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外蒙古是怎么独立的""

步入近代后,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国门,掀开了新中国屈辱的近代历史。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建国前夕,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不断丢失中国国土。从1840年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直至1946年外蒙独立前,中国累计丢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建国之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再也没有失去领土。毛主席努力之下,为中国收回了新疆、西藏、海南、云南的一些领土,但最令毛主席揪心的无疑是外蒙。建国之初,中苏关系比较亲密,毛主席曾经为收复外蒙同苏联交涉两次,但由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最后外蒙回归成为毛主席心中的遗憾!

毛主席

那么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外蒙的?新中国建立后,对收复外蒙进行过哪方面的努力?今天我们聊聊外蒙丢失始末和毛主席收复外蒙的努力。

大国交易牺牲中国主权

自元朝时期开始,外蒙已是中国的一部分。进入清代后,尽管晚清政府已经无力实现外蒙的管辖,但外蒙名义上依旧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蒙独立出去的?

1924年外蒙地方势力苏联的扶持下,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对于外蒙古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对外蒙只能行使名义上的“宗主权”。当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对内忙于派系斗争,相互吞并地盘,无暇顾及外蒙的独立活动。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先是忙于统一全国,后进行各派系之间的整合,紧接着开始“围剿”红军,自是无暇顾及外蒙主权。紧接着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不得不集中精力在抗战上。

步入二战后期,法西斯国家已经处于劣势,欧洲、非洲、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已经开始反攻。但是中国战场上,1944年春,日军纠集兵力发动“一号作战”,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一溃千里。经此一战,罗斯福对于中国军队帮助盟国登陆日本本土,降低美军登陆作战的损失,已经失去信心。

罗斯福

仅仅依靠美军的力量,登陆日本本土必将付出超过百万的伤亡,为此罗斯福开始寻求苏联的帮助,以期迅速击败日本。在罗斯福看来,苏军的参与是必要的,即便是美军攻占日本本土,日军依旧可以在东北顽抗,苏军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美军的压力。

军事行动背后离不开利益的考量,罗斯福不得不开始考虑苏联出兵的条件。1944年12月,斯大林向美驻苏大使哈里曼提出对日作战条件:苏联租借中国旅顺、大连两个港口及其附近区域,租借中东、南满铁路,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归苏联,外蒙古“现状”予以承认,保持外蒙古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

1945年2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就苏军对日作战达成协议,最后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了苏军出动时间,出兵的条件,外蒙保持现状等。可能是斯大林也觉得苏军参战的条件过于苛刻,以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实现,便要求同国民政府关系不错的英美,采取措施予以配合。《雅尔塔协定》是中国没有代表参与,事先没有经过中国同意,却大肆干涉中国主权的决定,是美苏强权政治下的结果。

雅尔塔会议的结果,影响今后世界格局的走向,国民政府自然十分关心。由于美、苏、英三国的消息封锁,国民政府很长一段时间对协定内容一无所知。蒋介石看了雅尔塔宣言后,没有看到远东问题的说明,感到十分疑惑。

一直到3月12日,中国驻美大使向罗斯福询问雅尔塔会议远东问题决定时,罗斯福才含糊其辞说出,答应斯大林对日作战的三点要求。15日,蒋介石得知了消息,推测出苏联对日作战已成定局,但对雅尔塔协议的具体内容依旧不甚了解。

蒋介石

为了探知雅尔塔协议关于远东问题的详情,蒋介石派出代表团前往苏联,力图同苏联改善关系以期达到目的,但斯大林早已得知蒋介石的目的,拒绝了蒋介石请求。另一方面宋子文也竭力通过英美帮助,了解雅尔塔协定的相关内容,但同样遭到拒绝。5月8日,德国投降,雅尔塔协定的执行被提上了日程。6月12日,苏联驻华大使将雅尔塔协定的相关内容,告知了国民政府,蒋介石看罢惊呼:“足以置中国民族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国民政府时期两次中苏谈判

在美苏大国强权政治下,蒋介石开始绞尽脑汁思考对策。为了争取中苏谈判的主动,蒋介石提出可以将旅顺口也可以供中、美、英、苏使用,那么蒋介石提出的多边条约能否改变被动地位?

蒋介石向美国高层提出自己的建议后,遭到了拒绝。原因是美国急需苏军出动对日作战。没有得到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感到十分沮丧,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蒋介石同宋子文等人商量,提出一个“外蒙问题暂不讨论”的谈判原则。显然当时的蒋介石希望通过搁置外蒙问题,使用拖延战术。但不久之后的事实证明,这只是蒋介石的一厢情愿。

为了加快苏联参战,美国向国民政府施压,尽快与苏联缔结条约。在美苏的步步紧逼下,于1945年6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外交部长宋子文、蒋经国在苏联大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开始第一次中苏谈判。

7月2日,中苏第一次谈判开始。斯大林当即表示不同意蒋介石提出的搁置外蒙问题,根据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现状”一词后面的括号有“蒙古人民共和国”字句,表明外蒙独立的意思。

