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蒙古野驴

哺乳动物。蒙古野驴(蒙古文Хулан)是波斯野驴的一个亚种,也有可能是戈壁野驴的异名。它们分布在蒙古及中国北方,以往亦曾在哈萨克出没,但因猎杀而在当地灭绝了。蒙古野驴属世界濒危动物。蒙古野驴总数量约3000只,仅存在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蒙古野驴属典型高原寒漠动物。栖于海拔3800--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开阔草甸和寒冻半荒漠、荒漠地带。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的植物为食。    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波斯野驴 E. hemionus  亚种: 蒙古野驴 E. h. hemionus 

生物特征

  蒙古野驴 属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

生活习性

  蒙古野驴属典型荒漠动物,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好集群生活,善于奔跑,甚至狼群都追不上它们,但由于“好奇心”所致,它们常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蒙古野驴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蒙古野驴具有极强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蒙古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在夏季,水草条件好和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蒙古野驴群体会很大。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夏克帕提湖边的蒙古野驴群,大群的个体数常常在100多头到2    蒙古野驴00多头之间。而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尔腾盆地一带,通常是3~5头结小群活动,单独活动的野驴个体也比较常见。  蒙古野驴极耐干旱,可以数日不饮水。它们的听觉、嗅觉、视觉均很灵敏、能察觉距离自己数百米外的情况。若发现有人接近或敌害袭击,先是静静地抬头观望,凝视片刻,然后扬蹄疾跑。跑出一段距离后,觉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观望,然后再跑。总是跑跑、停停、看看后再跑。西藏野驴还有个极特殊的习性,喜欢与汽车赛跑。当汽车驶入有西藏野驴活动的地方,远处的野驴就会好奇地注视着逐渐接近它们的汽车。当汽车与它们比较近时,野驴随即朝前猛跑,并竭力与汽车保持平行。有时野驴因这种古怪的行为而付出生命代价,一些偷猎者就是开着汽车追杀野驴的。虽然蒙古野驴耐力极好,可以一口气跑40~50公里不休息,但用汽车长时间追逐野生动物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不良后果。  蒙古野驴有随季节短距离迁移的习性。平时活动很有规律,清晨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在草场上采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处过夜。每天要游荡好几十公里的路程。在野驴经常活动的地方,未受到惊扰的蒙古野驴移动时喜欢排成一路纵队,鱼贯而行。在草场、水源附近,经常沿着固定路线行走,在草地上留下特有的“驴径”。驴径宽约20厘米,纵横交错地伸向各处。

生长繁殖

  每年8~9月份,蒙古野驴进入繁殖交配期,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怀孕期约11个月,每年的7月份产仔,每胎1仔。此时,雄驴性情变得很凶,频频嘶叫。它们为争夺交配权时常发生激烈的咬斗。取得胜利的雄野驴控制整个驴群的活动,哪只驴不听话,就对它又踢又咬。蒙古野驴对幼仔照顾得很周到,曾看到一群野驴过河时,一只小驴爬不上河岸,两只大野驴将它架在中间,用肩把小野驴推上岸的有趣行为。

种群现状

    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的分布地于1990年代大大的减少。于1994年至1997年估计就有33000-63000只蒙古野驴,分布在差不多整个蒙古南部。但到了2003年就只有约20000只,分布在蒙古南部的17万平方公里。虽然所有资料都非正式统计,但肯定它们在过去70年就已失去了50%的分布地。  蒙古野驴的主要天敌包括狼、雪豹和猞猁。由于保护措施得当,蒙古野驴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仅在羌塘就有近6万头。根据刘务林等人的估计,1989年时蒙古野驴的数量约在5.6万头左右,1998年的总数接近8万头。另外,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在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北部和尼玛县西北部的局部地区有数量庞大的野驴群,有些群体的数量达到500头以上。蒙古野驴(Equushemionus)体形比蒙古野马略小。形似骡子,毛色浅黄。主要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1981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之时,仅存450头左右,经过20年的保护,目前数量约有4000头左右。

