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度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的。
武举制度创立于武则天时期,完善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历史上著名的武举出身的将领
郭子仪(697年-781年),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后累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薛奕(1037~1082),宋熙宁九年(1076年)武状元。薛奕授凤翔府都监、迁正将。宋廷为了抵御西夏辽兵的侵犯,在银川寨修筑永乐城。元丰五年(1082年),夏军进犯永乐城,薛奕随大将高永能参与守卫银川寨(银州)之役,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徐徽言(1093年-1129年),少怀壮志,刻苦学文练武。大观二年(1108年)应诏,赐“武举绝伦及第”(武状元),历任保德军监押等职。靖康元年(1126年)升武经郎,知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兼岚(岚州,今山西岚县)石(石州,今山西离石县)路沿边安抚使。他与太原路兵马都监孙昂誓死抗击,杀敌甚多,不幸被俘,后来被杀。
@_@a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