泡于水杓中,用叶子醮水在队员的头上,祈求队员平安。队员手持猎刀蹲坐(Tgakat thmuku tluung)聆听队长的祝福,后皆以手指浸水中誓礼。  出草猎团当晚搭棚夜宿在野外等梦占,如果鸟占是“凶”,要立刻打道回家,不能继续前进。如果梦占是好的及连续三次的鸟占是“吉”的,可继续往目的地前进,到达前, 队长在每一早上用树叶在队员身上搖晃。在敌人部落附近隐密宿营,并留一位年轻人看守,这时猎过敌人首级的人穿上短上衣及洗手。 并派去窥探敌人的部落,看看是否可进攻,如果容易进攻则立刻进攻,或在路边等候,有人经过时就用长矛,枪、箭把他杀死、取头。  猎取敌人首级后,迅速撤退到敌人追蹤不到的安全地带,回到部落附近隐密的宿营地方。猎首级者取出敌人首级并在溪畔上,把脑浆清洗干淨,放进首级袋(tneetu)让年轻人背上。出草猎团一路高声欢呼(hmdhik),在到部落附近时再次高声欢呼,朝向部落开枪,听到枪声一次则表示猎取敌人的首级一个,两枪声表示两个,以次类推。  知道那一家的人猎取敌人首级,则那家的人就要带著英雄服(hubang)去迎接他,并给他穿上。进到部落时,猎取敌人的首级者抓著首级的头发在病人身上搖晃,病人就会得到痊愈。之后,带到自己的家让他吃肉、小米糕及喝酒,整夜狂欢喝酒跳舞。第二天带到部落领袖的家里,一起整夜狂欢喝酒跳舞。第三天则轮流在各各出草猎团的家, 整夜狂欢喝酒跳舞,他们给他喝酒喂食,对嘴一起喝酒欢乐。  这些庆祝结束后,部落领袖把敌人首级放在架上,新的放置在中央,旧的移至两边,并且给带上“菖蒲根制成的项鍊”(kdang)。安置完毕后,首级架旁竖立凯旋旗(brqiya),凯旋旗的制造,橫切蓪草茎蕊(bruling)做成小圆板,以麻線穿缀,做成璎璐状,数条旒带,系于竹竿顶上。  部落领袖在首级前蹲坐祭祀,说:“经过我们的努力,你已经成为这里的守护神,今以盛餐招待,请你守卫这块土地的主人”。部落人不论老少都忘记疲累的身体,五、六天一起庆祝狂欢跳舞,而猎首者约十天穿著英雄服(hubang),过了之后就恢复原来服装。  出草猎团中有伤亡或战死的,其尸体在归途中弃置于丛林里,以兽皮盖上并用树枝压住,以防敌人或野兽来破坏,且其所猎的敌首弃置路上,弃置而归。到了部落也不立刻进去,而是趁夜中一个个寂然回到部落,各以其衣服器具弃之戶外,裸体潛行到自家门口时,用小石头向家屋丟去,叫醒家人开门进去。第二天早上再穿上弃之戶外的衣服,用过的刀不再使用,換另外一把新刀,发起者对死者家属赔偿。                            凯旋祭, 英雄凯旋归来时,全部落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英雄家庆贺,把酒欢乐,大家尽情唱歌跳舞,以示诚意。如果是年轻人凯旋归来,便可以结婚,双喜临门。

生命祭仪

·出生

  太鲁阁人相信生育是由鬼灵所主宰的,因此有种种的禁忌与祈祷的方式祈求赐予他们小孩,小孩名后连其父名或母名。这种命名的方式,称为“亲子关系的连名制”。

·婚礼

  太鲁阁人的求婚仪式,必先征得女方同意后行之,同时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议定男方的聘礼、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妆。婚礼在新郎家举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灵祈祷,双方主婚人用食指浸水中表示不悔。

·葬礼

  太鲁阁族人认为,人类寿命的长短,是命运之神早已安排好的。他们深信灵魂与肉体同在,人类因有灵魂才有生命,而灵魂平常遍存于心脏与血液中,脉搏与心跳皆为生命延续、灵魂存在的象征。  对于死亡的看法,有“善终”与“凶死”两种情形。善终者之灵魂,都可以到达极乐之灵界,而凶死者之灵魂,则任由恶灵摆布,受尽苦痛,祖灵是爱莫能助的。

巫术占卜

·梦卜

  (1)梦到祖先给东西是有猎物可得之预兆。  (2)梦到祖先罵你是不吉利不祥的预兆。  (3)梦到大洪水是会生重病的预兆。  (4)梦到贵重东西失去了,是自己或家人会死亡的预兆。

·鸟卜

  太鲁阁族的鸟名叫(Sisil)。要上山工作或打猎,由Sisil的叫声方向及飞翔方式判断吉凶,以決定继续前进或赶快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