斯大林

宋子文深知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不能轻易放弃,承认外蒙独立必将导致政府垮台,受到国内各方势力的猛烈抨击,当即表明了中国强硬的立场。外蒙问题谈判陷入了僵局。会谈结束后,宋子文向蒋介石问计。蒋介石同孙科、于右任、陈诚、顾祝同等国民党元老商议,最终决定在外蒙问题上让步。

随后蒋介石回电宋子文,提出了外蒙让步的条件:一、东三省领土、主权、行政权力完整;二、苏联不再支持中共;三、苏联放弃支持西北分裂势力。

7月9日,中苏进行第四次会谈,宋子文将国民政府的立场一一表明,斯大林对于国民政府的三个条件表示同意,但双方在两国东北边境问题谈判进展不大。7月11日至12日,宋子文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后宋子文回国请示,斯大林前往德国举行波茨坦会议,中苏谈判第一次谈判宣告结束。

谈判终止期间,中苏双方围绕中苏边界问题进行谈判。7月17日,蒋介石约见了苏联驻华大使,提出了承认外蒙独立的三个条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苏谈判。对于外蒙边界,蒋介石提出以民国初年的地图为准,因为在1919年之前,新疆阿尔泰地区属于外蒙,想避免日后苏联势力渗入新疆。

苏联大使将蒋介石的意见告知斯大林。至8月,国际局势骤变,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政府已经流露出和谈的迹象,形势的发展导致中苏开启第二轮谈判。由于第一次谈判已对外蒙独立达成统一意见,剩下的只有外蒙疆界问题。

8月7日,宋子文和王世杰两人抵达莫斯科,当晚同斯大林进行谈判,中国出示了旧地图,斯大林表示细看之后再作答复。8日,苏联已经等待不急立即向日本开战。9日苏军攻进中国东北,中苏两国订立条约势在必行。

8月10日,中苏再次举行会谈,但双方依旧有许多问题争执不下,其中关于外蒙疆界问题,斯大林不能接受中方的地图,但是又拿不出自己的地图。为了避免日后的纠纷,蒋介石命令宋子文、王世杰以强硬态度,如果外蒙疆界不划界,则不惜停止交涉。

8月13日,王世杰电告蒋介石:此时百万苏军已经开进东北,如果拖延下去,可能东北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当晚蒋介石授权王世杰,尽快达成中苏条约。14日,王世杰致电蒋介石,表示外蒙以现有边界为界。当天,《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签订。

1945年10月,外蒙进行全民公决,在苏联的监督下多数人赞成。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发布公告,承认外蒙独立。自此,拥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正式脱离中国。

毛主席两次提出外蒙回归

相对于蒋介石为了利益,轻易承认外蒙独立,毛主席一直为外蒙独立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同苏联的交往中,毛主席两次提出外蒙回归中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毛主席愿望没能实现?

时间进入1949年1月,经过三大战役,全国战场上解放军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出于拉近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考虑,1月30日,斯大林派遣米高扬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进行秘密访问。

此次斯大林派遣米高扬访问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考虑今后同中国缔结边界条约的可能性。双方在谈北方边界问题时,毛主席提出了统一蒙古问题。毛主席向苏联提出这个问题,与苏联红军长期在外蒙驻扎离不开。

毛主席等领导人,希望建立新政权后能够收回蒙古领土,但是苏联在外蒙问题上态度坚决。米高扬回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蒙古人民共和国早就有独立权了。”之后米高扬对这件事向斯大林电告,斯大林肯定了米高扬的做法,并说道:“这件事决定权在外蒙古。”

显然苏联这番说辞,只是推脱中国的借口。当年外蒙独立正是在苏联的监督下,进行的“民主”投票。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联将外蒙保持独立,至少在斯大林时期不会轻易改变。外蒙回归会谈失败后,毛主席没有放弃。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了斯大林的班,收复外蒙这件事再次被拿上了台面。

1954年,此时恰逢新中国建国五周年国庆大典,赫鲁晓夫亲自前往庆贺。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争取中国的支持,赫鲁晓夫主动提出恢复两国边界历史遗留问题的谈判。赫鲁晓夫的提议说到了毛主席的心里,毛主席便想借着这个机会在外蒙回归上,作出一些努力。

毛主席

当时的外蒙是苏联的卫星国,苏军一旦屯兵于中蒙边境,就可以对中国华北地区,北京处于战略压迫地位,对中国产生巨大军事压力。所以当时外蒙是苏联手中重要筹码,一直不肯轻易让步的地方。

毛主席紧急找来周总理对这件事进行商议,毛主席感到赫鲁晓夫很有诚意,决定让周总理试一试。尽管这件事困难重重,但周总理表示即便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最大的努力。于是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外蒙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周总理提出这个问题后,赫鲁晓夫以早年间同蒋介石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予以拒绝,甚至赫鲁晓夫表示,今后这一问题苏联将不再回应,直接断绝了外蒙回归的可能性。

1953年,败逃台湾的蒋介石宣布废除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拒绝承认外蒙独立,进行了一番沉重“检讨”。外蒙由于蒋介石的一时之利,让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中华儿女不愿提及的痛。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