致危因素

  蒙古野驴的数量下降是因被烹吃及与其他家畜争食所致,并被列为濒危物种。自1953年起,它们在蒙古就已经全面受到保护。它们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但是,由于人类人口膨涨及严冬的气候,它们与牧民之间的争竞就更为激烈。  蒙古野驴被烹吃的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它们的肉是很廉价。单于2005年的问卷调查,就显示每年有多达4500匹蒙古野驴被烹吃,即总数量的20%。再者于1990年代初,政策容许城市居民回归为游牧民族,引发野外地区的人口及家畜暴增。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不同自然地带具有代表性功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区域性的自然系统;是我国特有的或濒危物种,或重要遗传资源及其生物种群的分布区的集中区;是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而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建设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分。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典型的荒漠化地区范围。是贯彻和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具体行动;是加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落实中央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强荒漠地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最佳措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对改善环境,防止荒漠化,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和面积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拉特后、中旗北部的宝音图苏木、前达门苏木和巴音杭盖苏木境内,在阴山北部,距乌拉特后旗100余公里,距乌拉特中旗100余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6°15′——108°;北纬41°50′——42°27′,北界以中蒙边界线为界,东西由两条季节性冲击河流控制。东西横跨140余公里,南北纵深22公里,总面积131800公顷。其中:核心区4.28万公顷,缓冲区3.8万公顷,实验区5.1万公顷。  2。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保护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阴山东西向构造带,狼山旋扭构造系。在地貌上表现为剥蚀低山丘陵和一些断陷盆地形成的相间分布的平沙地内蚀地貌,地形趋向为南高北低,海拔840——960米。  水文:保护区属于干旱内陆荒漠区,全年降水量少,总体形不成明显水系,只有一些由阵雨径流形成的冲积沟汇集于低盆地。地下水位浅,埋深2——4米,人畜均可饮用。  气候:该区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日温差较大,风大沙多。年均气温6.5℃,一月平均气温-14℃,七月份平均气温34.3℃,年降水量90mm左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三,年蒸发量2800mm,是年降水量的30倍。全年大风日数60——70天,最多年达120天。沙暴日数24.4天,平均风速5.4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4米/秒。                 蒙古野驴  土壤: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沙砾质灰棕荒漠土,非地带性土壤有风沙土、盐化草甸土。土壤质地较细,剖面中有黏土间层,但厚度较小。梭梭主要分布在季节性山洪冲击沟两侧的风沙土地带。  植被:保护区内的植被属于荒漠植被类型,以多年生灌木为主,共有20科、60属、9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肉苁蓉、梭梭、绵刺、蒙古扁桃、沙冬青等。梭梭呈片状分布于沉积疏松沙地,形成纯林或与泡泡刺等混生,边缘地带与沙冬青和霸王混生,一般呈丛状生长,每丛3——5株,多达10余株,丛高1——3米不等,冠幅大小不与树龄成正比,范围为0.8——4米之间,是荒漠地区特有的树种之一,在区系上属于戈壁叶兰种,根系发达,可深入到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具有抗旱、耐寒、抗热、耐盐碱的特点。由此构成的荒漠群落素有“荒漠森林”之称。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区梭梭林内和戈壁草地上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蒙古野驴、鹅喉羚、北山羊、大鸨等,还有狼、狐狸、沙鸡、百灵、兔、鼠、鹰等在这里栖息繁衍。  3。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位于中蒙边界线一带,以“自流井”为中心,横跨前达门苏木以及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苏木境内,区内有牧民83户,人口326人,是1983年人口的4.6倍;大畜6000峰,羊18100只,人均纯收入1289元。随着梭梭的逐年退化,骆驼的总峰数也随之下降。保护区从地貌上属于乌拉特高平原区,地形起伏不大,交通比较便利。

·梭梭林资源现状

  保护区梭梭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内的冲击沟两侧以及低洼地四周的疏松平缓沙地上,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有原始天然梭梭林资源3万公顷,占保护区总土地面积131800公顷的22.76%。生长着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肉苁蓉、梭梭、绵刺、蒙古扁桃等,栖息着珍贵野生动物蒙古野驴、鹅喉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