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磊猪猪 发布于 2022-10-05 00:07:06
- 分类:互联网百科
台湾戏剧。高甲戏早先流行于闽南等地。又称“九甲戏”、“九角戏”、“戈甲戏”、“交加戏”、“狗咬戏”。最先的起源是清朝初年,每逢喜庆或迎神,闽南的农民会扮成梁山泊的英雄游行,有时还加入武打。后来,扮演宋江故事的业馀戏班开始出现,由小孩子扮演,称为“宋江仔”。后来,因受欢迎,慢慢由成人扮的戏班取代,称为“宋江戏”。 清道光年间,南安岭兜村出现了“合兴班”,突破只演宋江和武打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武戏,迅即流行于闽南各地。吸收了梨园戏、竹马戏的剧目和身段,变成“合兴戏”。清代中期,徽班和江西班传入闽南,合兴戏又从中吸收一些表演。到了清末民初,又向上海京班学习,剧种慢慢增加,高甲戏也慢慢形成。 它传入台湾大约是在合兴戏时代,有三种途径: 一、清朝时期,戏先生移民台湾,落脚彰化伸港泉州厝,成立子弟团教戏。 二、受闽南戏班来台演出影响。 三、台湾七子戏改变而成。如“小锦云”七子班,吸收北管、京剧曲风,甚至使用歌仔戏的“四句联”。用节奏明快的剧目,和华丽的布景来吸引观眾。对高甲戏的影响可谓不小! 台湾的高甲戏曲风多变,以南管为本,加入北管、车鼓和京剧。念白由泉州口音改为漳州腔。角色有生、旦、丑、北(淨)、杂五种。文戏身段学习梨园戏。武戏从宋江戏演变。用本嗓唱,高音才用假嗓。过去后场会帮忙唱末句,现在已经沒有。不过,虽然以南管为主,但高甲戏较梨园戏自由,唱少白多,沒有那麼多规矩。 但是,从日治时期以来,高甲戏就非流行的戏曲。光复后,基隆人郭貓拋,邀集伸港泉州厝的“新锦珠”子弟团来组成“基隆新锦珠”职业剧班,成为台湾高甲戏的源流。但是,到了一九六○年代后,就只剩“生新乐”一团。 “生新乐”由周水松创始于台北,但表演空间逐渐缩小,又遭逢外台歌仔戏的竞爭,只好在1969年搬到彰化员林。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它凋零的命运,尤其周水松过世后,高甲戏更是面临失传!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