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它是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它是5·12汶川地震后唯一整体异地搬迁县城的一个川北小县,它就是北川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简称北川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州区,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3083平方千米。距绵阳市区42千米,距省会成都160千米,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户籍人口24万人(2016年),常住人口174132人(七普数据),其中羌族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占全国羌族人口近三分之一。
北川县是“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 、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县级城市、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
2020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79.11亿元 ,增长4.3%。
北川县历史沿革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置北川县,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一说汶川又称北川,因此得名。
唐朝,贞观八年(634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于石泉县置石泉军,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
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年),石泉军迁治龙安县。
元朝,世祖中统五年(1264年),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
明朝,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直隶成都府。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石泉县改隶龙安府。
1913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改称西川道)。
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统一“川政”后,北川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剑阁专区专员公署(治广元县)。
1950年1月,北川解放,隶剑阁专区。
1952年,县政府驻地由治城迁曲山。
1953年3月,隶绵阳专区。
1985年5月,隶绵阳市。
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
2003年6月,撤销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11年10月17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党政机关正式入驻永昌镇新县城行政中心办公,标志着北川县城异地搬迁全面完成。作为5·12汶川地震后唯一整体异地搬迁的新县城驻地,永昌镇位置位于安昌镇以南,由时任国家领导人亲自定名。
自建县至2021年,已历1457年。
北川县简况概述
北川古名“石泉”,是华夏始祖大禹的诞生地、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幅员面积 3083 平方公里,辖 9 镇 10 乡(其中民族乡 1 个)从 2016 年起蝉联全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
人文北川,品牌响亮。2003 年北川成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底色,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交相辉映,是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基地,羌年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3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17 项,境内的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灾难纪念地,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享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县城、四川省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四川省文明城市等 50 余项国省级殊荣。
(^_^)/
热门信息