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杜牧

杜牧像杜牧像 杜牧(803~852),中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杜牧出身于唐朝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为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牧虽然与杜甫同为杜预之后,但是支派相去甚远。杜甫是杜预子杜耽之后;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之后。杜牧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响非常大。其父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杜牧比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杜牧生平很佩服韩愈、柳宗元,曾写诗“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虽然不知道杜牧是否与他们有过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长篇五言古诗明显受韩愈的影响。此外,杜牧对李贺的诗也非常赞赏。而白居易虽然诗名很盛,但是杜牧与他并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未受到白居易影响,而且还对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与李商隐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与杜牧同在长安做官的李商隐写过两首诗给杜牧,而且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情,诗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杜文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后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有《樊川集》传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

生平简介

 杜牧 《晩笑堂竹荘画传》杜牧 《晩笑堂竹荘画传》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很多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余,常常流连于声色歌舞场所,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者舍财奉佛,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  会昌六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信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肠之气已经消退。

·晚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大中四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冬天病重逝世。

政治抱负

  杜牧自少喜好论兵。做过多篇文章谈论军事。《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几篇阐述了藩镇问题和用兵方略,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多采录。  杜牧曾作《孙子注》十三篇。“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上中下三卷。”他对这本书非常自负,“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这本书在《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着录。《郡斋读书志》称这本书“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宋吉天宝作《孙子十家会注》,亦收杜牧注。

文学成就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逸”类。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不免强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中晚唐之后,使人开始采用民间曲子填词,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作词者,也是第一个坐慢词的人。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家。清朝叶奕苞评论其书法:“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杜牧手迹《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并序》杜牧诗书,书写于835年,纸本墨迹,行书,纵28.2厘米 ,横162厘米,麻纸四接,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为五言古诗书,是为歌妓张好好而作,杜牧较多地接触到一些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们的辛酸遭遇。张好好容颜娇美,流落风尘,杜牧的《张好好诗》叙述歌妓张好好得不幸遭遇和作者“感旧伤怀。”书法雄健姿媚,笔势飞动,深得六朝人遗风,更与其诗文相表里。《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杜牧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  《张好好诗并序》墨宝,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张好好诗》诗载杜牧《樊川集》中。  

·附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张好好诗并序》杜牧诗书《张好好诗并序》杜牧诗书(点击放大)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轶事

  杜牧性聪颖,刚直而有奇节。其诗豪迈清新,有独创性。身处晚唐,朝政败坏,民怨沸腾,在胸怀大志、报效无门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风流、疏野、放荡一面,也有相当的显现。

·《阿房宫赋》为杜牧中进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举考试,即将前往洛阳。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都到长乐传舍为他饯行。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来见崔郾。崔郾离席与他交谈。吴武陵说:“侍郞你有着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尽一点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数十位太学生,他们正扬着眉毛,拍着手,读着一卷书。我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皇上的辅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吧?”说着就将预先带来的《阿房宫赋》朗诵一遍。崔郾听得十分惊奇。吴武陵便请求说:“侍郞,你把他列为状元吧。”崔郾说:“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说:“不行的话,就列为第二名。”崔郾说:“也有人选了。”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没有立即回答。吴武陵说:“不能这样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连忙应声说:“就遵从你的教诲吧。”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各公说道:“刚才吴太学给推荐了第五名进士。”有人问:“是谁?”崔郾说:“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节的问题。崔郾说:“后汉书载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为重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我已经应许了吴太学,就算杜牧是杀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东都洛阳放榜后,领着新进士们回到长安参拜宰相和中书舍人,杜牧有诗一首,表达他金榜题名的心情:    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扬州艳游与牛僧儒的监控

  杜牧中进士时,正遇上牛僧儒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负责处理公文。实在也是大材小用。来到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杜牧几乎每夜都到青楼去尽情游乐。此时他的身后总有二三十名兵士,换了便衣,暗中保护着他。杜牧觉得这情形对他很好,泰然处之。几年后,皇帝让杜牧任侍御史,牛僧儒为他设宴送行,告诫他说:“以你的气概来担任这样的职务,一定还会取得更高的职位。但我经常担忧,怕你因迷恋风情而不能控制自己。”杜牧随便应付说:“幸亏我还能经常检点自己,不至于让你为我担心。”牛僧儒笑了笑,让侍童取来一个小书箱,当着杜牧的面打开,原来里边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后边的便衣士兵写的秘密报告,有好几十份。写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饮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饮宴,平安无事,等等。杜牧感到羞愧,流泪向牛僧儒下拜致谢。牛僧儒死后,墓志铭是杜牧所撰,也是对牛僧儒的一点答谢。

·终究未能觅得尽善尽美之美女

  杜牧虽然才华出众,却终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鸿图;风流倜傥,却总是未能觅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总是风流倜傥,总要细心寻觅。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御史的位子上降了下来,来到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府中做幕僚。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听说湖州风光秀丽,美女如云,就高高兴兴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与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处游玩,并将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来,让杜牧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其他

·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父杜佑系中唐名相,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曾长期在江西宣歙观察使府和淮南节度使府为幕僚,会昌年间,先后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二年八月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有理想、有抱负,对现实十分关注。他对唐王朝的衰落深感忧虑,有志于唐室的中兴,曾表达了“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的远大抱负。他认真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尤喜谈兵,认为军事关乎国家的兴亡,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他的《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孙子注》都表达了这方面的思考。由于怀才不遇,生活上表现出放旷不羁的特点,成为晚唐时期有名的风流才子。(晚唐文学)(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第八章第二节)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杜牧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兼名学者,著有《通典》二百卷。这种出身是杜牧一直很自豪的,对于他的人生理想也很有影响,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这件千孔百疮的衣裳补好了,何况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来源: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六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