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红胸黑雁

鸟类(鸟纲)。红胸黑雁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南、广西等地,常见于海湾、海港、河口、离湖较近的盐沼地以及内陆咸水湖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鄂毕河下游。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鸭科 Anatidae  属: 黑雁属 Branta  种: 红胸黑雁 B. ruficollis 

生物特征

  红胸黑雁是一种小型的雁类,体长为53-56 cm,翼展110-125 cm,雌雁体重1200 g ;雄雁体重1300 -1600 g,寿命15年。但它却是雁类中体色最艳丽的一种。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虹膜为暗栗褐色,头部的头顶和后颈均为为黑色,眼前有一个椭圆形的白斑,眼后有一个栗红色的颊斑,外面围以白边,胸部也是栗红色,外面也围着一条窄的白边,这条白边沿着颈侧向上与颊部的白边相连,十分鲜艳而醒目。翅膀和整个上体均为黑色,翅膀上还有两道白色的横斑。腹部主要为黑色,两胁为白色,下腹部以及尾上和尾下的覆羽也是白色。嘴、跗跖、脚和爪均为黑褐色。叫声拗口而断续,重复kik-yoik, kik yoik。群鸟取食时边吃边叫。

生活习性

  红胸黑雁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以植物嫩茎叶、种子等为食。 产于湖南洞庭湖及广西南宁等地。   红胸黑雁喜欢栖息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藓和地衣复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特别是在苔原上地势较高而又比较干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冬季大多出现在有耐碱植物生长的湖泊和水库周围地区,也出现在周围地势低洼的咸水湖和沿海地区,偶尔还出现在农田地里。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喜欢结群,但不与其他雁鸭类混群,而是独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较大的群体有时多达数百只。性情活泼好动,彼此在一起生活时,总是吵吵嚷嚷,极为嘈杂,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从水面上飞起时,也总是在不停地鸣叫。晚上一般栖息在水面上、水边浅水处或者沙滩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结队地飞到草原上去觅食,中午又回到水边去休息、饮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时也在觅食地栖息。当气候较为恶劣,特别是有暴风雨侵袭的天气下,也常到芦苇丛中躲避。飞行时群体的队列极不整齐,有时呈斜线飞行,有时呈“V”字形,很不规则。每当要向水面上降落时,总是成群地在水面的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几乎同时调转方向,分别像箭一样一齐疾速地向水面落下,然后又在水面上汇集成密集的群体。  红胸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也吃根和植物种子,冬季有时还吃麦苗等农作物的幼苗。常成群觅食,同时头部急速活动,并且不断地发出象猪一样的“呼噜”声。  红胸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每年9月中旬至9月末成群离开北极冻原带繁殖地,迁往欧洲东南部的黑海、里海和咸海等地越冬。迁徙时常集成大群,白天几乎不停地飞翔,仅在傍晚才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常常发出高叫声,极为嘈杂。5月中旬至5月末,它又成群结队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但春季迁徙的群体显著较秋季迁徙的群体为小。

地理分布

  红胸黑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湖南、广西等地,常见于海湾、海港、河口、离湖较近的盐沼地以及内陆咸水湖区。

生长繁殖

  红胸黑雁通常在6月初至6月中旬迁到繁殖地,此时繁殖地的冰雪已经融化,植物开始萌发。配对可能在越冬地就已经形成,求偶行为有点象高度的仪式化动作,包括相互点头浸水,雄鸟竖直头面对雌鸟,然后两翅张开,尾羽垂直竖起,伸颈和鸣叫等。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营巢,通常4—5对在一起成群营巢在陡峭的河岸附近,富有杂草和灌丛的溪流和峡谷,以及在斜坡地上的凹洼处。巢筑于较为开阔的、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没有任何隐蔽物,极为暴露,常常很远就能看见,有时还与鸥和猛禽等捕食鸟类的巢紧挨在一起,因此巢的损失率很大。巢由干草等构成,里面铺垫有一些绒羽。  红胸黑雁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为9枚。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和淡黄白色,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间均在巢的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便用巢边的绒羽和草将巢掩盖起来。如果遇到入侵者来临,亲鸟便高声鸣叫,声音显得焦虑不安,同时装出一副威吓的姿式,有时甚至做出准备攻击入侵者的姿势而绝不弃巢逃走。孵化期为23—25天。雏鸟孵出后就已经被有羽毛,属于早成鸟。当雏鸟孵出以后,雄鸟也加入到抚育和保卫雏鸟的行列之中,与雌鸟一起共同带领雏鸟到植物茂密的地方觅食,7月末到8月初,成鸟开始换羽,时间大约为15—20天。幼鸟2—3年才能达到性成熟。

