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的“流通”性的包容和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发展的敢作敢为,塑造独特的湖北人个性,精明但不奸诈;强悍但不蛮霸无理;吃哭勤勉重情义且好学,但见好就收,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远见持衡。
投稿 华中城市研究院院长冯煜晖
湖北女人如同湖北文化一般,是有底蕴的,不是简单粗暴的要命,也不是要钱、要人、要家或要情可以一言以蔽之的,可以说湖北女人融合了大江南北所有女人的气质,至于你会看到她的哪一面,那要看你展现给她的是哪个面貌,看她身处什么环境,面对怎样的人。
简单说,娶了一个湖北女人,就等于娶了全天下的女人了。湖北的未来,束缚于整个国家。天时地利人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整个国家会有布局;湖北只要做好国家规划与发展的中枢地位,前景无量。
历史上很多影响中国朝代更替的战争都发生在湖北:赤壁之战三分天下,襄阳保卫失败到北宋灭亡,武昌起义到民国建立,湖北是四战之地,南北与东西都要争取的地方。
武汉的格局是源自明清和民国几百年的积累,民国时代,武汉是全国第一个直辖市,进出口额常年全国第二,江汉关是三大关之一,汉阳铁厂到30年代仍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钢铁厂,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到抗战时期仍然是步兵主战武器。张之洞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大量新式学校和完整的教育体系,武汉大学是民国四校之一,华中学区唯一重点大学。还有农业学堂、工业学堂,私立华中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等大量高等学府。
武汉建国以后的高校也是主要源自武汉本地,比如华科主体就是来自武汉大学,前六任校长,从查谦、朱九思到杨叔子院士,无一不是来自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和华中师范主要源自武汉大学相关科系,以及华中大学和私立中华大学,私立华中大学与燕京大学一样是全国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起点非常高,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870年代,私立中华大学则是第一所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所谓中原大学不过是个学制四个月的干部培训班,办学实力完全无法与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相提并论。华中农业大学则主要源自 武大农学专业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
国家不是要布局湖北,是要布局武汉。因为武汉在建国后是中南区的大城市,广州太靠南,而且在战争年代是准备第一批放弃的,因此武汉成立中南区的首府城市。如果没有武汉,这个首府城市很可能是长沙或者郑州,因为武汉的存在,才布局在了湖北。这就像东北大区如果不布局在沈阳,也是在长春,不可能是抚顺铁岭辽阳。
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如果建国时武汉水平一般,就是个普通城市,那很可能就要被长沙抢走了。
实际上,武汉也是一直被人为削弱,广州首先独立成立的华南区,郑州独立成立了中原经济区,原来的华中大区已经只剩湖北湖南江西了。
你必须要知道,武汉以下所有的湖北城市在中央是上不了台面的,就像湖南所有的城市,除了长沙也是上不了台面的,国家是要布局一个核心重点城市,不是要布局一个省。
8+1城市圈还只是在交通层面上推进比较快,倚靠湖北自己的财力在鄂东地区建立了一小时城际铁路网,并意图在此基础上拉南昌和长沙入伙搭建长江中游2小时城市交通网。
产业层面上鄂东轴线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州黄石)一体化基本成型,城市分工比较明晰,有一点差异化发展的势头。除了受禀赋限制的比如神农架林区,比如十堰山区,还有鄂东黄冈那块的大别山区,之外地区地方都挺好的,本来湖北抠掉武汉剩下的部分人均也不比周边一圈弱,江汉平原的荆州为代表以前因为内耗问题耽误了很久,现在也有明显起色了,天仙潜承接了部分武汉转移出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混得很好。
武汉是个移民压倒多数的城市,1976年前后,人口区区四五百万,还有句括数十万的南下干部、仅鞍钢支援武钢等东北人就有二十多万。现在众多教育、研究院所中入籍武汉的占90%以上。每年安置复退军人也有数万人之多。交通便利、教育发达,很多人都与武汉有交集,武汉各大高校搞的校友回武汉在全国颇有特色。所以定义武汉人,乃中国人大交流、大容合。反倒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
(⊙_⊙;)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