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叶猴

    长尾叶猴  哺乳动物。中国有6种叶猴,即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中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中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叶猴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布与现状

    菲氏叶猴  黑叶猴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但由于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乌猴结”和骨、肉均可供药用,“乌猴结”用于治疗妇女血虚和贫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温、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发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个月以上加工制成的“乌猿酒”驰名中外,其味醇香,对医治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中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菲氏叶猴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中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中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中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  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  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从发现时到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标本,而且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因此白臀叶猴可能很早就已经在中国绝灭了。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又名黄面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白臀叶猴主要栖息于这些地区的原始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以林中各种鲜树叶、嫩芽为食,兼食一些野果,从不捕食昆虫,是名副其实的"叶猴"。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是一种体毛差较大的猴,给人一种身着球衣者的形象。它们的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圆白须毛;胸腹部棕黄,并且有一个宽大、半圆形栗色胸斑,胸斑外轮廓是黑色。白臀叶猴鼻孔朝上,鼻梁平滑。深褐色眼呈斜角杏仁形。由于面色鲜黄,故又名黄面叶猴。体长在55至63厘米;尾长59至73厘米。体重平均7-10公斤。      白臀叶猴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它们善于跳跃,并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雄性5岁才能性成熟,雌猴为4岁,每次只产一仔。其繁殖率较低。       白臀叶猴过去在海南岛上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当进入19世纪中期后,当地居民不断增多,为了种植庄稼,人们砍伐了大量热带雨林。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在这里逐年缩小,迫使它们无家可归。还有人们为了获得白臀叶猴的皮做御寒的皮衣或褥子,常常猎杀它们,人们的这些行为使岛上本已不多的白臀叶猴数量更加稀少,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很可能全部灭绝。      因此,这些地区的政府很快地实施了对白臀叶猴的保护措施,可是一直到现在,白臀叶猴仍被不法分子屡屡捕杀。但愿它不会成为空谷绝响。   中国白臀叶猴:1893年灭绝。

·黑叶猴       

黑叶猴妈妈抱着刚出生半个月的宝宝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 仔,偶见2仔。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揭示自然选择如何塑造复制基因的进化

          一种濒危猴子使科学家们对进化有了新见解。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食叶的叶猴(douc langur),基因组中有一个“复制”基因,这个基因是从一个编码特异酶的基因的突变体复制而来的,这个突变体突变后编码产出另外一种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该基因突变的路径后,科学家们就自然选择如何塑造这样的基因复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纵观整个进化史,自然发生的基因多余拷贝在许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都出现过。基因复制被认为是新基因的主要来源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但科学家就自然选择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些额外拷贝存在分歧。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向选择对行使新功能的复制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学家则把原因归结为缺少负向选择;因为这些新基因是多余的。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其分析结果不能明确区分这两种方法。  现在,密歇根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Jianzhi Zhang声称,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他和他的同事在叶猴中发现了一个编码核糖核酸酶的复制基因。在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双链RNA;这种酶可能有助于机体抵御病毒,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双链RNA。但在叶猴中,复制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成一个编码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过消化寄生于叶猴肠道中的发酵叶子的细菌的单链RNA来帮助机体补充蛋白。  叶猴为查明这个复制基因是如何进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9种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这样就能与原始基因编码的蛋白区分开来。每一氨基酸变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职能--降解双链RNA的能力。这暗示复制基因进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负向选择。但统计分析的结果又显示,复制基因的进化速度要比随机变化快得多,这提示,正向选择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组将结果发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遗传学》上。  纽约州Syracuse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Shozo Yokoyama认为,Zhang的复制基因功能检测是通向了解基因复制在进化种扮演的角色的艰难而必要的一步。“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答案。”他说。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仅要证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还要查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帮助复制基因获得新功能的。  动物界最差妈妈        位列动物界最差妈妈榜首的非叶猴莫属。经过多年跟踪观测,叶猴是非攻击性动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们的习性远比这复杂,有时会表现出很野蛮的社会行为,激战、绑架和性骚扰非常常见。不过就母性而言,雌猴会自发地遗弃那些受伤的幼猴,有时甚至将它们杀死,这一点让它们超越其它坏妈妈,荣登榜首,遗弃、绑架、忽略和杀婴行为使雌叶猴当仁不让成为最差劲的动物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