种群现状

  红胸黑雁在中国极为罕见,全世界总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5,000只。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沼泽地排水,农业开发,使适合的越冬环境丧失,加之人为干扰和过度狩猎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保护措施

  红胸黑雁因数量稀少而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濒临物种红皮书中,同时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极濒危鸟类名录。因此,从1985年国际上开始关注红胸黑雁以来,各国各地都加强了对红胸黑雁的保护。红胸黑雁繁殖地在被发现以后,国家林业局、辽宁省林业厅、大连市政府、林业局,长海县和庄河市政府、林业局以及石城乡政府都十分重视红胸黑雁保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红胸黑雁必要性,紧迫性的宣传教育,投入保护资金、设置专人看护,加强对繁殖地,觅食地的管理。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主持在召开了红胸黑雁保护现场办公会,大连市林业局,庄河市政府的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针对红胸黑雁保护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拆除坨子上违章建筑,撤走风力发电机、建观测保护站,继续设专人管护等措施来保护红胸黑雁的决定。会后,庄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红胸黑雁的通告,明确形人坨子周围30米以内严禁各类人员进入,水产养殖活动不得影响红胸黑雁的繁殖。同时,辽宁鸟类研究中心与有关科研部门又对形人坨周边的岛、坨进行了调查,以期发现红胸黑雁新的繁殖地。   红胸黑雁在辽宁繁殖地的发现,也引起了有关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并对红胸黑雁的保护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部分资金,帮助用于红胸黑雁取食地的调查和保护。国际鹳鹤委员会主席柯得尔先生于2002年亲自到红胸黑雁繁殖地现场进行考察,并就如何做好红胸黑雁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央电视台,也都分别进行了拍摄和报道,进行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2006年1月份,大连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边岛屿建成红胸黑雁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和依法进行。正是由于各部门,各方面的努力,红胸黑雁的繁殖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窝卵巢数达到6个,是1999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被刊登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有关方面出席各种国际保护会议和有关活动,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和鸟类爱好者也都纷纷来到台南进行考察、观赏和摄录红胸黑雁,红胸黑雁的形象也出现在年历、邮票和各种宣传品上,甚至新版的旅行证件上也有红胸黑雁的图案,红胸黑雁已成为象征,对红胸黑雁情有独钟。众多的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对在越冬的红胸黑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掌握了红胸黑雁的越冬习性,同时也摄录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发表和出版了一批论文、书刊和画册,把红胸黑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到全社会,呼吁政府和广大民众加强对红胸黑雁的保护。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繁殖越冬,鸟类工作者也十分关注红胸黑雁的保护。自1999年以来,有众多的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石城岛共商红胸黑雁保护大计。2005年7月召开了“首届红胸黑雁保护研讨会”,鸟类保护专家、学者,为红胸黑雁保护积极献计献策,使红胸黑雁保护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同时,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还出版发行了一批论文、专著和画册,为红胸黑雁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正是由于国际上的支持,红胸黑雁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比1985年增加了近10倍,而且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红胸黑雁的保护中,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外,还出现了一批红胸黑雁保护志愿者,他们不辞辛苦,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帮助进行调查,搞研究,拍摄照片和录像等,向广大民众进行宣传。正是有了这些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才使红胸黑雁保护得更好,才让读者看到了红胸黑雁这优美的舞姿和完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