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又称手板或朝板,古代臣子上朝的时候会手拿笏板,用来记录自己要禀报的事情和皇帝的旨意,类似如今大家开会时笔记本的作用。
笏板读作hù bǎn,《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一尺是约30厘米,但是古代的长度标准小于现在的长度,按这个标准,笏板是一个约长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的板子,还是要比现在影视剧里表现的笏板大小要大一些。笏板是官员上朝必备的装备,因此选材一般都比较贵重,多使用玉、象牙制作。据历史记载笏板在春秋以前就开始使用,大约在商朝开始正式使用,算是古代官员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办公工具。在唐朝时期,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使用竹笏,宋代沿袭这个做法,但到了明代笏板的使用逐渐减少,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拿象牙笏上朝,到了清朝,笏板就废弃了。笏板的作用,是为了给上朝的官员提供便利。皇帝上朝要持续几个小时,朝中的大臣挨个汇报情况,事务繁多,皇帝传达的旨意也不少,若是只凭记忆难免会有疏漏,所以笏板就可以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也记录自己要汇报的事情,做一个备忘录使用。据说,除了用作记录使用,笏板还有一个作用是官员用来遮挡自己的脸,挡住自己的视线,表示臣子不直视龙颜,表达对天子的敬意,以彰显龙威。笏板出现的很早,主要原因是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所以也可以在民间使用,称之为“牍”。后来纸发明出来,官员们手中的笏板就逐渐演变出除了书写之外的等级划分意义。笏板在清朝开始废弃,主要是因为满族人骑马上朝,手里有拿马鞭的习惯,所以就舍弃了汉族官员手拿笏板上朝的习惯。( T___T )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