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酒妈妈 发布于 2022-10-01 05:11:40
- 分类:互联网百科
台湾汉人社会为子女成年所举行的仪式。民俗的成年礼与七娘妈信仰有关,表现于“作十六岁”的仪式中;官方所倡道的则是源于儒家的“冠礼”,依《国民礼仪范例》以18岁为成年,多在机关、学校举行。 早期民间举行成年礼的动机,缘于卫生环境差,要将子女养育成人并不容易;所以衍生出到村庙或邻近大庙(如妈祖庙)求神明收养的习俗,称为“作契子”。诸多神明中,七娘妈或临水夫人陈靖姑,据信是庇佑成长之神,临水宮內两旁所供奉三十六婆姐,都具有各种护佑婴、童的慈悲表情。如果要做神明的契子,先要到庙中请庙祝、法师填写出生年、月、日、时的疏文,然后稟告焚化表示完成作契;再将印有神像、符令的絭牌在香炉上过三次,即可在神明前带于颈上或手腕上,称为“捾絭”,表示已经是神明的契子,受神明护符的庇佑;而后每逢过年、七夕、神明生等日子,眾契子回庙內祭拜,将絭牌再次过香炉祈求庇佑,直到成年。 “做十六岁”的年龄是农业社会的成年年岁;昔日在台南府城,只要做过十六岁,便可拿成人的工钱而不再是童工。做十六岁仪式举行时间多在七夕,节俗上为七星娘娘的诞辰,至今属于泉州习俗的地区如台南、鹿港依然过七夕节。在七夕当天,以竹木扎作“七娘妈亭”,近年则多纸作,亭中有七娘妈像。台南市主祀七娘妈的开隆宮与临水夫人庙,都与官方合作举行公开的“做十六岁”,方便一般家庭登记参加,是保留最典型成年礼习俗的寺庙。鹿港也是由糊纸店糊制贩售七娘妈亭,有子女做十六岁常会隆重祭拜。私人所供的七娘妈亭,可在自家厅堂上供奉,也可以拿到庙里供奉;若是寺庙举行成年礼,便会准备大型的七娘妈亭乙座,参加者由父母、家人陪同,并填写“谢恩”的疏文乙份,显示现时家长希望借由成年礼的仪式,让子女理解“成人”的人生意义。 举行成年礼的仪式时,也会请婆姐神像,供品主要是女性神必用的胭脂、花粉、香水等化妆品,以及油饭、雞酒和七娘妈衣、鸟母衣等印有花纹的粉红纸钱。供品都是7份,在七娘妈诞辰的七夕佳节祭拜七娘妈,祝寿献祭表示谢恩。当天同时举行“出婆姐间”仪式,成年男女需钻过七娘妈亭,男左女右,连钻三次。若在自宅举行成年礼,由父母两人共同高持七娘妈亭,让子女钻过亭下。“出婆姐间”或“出鸟母间”,都有三十六婆姐、鸟母护佑神话支持,钻出后表示已成年自立,需备办雞酒、油饭等表示谢恩;官方成年礼的仪式,著重强化成年之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台湾社会现代化后,曾有一段时间不常举行成年礼,因为已被学校毕业典礼、当兵的入伍训练所取代,成为新式成年礼。只是这些典礼并无法完全取代“冠礼”,于是內政部推行由地方政府、公所承办成年礼,场所布置主要是强调“中华民族或某姓列祖列宗之神位”,鼓励学校,或区里內的18岁成年者参加,因为是官方、机关或学校所办,通常会邀请社会贤达参加,所赠送的纪念品也以励志、文雅为主。 根据《国民礼仪范例》的成年礼程序:(一)某年、月、日、某姓(或团体)青年子弟成年典礼,典礼开始;(二)奏乐;(三)礼生引道行成年礼者就位(男左女右分立);(四)主持人就位;(五)上宾就位;(六)点烛、燃香;(七)上香、祭祖(向祖宗牌位行三鞠躬);(八)读祝文;(九)饮成年礼酒(行礼者领酒后,一起啜酒);(十)上宾致辞训勉(先为行礼者端整服装后致辞);(十一)赠送贺礼;(十二)行感恩礼(向家长、上宾等一鞠躬);(十三)奏乐;(十四)礼成。其中“祭祖”保存古冠礼在祠堂行礼,以示传承社会、文化责任;“饮酒”则是古代冠礼“宾醴冠者”之遗风,借以表示身分变化之象征;而上宾“训勉”则是强调成年后所承担的任务;“感恩”则是单纯感谢父母的养育,并非对七娘妈、婆姐等神明照看的感激。现代化的成年礼基本上维续儒家的冠礼之意,也能显示出“通过”的人文意涵,加深成年的责任感。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