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放水灯

放水灯与水灯组  传说从阴间走到阳间的路是非常黑暗的,所以普度之前必须先以竖灯篙、放水灯方式通知水陆界的孤魂野鬼前来接受祭祀,并替他们照明。放水灯是在招引溺水的鬼魂的仪式,通常在普度前一天晚上流放,客家庄则多半在黃昏放水灯。  “水灯”就是单间一层纸厝,大小不一,有简略的以白纸糊屋身,红纸糊出屋顶的,也有繁复华丽如同寺庙,屋顶还有眾多神仙纸偶护持的纸厝。传统水灯底部是用香蕉干、树干或竹筒作底,使灯厝能漂浮水上,现在几乎都是用保丽龙板为底。在水灯內会放置红纸书写的“庆赞中元”“普度阴光”等字条,或贴在厝上作为门联,或只有写宮庙名,另外会写上提供水灯的信眾姓名、住址,对提供者而言是做一项功德,而标注姓名、住址,是让亡魂超生后可以回报恩德。燃放时,在纸厝里面插一对蜡烛和几炷香,及一些经衣银纸,有时水灯太多,又是在海边燃放,就不用蜡烛和香,统一由负责宮庙派人一起将水灯放入海里,用火把或瓦斯火炬一个个快速点燃。  另一种水灯是以印有往生咒的“往生纸”折组成莲花的形状,上面插一柱線香,也有用白纸或粉红色的纸折成花瓣再组合成莲花形,中间插一根蜡烛放入水中漂流,称为“莲灯”。莲灯的作用有时如同水灯,在五朝以上醮典的第一场素筵普度前一天流放,第二场荤食普度前一天才用水灯,三朝醮或中元普度也有和水灯同时施放的。  醮典法会的各主事者、斗首或字姓首等都有较大型的水灯,制作通常比较繁复考究,外形像祠堂或庙宇,在放水灯时,作为最先燃放的前道队伍,称“水灯头”,有些地方只燃放水灯头,如基隆的中元祭。  以杉木或竹子扎成筏形,上面再悬挂灯笼的称“水灯筏”,高可达四五丈,并分数十格数百格,每格悬吊一盏灯,材质与形式各有不同,如纸灯、玻璃灯、龙灯等,在游行绕境时用人力扛抬,近年基隆的水灯筏如同花灯,悬挂在货车上。  现在很多地方用不鏽钢架搭成大型灯架,高可达二三层楼以上,上面挂满上百盏灯,灯上写祈求吉庆、合境平安、国泰民安或宮庙名,灯下悬吊纸牌或塑胶牌,书写捐助者姓名,颜色为全红、全黃或粉红色,绕境时以卡车载运,并用电力起降,这叫“水灯排”。水灯筏、排不放入水中,是在河海岸边作为灯塔的功用,让鬼魂找得到水岸,找得到招引他们的队伍,也替仪式制造热闹,增加迷离光彩,減低阴森感。  放水灯仪式进行时,道士在河海岸外空地摆上祭坛供品,在岸边宣读祭文、念诵经忏之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先点燃所有水灯头,然后再点燃水灯,道长拿著红色的招魂幡,做法术念“招魂偈”,招引水中魂魄上岸,然后领头道士持拿招魂幡,跟著路关牌、水灯排、彩船,一路浩浩荡荡接引鬼魂至普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